齐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把国家的政事全部委托于鲍叔牙。可是,鲍叔牙却坚辞不受。鲍叔牙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庸臣,君主您能使我不受冻受饿,我就已经满足了。至于治理国家,实在不是我能做的事情。如果您要使国家实现大治,就一定要任用管仲。臣在五个方面都不如管仲,宽厚地对待民众,我不如管仲,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能够不失大体,我不如管仲,忠实守信,与百姓为友,我不如管仲,制定礼义法度,我不如管仲,治军有方,使民众能够奋勇争先,我不如管仲。在鲍叔牙的劝说之下,齐桓公不计管仲的一箭之仇,在公元前685年秋,派兵进攻鲁国,双方在乾时(今山东临淄西南)交战,鲁军败绩。鲍叔牙带着军队追抵鲁国都城,对鲁国说,公子纠是桓公的亲兄弟,请贵国的国君把他杀了,而管仲和召忽是齐桓公的仇人,请把他们交出来,由我们亲手杀掉才甘心。在齐国的逼迫之下,鲁国杀死了公子纠,把管仲和召忽交给了齐军。管仲回到齐国以后,齐桓公任命他为宰相,把齐国军政事务全部交给了他。
管仲相齐以后,实行了名为“参其国而伍其鄙”的措施。所谓参其国,就是把齐国的都城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这十五个士乡,由齐桓公率领五乡,齐国的两个卿国子和高子各率领五乡。同时,使士农工商四民不杂处,不许四民迁徙改业,这样,士之子永远为士,工之子永远为工,商之子永远为商,农之子永远为农。
为了加强齐国的军事力量,又不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和防范,管仲进一步强化了古代的兵农合一的制度,即所谓“作内政而寄军令”。具体的做法是,把国中的十五个士乡,按照军队组织编制起来,五家为轨,每轨设一个轨长,十轨为里,每里设一个有司,四里为连,每连设一个连长,十连为乡,每乡设一个良人。士乡的人们平时家居,战时则户出一人为兵,五家为轨,在战时五人为伍,由轨长率领,十轨为里,战时则五十人为小戎,由里有司率领,四里为连,战时则二百人为卒,由连长率领,十连为乡,所以二千人为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乡有一个主帅,一万人为军,齐桓公、国子、高子各率领一军。由于乡里的居民世同居,少同游,相互之间十分熟悉,夜战声相闻,昼战目相见,这样的军队,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所谓“伍其鄙”,就是把都城以外的野分为五部分。三十家为邑,每邑设一有司,十邑为卒,每卒设有卒帅,十卒为乡,乡设有乡帅,三乡为县,县设县帅,十县为属,每属设有大夫。齐国有野共分为五属,所以一共设五个属大夫,每人治理一属。然后,整理井田的疆界,平均分配农户的土地,根据土地的肥瘠情况确定租赋。
根据当时齐兵器短缺的实际情况,管仲又规定了用兵器装备赎罪的办法,每当有人犯罪的时候,如果是大罪,需要向国家交纳犀甲一副和一支戟抵罪,如果是轻罪,需向国家交纳一面盾和一支戟,如果是小罪,课以一定的罚金。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齐国甲兵大足,成为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迅速成为拥有兵车八百乘的大国。于是,齐桓公开始了对外扩张、争夺霸主地位的活动。
齐国对外征伐的第一个目标是谭国。因为早在齐桓公出逃的时候,曾经路过谭国,谭国的国君在接待桓公的时候很不礼貌,在齐桓公回国即位以后,各国都派来使者祝贺,唯独谭国没有来,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灭掉了谭国。
春秋时期,列国不断地发生动乱,这为齐桓公的霸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公元前682年,宋国的大夫南宫长万在蒙泽(今河南商丘北)杀了宋闵公。第二年,为了平定宋国的祸乱,齐桓公约请诸侯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会盟,可是,遂国人却没有到会,以此为理由,齐桓公出兵灭了遂国。
公元前680 年,由于宋国人违背了北杏会盟的盟约,齐桓公决定出兵伐宋。为了使这场战争名正言顺,齐桓公约请周王室出兵,与诸侯一道讨伐宋国。在齐桓公的约请之下,周王室派大夫单伯率领军队与诸侯会合,这一战,降服了宋国。第二年,齐桓公又一次与诸侯在鄄地会盟,从此以后,齐国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公元前679年,郑国人侵袭宋国,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事,为齐桓公的霸业又提供了一次机会。第二年,以郑国侵袭宋国为理由,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国曾是春秋初年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郑国南与楚相接,北与中原各国为邻,发展的余地很小。到了齐桓公的时候,郑国的国力已经不足以和齐相抗衡了。不仅如此,南方的楚国也对郑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郑国的内政外交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楚国的脸色行事。这一年,由于齐桓公率领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军队伐郑,郑国只得与齐国媾和。
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不能容忍郑国服属于齐国这一事实,这一年秋季,楚国的军队又进攻郑国的栎邑。在此后的数年之中,在齐楚两个大国的势力范围争夺中,郑国屡遭兵难。而郑国也只能是齐国的军队来时与齐媾和,楚国的军队来进攻时再与楚国媾和。在公元前677年,齐国又因为郑国不去朝见齐国,而拘留了郑国的大夫詹。到了公元前667年,齐桓公又约会各国诸侯在幽地会盟,这次会盟标志着作为齐楚中间地带的郑国、陈国等国家已经彻底地服从齐国的号令了。
