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壮族民间牌匾与匾额,多次走访后发现保存完好

广东壮族民间牌匾与匾额,多次走访后发现保存完好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莫朝玉将军庙庙会盛况祠堂上的浮雕2012年至2013年,笔者多次走访福堂镇的各条壮族村落,发现大量散落在民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碑刻、牌匾。此牌匾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保存完好。光绪三十一年广东全省督学郭陔、朱组贻为广东连山贡生候补虞承恩获贡元资格,赠贺匾“贡元”。

广东壮族民间牌匾与匾额,多次走访后发现保存完好

“鳌山山下校堂开,学子纷纷远道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壮族聚居区福堂镇班瓦寨(按:今彬雅村)就已兴起了一股儒学的热潮。引领这股热潮的人是明代壮族土官莫朝玉将军的第二十六代传人允劻公,据《莫氏族谱》记载:他在当地兴建“士模学校”作为蒙童启蒙班、在宗祠内开办成人专修班供本族青年攻读四书五经、邀请连山宿儒成立鳌山诗社对会,这些举措促使当地出现了一股学习儒家文化的潮流。福堂镇原本是“蛮夷”之地,进入私塾学习,接受儒家教育只是少数壮族富人和当地汉人的事情,当地少数民族老百姓读书并不感兴趣。因此,为如何有效扩大儒学在民间的影响力进而保证当地社会按照统治阶级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统治阶级自明朝开始陆续便在当地采取了一种最简易、直观、持久的影响方式——利用旌表牌坊、匾额对老百姓进行儒教宣传,这种灌输方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莫朝玉将军庙庙会盛况

祠堂上的浮雕

2012年至2013年,笔者多次走访福堂镇的各条壮族村落,发现大量散落在民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碑刻、牌匾。整理如下: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初二日因黄之豪母亲寿辰乾隆御赐皇寿幛圣旨一幅,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关。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黄上镜乃广东肇庆府鹤山县训导黄之豪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img赠尔为修职佐郎广东肇庆府鹤山县训导,锡之勅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虞氏乃广东肇庆府鹤山县训导黄之豪之母,淑范宜家,今仪昌俊,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img封尔为八品太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钜典,锡龙章之涣汗,用表荣施。

a.乾隆御赐黄之濠父亲寿图(制成浮雕)

b.乾隆御赐寿幛圣旨

c.黄之豪母亲墓碑上的“圣旨”二字

此圣旨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保存完好。

据《莫氏族谱》记载:创立荣贵寨的高祖畿公尤其重视教育,为了培育贤能,设办“瀚池学校”供里闾弟子读书。其长子家显六品顶戴贡生,次子家森四品武都司,一文一武,均有显绩。清道光壬申岁(1752年)七月十一日,两广总督钦命科考官为此加赠大门匾,题字为“文经武纬”,二座门匾题字为“捍卫梓桑”,重门匾题字为“世泽渊源”。这三块牌匾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保存完好。

清咸丰二年(1852年)为广东连山福堂镇肖洞村杨愈将因军功受赐封而立木匾“游击第”。匾今在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肖溪五村二座大门头,保存完好。

清同治三年(1864年)因荣丽村梁屋寨梁姓第七代传人梁金凰取得监生学名,钦命户部尚书、广东福建两省学政题匾“辟雍俊秀”。此牌匾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保存完好。

光绪元年(1875年)钦命鸿胪寺少卿广东提督学政冯尔昌为庆贺连山厅虞亦煌次孙新进庠生送贺匾“庆衍翘林”。匾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保存完好。

此外,还有华丽村孔氏先人孔昭宗(庠生)立“品重干城”,贡生孔宪书立“家学相承”,岁贡生孔庆云立“文林第”,这三块匾至今仍然在村中保存完好。

a.“游击第”牌匾

b.“辟雍俊秀”牌匾

c.“庆衍翘林”牌匾

清光绪九年(1883年)钦命广东连山梅洞村郭屋寨郭大邦为广东全省提督学院增生而立木匾“翰苑先声”。匾今在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梅洞村郭屋寨郭学深家门顶。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广东连山禾洞镇鲤鱼尾寨监生彭世雷被两广总督部堂嘉奖而立木匾“望重雍宫”。匾今在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禾洞镇鲤鱼尾村彭厚忠家祖屋厅堂,保存完好。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因梁锦嘉获连山军民府儒生资格,立木匾“皇恩宠锡”。匾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大塘村梁秀概家,保存完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东全省督学郭陔、朱组贻为广东连山贡生候补虞承恩获贡元资格,赠贺匾“贡元”。此匾现藏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保存完好。

1923年,时任广东省省长廖仲恺,庆贺虞承慈当选为连山县县长事,送木匾“司牧第”。此匾现藏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保存完好。

a.“品重干城”牌匾

b.“文林第”牌匾

c.“家学相承”牌匾

d.“翰苑先声”牌匾

e.“皇恩宠锡”牌匾(www.xing528.com)

f.“贡元”牌匾

1928年,县长凌锡华因乐快村李氏先人李家康(按:生前为六品附贡生,官分六品)八十岁时夫妻俱在,特送寿匾一块,题曰:“齐眉上寿”。此匾现藏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保存完好。

1930年,时任连山县长的何冀洲,得知贤洞村韦家聚家五代同堂,题赠牌匾木刻“齿德俱尊”一块,全文曰:

连山五区钹村耆民韦家聚侍农有德,现年八十四岁,子三、孙四、曾五、玄一,五代同堂,尚日食升米,行不扶鸠,询备箕畴而臻五福,人瑞谓为国瑞。受赠四字悬于其堂,以君今德而彰国庆之:齿德俱尊。