在郑国倒向齐国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郑国的争夺,就在幽之会的第二年秋,楚国令尹子元又亲自率领军队伐郑,楚国的军队声势浩大,仅战车就有六百辆之多,楚国的军队攻进了郑国都城的远郊,楚国的战车进入了郑国外城的纯门,一直开到逵市。在楚国的强大攻势下,郑国曾经企图弃城选往柚丘(今河南扶沟县西),但是,就在这时,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就来到了郑国的城外。楚国预先得知联军到来的消息,连夜逃走了。到了第二天早上,郑国人刚要出逃,但是,去城外侦察的间谍回来报告说,楚国军营中的帐篷上面有乌鸦,于是,郑国人知道楚国的军营已经没有人了,才没有出逃。
齐桓公降服郑国的战争,实际上是与南方的楚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作为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盟主的齐国显然占了上风。
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对于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起过重要的影响的是救邢、封卫、救燕三次战役。
公元前661年,狄人进攻邢国。邢国也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封国,并且是周王室的同姓。在得知狄人进攻邢国的消息以后,管仲极力主张救邢。他对桓公说,狄人就像豺狼一样,他们的贪欲是不可能满足的,中原诸国是互相亲近的兄弟,我们不能抛弃他们。在这紧急关头,安乐就是毒药,千万不能留恋。管仲之所以主张出兵救邢,是因为他看到这正是使齐国博得诸侯国的信任和拥护的大好时机。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决定出兵救援邢国。
公元前659年,齐桓公率领齐、宋、曹三个诸侯国的联军救援邢国,这时,邢国已经被狄人攻破,邢人像流水一样逃向联军的驻地。齐桓公指挥联军一面驱逐狄人,一面又为邢国人治备各种生活用具,帮助邢国人迁居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邢国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在齐桓公的救援下,邢国逃脱了灭亡的灾难。
封卫之役发生于公元前660年。卫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但是,在进入春秋以后,由于卫国地处中原腹地,周围都是一些比较强大的国家,所以,在齐楚等国尽力扩张的时候,卫国的实力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自公元前720年以后,卫国就一直是一个内乱不已的国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卫国的发展。在狄人进攻卫国的这一年,正是卫懿公在位。卫懿人特别喜欢鹤,他养的鹤甚至有乘坐车子的。在将要与狄人作战之前,卫懿公派人把兵器甲胄发放到国人的手中,可是,那些接受甲胄的国人却说,派仙鹤去作战吧,它们享有高官厚禄,我们哪能去作战呢? 在国人没有战心的情况下,卫懿公只得勉强出战,与狄人战于荥泽,结果可想而知,卫军大败。狄人在攻下卫国的都城以后,又乘胜追击,在黄河边上又一次打败了卫国的军队,卫国人只剩下五千余人,居住在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白马故城)。
在卫国被狄人攻灭以后,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领兵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为卫国守卫曹邑,并且为卫国人送上粮食、布匹、车马等生活用品。
公元前658年,齐桓公在把邢国迁到夷仪以后,又带领诸侯国在楚丘修筑城郭,把卫国封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卫国迁到楚丘以后,就好像到了故土一样,卫国的国君卫文公身穿粗布大衣,头戴粗帛做的帽子,努力生产,教民务农,促进商业发展,向百工施以恩惠,重视教育,奖励学者,任用有才能的人。第一年,卫国只有战车三十辆,到了卫文公末年,竟发展到有兵车三百辆。在齐桓公的救助下,卫国也得到了新生。
公元前664 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燕国是华夏诸国在北方的门户,所以,当燕国受到戎狄的威胁的时候,中原诸国势在必救。就在这一年夏天,齐桓公与鲁庄公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在济水会盟,讨论攻打山戎,救援燕国的事宜。可是,因为路途遥远,鲁国在口头上许诺出兵救燕,但实际上却没有出兵,救燕的任务就落在齐国一个国家的身上。
齐桓公救燕的战争整整持续了一年,春季出兵,冬季回军。终于打败了山戎,一直攻到孤竹(今河北卢龙西)才返回。在回兵的途中,齐军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便把老马放开,让其在前面带路,这样才找到了道路。在走到山中的时候,齐军断了饮水,隰朋对齐桓公说:蚂蚁在冬季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季居住在山的北面,在蚂蚁穴的附近就可以找到水源。于是,齐军先找到蚁穴,然后在蚁穴的附近掘井找到了水源。(www.xing528.com)
齐桓公救邢、封卫、救燕这三次战役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协助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抵御周边的戎狄的侵扰。春秋时期,周边的戎狄部落对于华夏诸国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抵抗戎狄的侵扰,是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共同的利益。而作为中原列国领袖的齐桓公,也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这个重任。后人在描述春秋时期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情形时说,春秋时期,南夷和北狄交侵,中国像线一样没断绝,齐桓公挽救中国而抵抗夷狄。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原列国的拥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抵抗戎狄入侵的过程中起了带头作用。
在救邢、封卫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齐桓公的智慧。当卫、邢两国受到狄人的进攻的时候,齐国并不是立即出兵救援,相反,却是在两国已经被狄人攻破以后才出兵救援。齐桓公这样做,实际上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迁邢、封卫,可以充分体现出齐国的救援对于这两个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时机出兵,也使得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而越是弱小的国家,就越是需要霸主的保护,这在客观上也对齐国的霸业有利。
在齐桓公获得中原的霸主地位以后,对齐国的霸主地位威胁最大的是南方的楚国,实际上,在齐桓公称霸以后,楚国一直没有放弃对于处于南北方中间地带的郑、蔡等国的争夺。在齐桓公忙于救助邢、卫等国的时候,楚国曾经几次进攻郑国,只是当时齐桓公忙于救邢、卫、燕等国,没有余力顾及郑国。随着北方的戎狄的威胁稍减,齐、楚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日益尖锐起来。两国之间直接的军事较量已经不可避免。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和蔡姬在苑囿中乘舟游玩,蔡姬在船上用力摇晃,使齐桓公十分惊恐,齐桓公大怒,把蔡姬送回了蔡国,但是并没有明确说与蔡姬断绝婚姻关系。可是,蔡国却把蔡姬另嫁给了别人。这件事使齐桓公十分恼怒,便决定出兵伐蔡。
齐桓公之所以要兴兵伐蔡,蔡姬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实际上,就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楚国又一次出兵伐郑,而蔡国又是楚国在南方的一个重要的盟国,所以,齐国出兵伐蔡,就是要借机讨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带领诸侯国的联军伐蔡,在攻下了蔡国之后,联军继续伐楚。在诸侯联军进入楚国的边境以后,楚成王派屈完对齐桓公说:您居住在北海,寡人住在南海,我们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您带着重兵来到我们国家的境内,不知是为什么? 管仲回答说:过去召康公在册封我们齐国的先君太公的时候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讨伐他们,以便夹辅周王室。并且划定了齐国的疆界,东到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你们楚国已经有三年没有向周天子进贡苞茅了,使得天子在祭祖的时候都没有缩酒的东西。从前的时候,周昭王南征没能回到家里,所以,寡人才来到这里质问你们。楚国的使者也不示弱,回答齐桓公说:不向天子交纳贡物,这是我们的过错,但是,昭王南征的时候没能回去,请您去问水滨。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当天,楚成王派遣大夫屈完到诸侯联军的驻地表示慰问,诸侯的联军随即退却,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驻了下来。
齐桓公指挥诸侯联军排成战阵,和屈完同乘一辆战国检阅军队,齐桓公对屈完说:如此众多的军队作战,有谁能够抵抗,这样众多的军队攻城,又有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说:您如果能够以德行安抚诸侯,还有哪一个诸侯敢于不服从您呢? 但是如果您想要用武力压服别人,那么,楚国将以方城作为自己的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但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屈完和齐桓公签订了盟约。
召陵之盟,是齐楚两国政治、军事实力的一次较量,但是,这场争斗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齐国所说的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苞茅、周昭王南征而死于汉水,只不过是为伐楚找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而楚国的屈完在与齐桓公的应答中也始终是不卑不亢,不辱楚国的使命。这场战争之所以通过和平的方式结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齐楚任何一方都没有战胜对方的把握,齐桓公的主要目的地在于通过伐蔡、伐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所以,双方没有动用武力就签订和约也就是最好的结局。