民国十九年瑞月吉日立

连山县长 何冀洲

此匾现藏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保存完好。

另有清道光年间的连山绥瑶直隶厅同知蔡天培敬撰的莫朝玉将军祠匾:捍卫里闾。匾文如下:

公祠为志匾

酬之志曰:宜善九村尊神莫将军、去夏五月予因事至司拜谒将军祠,见神威赫赫,意其为武之士也;后稽其族谱,乃知将军讳朝玉字翠峰,厅之肖村彬雅村人。将军秉姿颖异、博学右多才。明嘉靖间,流寇为患,程山官兵不振(程山,旧邑名。今司城也),将军奋勇倡义,所谓龙南、应梅、鲩鱼岭诸贼次第剿平。总兵官闻于朝、敕封武略将军、俾捍卫闾命甫里下,将军无疾而逝。身后屡显灵异,孰是说也。其殆宿学深思、高人逸士之为乎!正未可以区区介冑尽之也。夫天命无常,功成者退易。曰:天德不可为首。又曰:观我生进退。将军有传。惜其著作不传,而亦所未乐受,至其身后灵异,此正龙德若隐若彰,又与程山白云悠然无尽,村人士生,值升平之世,仰止高人逸士之庐,其必有以自淑其身而体将军,亦尽之怀也欤。是为志。

a.“司牧第”牌匾

b.“齐眉上寿”牌匾

c.“齿德俱尊”牌匾

莫朝玉将军墓联(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拓)

匾语:“捍卫里闾”。匾两侧对联:“边圉绕烽烟幸有奇勋垂往代,孤城靖旭日惜无善政负兹乡。”此匾现藏于莫朝玉将军纪念馆,保存完好。

班瓦寨李氏牌坊。李氏,生于乾隆丙午年(1786年)九月二十一日辰时,逝于光绪二年丙子岁(1876年)润五月十七日戌时,享寿九十一岁,无疾而终,葬在彬雅营背山之阳,生前育二子,谥“守节静怡”。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卷十五《碑记》记载:“儒童莫永池妻李氏,生员德高女,年二十夫故。矢志守节,布衣疏食,上事九旬祖父、奉半百翁姑,下抚四月孤子、养终婚娶,礼道无愆。居孀七十年笑言不苟,一几一榻,坐卧终身,乡族皆无闲言。朝廷采访节考双清,族戚联呈请连山厅主邓倬堂申请宪奏请旌表,经礼部覆准,奉旨旌表,宠赐‘清标彤管’四字准建坊,入节考祠。”碑文如下:

莫朝玉将军墓匾(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拓)

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中对李氏记载

建坊碑序

国家以孝治天下,以节励风俗。督抚大吏遇有节孝者无不据实奏请。旌表焉惟我外曾袓妣李氏莫母老君节孝双清久为閨门矜式于归三载逐失所天上事九旬余祖公,中奉半百余翁姑,下抚四阅孤子,克勤克俭以保大其业。执德秉七十年,言笑不荀,冰清玉洁,人无闲言,目五叶之荣,身高九苟之寿,尤为节孝中之佼佼者。会朝廷采访节孝,族戚等联呈厅主邓太守其详列宪,以莫氏为节孝,首蒙督宪会衔奏请旌表。经礼部覆准奉旨宠赐“清标彤管”四字,准建坊入节孝祠,仰见圣恩宏远,光及泉壤。不独子孙高其福,族戚有荣,施而一经褒嘉,妇孺兴感未始,非激扬风化之一道也。外曾孙岁贡生孔庆云薰沐敬序。

此牌坊位于班瓦寨南面,始建于清代,“文化大革命”中被毁,20世纪80年代重建。

福堂镇李氏牌坊

这些碑刻、匾额材质上主要是木质;年代以明清,特别是晚清居多;形制上以长方形横匾为主;内容上都是旌表贺颂匾,主要用以歌颂、称赞、旌表、庆贺受匾者的某种符合统治阶级主流思想的行为,诸如取得功名、尽孝之类。

碑刻、匾额的推行在当地客观上起到协调民族和阶级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的作用。牌匾的授予一般是上级至下级、官方至民间,在壮瑶汉杂居的粤北山区,它象征着一种自上而下的荣誉,它能够拉近当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并且缓解地主阶级与贫民之间的矛盾。当统治阶级或者地方望族用荣誉和安抚的牌匾把儒家文化中的孝义贞节等传统观念赠送和赐予当地壮民的时候,壮民们满怀欣喜、感恩戴德的全盘接受了。“壮自明万(历)设里至今,输纳里役与民一体。第其俗朴质,不事华。饬力农务,近颇读书,尚易于教化,较之瑶,则相径庭。”[1]这种方式较之历史上某些特定时期暴力、强制手段高明得多,暴力的对抗冲突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汉文化顶礼膜拜、儒教文化在壮区广泛而有效的传播。

a.怀集县中州镇道光年间贡生石碑

b.广东贡院,明清广东各地生员(秀才)参加省级考试(乡试)的场所,被录取者称为举人,可以参加翌年在京举行的会试、殿试

怀集县梁氏宗祠

而这种方式在当地壮区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当地汉壮文化的大融合,相关研究显示连山“主壮”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完成汉化的。因此,它们实质上是朝廷的一种儒教教化方式,其目的是要在当地提倡儒家“尚齿”“守贞”“尽孝”“完节”等理念,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实现儒家的理想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