在与楚国签订了和约以后,齐桓公就准备撤兵了。但是,回军的路线怎么定,一些与盟的小国便各自打起了自己的主意,因为联军从哪个国家的境内通过,哪个国家就要向联军提供军费供给。于是,陈国的大夫辕涛涂与郑国大夫申侯商议说:诸侯的军队回军的时候如果取道陈、郑两国之间,两国就一定会因为供给军费而财政困乏,不如让联军向东进发,向东夷人宣示兵威,然后沿着海边回国,这样我们两个国家就可以省去很多军费,申侯对辕涛涂的话表示同意。于是,辕涛涂把这个意见向齐桓公说了,齐桓公也觉得这个意见很好。可是,郑国的申侯随后进见齐桓公的时候却一反当初的意见,对齐桓公说,现在我们的军队在外面已经很久了,如果从东方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我们根本不能作战。只有取道陈郑两国之间,由陈郑两国提供粮食和草鞋,我们的军队才能得到休息。申侯这一做法实际是出卖了陈国的辕涛涂。齐桓公听了申侯的这些话,发觉上了辕涛涂的当,当即把辕涛涂逮了起来,作为对申侯的奖赏,齐桓公把虎牢(今河南巩县虎牢关)赏给了申侯。而陈国也因此得罪了齐国。这一年秋季,齐桓公又出兵攻打陈国,到了冬季,陈国被迫与齐国求和,齐国才把辕涛涂放了回去。
公元前655年以后,齐桓公又先后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等地与诸侯会盟,其间,因为郑国又倒向楚国,齐桓公也曾出兵讨伐郑国,但是,始终没有与楚国的军队正面交锋。
公元前653年,周惠王死,周襄王担心太叔带抢夺王位,便向齐桓公求救,第二年春,齐桓公又约请各国诸侯在洮(今山东鄄城西南)会盟,在这次会盟中确定了周襄王的王位。从此,齐桓公更进一步获得了周王室的支持。第二年夏,齐桓公又与诸侯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会盟,同时,也向周王室发出了约请。周襄王派宰孔赴会,宰孔代表周襄王赐给齐桓公用于祭礼的祭肉。这一年秋天,齐桓公与诸侯在癸丘正式结盟,在盟约中说:凡是同我们一起结盟的国家,自结盟以后,要言归于好。同时,又以周天子的名义向各国申明了以下几点,不许壅塞河流,不许阻断粮食买卖,不许更换太子,不许以妾为妻,不许让妇人参与国政。葵丘会盟所约的几点,恰好是导致当时中原各国不安定的因素,这次会盟,对于稳定中原各国的政治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
葵丘会盟,是齐桓公霸业的顶点,在以后与各诸侯国的会盟中,齐桓公曾与各国屡次重申葵丘会盟的盟约。可见,这次会盟对于中原各国确实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齐桓公共在位34年,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齐国成为中原各国的盟主,据载,在齐桓公在位期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业之盛,在春秋时期没有人可以和齐桓公相比。
齐桓公的霸业所以如此辉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齐桓公知人善任,任用管仲治理齐国,实行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里,加强了齐国的政治、军事实力,从而,使齐国具有了与其他强国争胜的能力。
第二,当时列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对于齐桓公的霸业十分有利。当时周王室衰微,列国之中只有齐、楚、秦、晋最强,而这时,晋国由于晋献公死后陷于内乱,无力与齐国争夺霸主地位,秦国地处关西,未能参与中原地区各国的会盟,楚国虽然在这一时期相继吞并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但是,人们一直视其为蛮夷。在几个强国之中,只有齐国能够承担起中原盟主的责任。所以,齐桓公的霸业如此辉煌,实际上是客观环境使然。
第三,齐桓公争霸的策略得当。在王室衰微、周边的戎狄蛮夷交侵中原的形势下,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帜,每当有大规模的军事征伐、会盟的时候,齐桓公都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在当时无疑是统率各诸侯国的最有效的办法,在尊崇周天子,夹辅王室的旗帜下,齐桓公也达到了自己取得霸主地位的目的。每当中原地区各国受到戎狄的侵扰的时候,齐桓公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适时出兵救援,齐国在抵抗南方的荆楚、北方的戎狄战争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自然而然地把齐国推上了中原盟主的地位。
齐桓公多内宠,三个夫人均未生子,而六个妾都生了儿子。起初,齐桓公立少卫姬生的公子元为太子,并将其托于宋襄公,可是,齐桓公的一个嬖臣易牙却有宠于卫共姬,易牙通过宦者竖貂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又私许立公子无诡为太子。于是,在葵丘会盟时与诸侯相约不得改易太子的齐桓公,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却游移不定了。在管仲活着的时候,诸公子之间的继承权争夺还不是很激烈,但是,在管仲死了以后,齐国宗室内部的矛盾便逐渐尖锐起来。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五公子各树其党,权力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易牙与竖貂二人乘机作乱,杀尽了不服从于他们的官吏,立公子无诡为君。在此期间,齐桓公的尸体停放了67天没有收敛下葬,尸上的蛆虫爬出了户外。在公子无诡夺得君位以后,桓公才得以人葬。
在易牙、竖貂作乱以后,齐国长时期陷入了群公子争立的动乱之中,齐国的国力也日益衰落,齐桓公开创的霸业遂告终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