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州好故事:客家民居殿堂式建筑的特点

梅州好故事:客家民居殿堂式建筑的特点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殿堂式的房屋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这种殿堂式建筑用料比较讲究, 采用夯三合土或青砖为墙, 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殿堂式民居有上百个房间, 可供一二十户、 上百人口居住。具代表性的殿堂式民居有南口的南华又庐、 大埔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等。南华又庐是百多年前建起的一座客家华屋。因潘家在不远处有一处祖屋叫“南华庐”, 所以潘祥初便将新居命名为“南华又庐”。

梅州好故事:客家民居殿堂式建筑的特点

殿堂式的房屋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 它采用的是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柱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 布局严谨、 讲究坐向, 左右对称、 堂皇美观,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 天井多, 常被人们习惯称为“十厅九井” 或“九厅十八井”。 它在布局上沿中轴线分为上、 中、 下三个大厅, 作为供奉祖先和公共活动场所。 左右对称设两厢或四厢, 为生活区, 以若干个花厅为中心, 分成各个生活单元。 在屋前, 置一半月形池塘, 既利于屋内排水, 又可养鱼和灌溉。在屋后则建一座半月形土丘, 俗名“花头茔”。 茔上用于种植风围林(果木或竹林), 以保护房屋免受风沙袭击和调节小气候。

这种殿堂式建筑用料比较讲究, 采用夯三合土或青砖为墙, 雕梁画栋、工艺精美。 一座大型的殿堂式民居有上百个房间, 可供一二十户、 上百人口居住。 其厕所、 柴草间、 畜栏等一般都建筑在主屋的两侧, 且隔以一定的距离。 具代表性的殿堂式民居有南口的南华又庐、 大埔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等。

1. 南华又庐:十厅九井

什么是家? 家就是有一扇可以远眺的窗, 有一处可以散步的花园, 有一个可以发呆的角落, 有一杯香气氤氲的茶, 还有空气中最熟悉的亲人味道。南华又庐是百多年前建起的一座客家华屋。 它让游子懂得什么是“根” 的情绪, 什么是“宜居” 的质素。 穿堂入室, 和煦春风会带来岁月的芳华亲情的温暖, 还有众多游子的一个家园梦。

南华又庐, 一座让人只看外观就会叹服的华丽大房子, 寄托着渴望团圆和谐的游子梦。 她矗立在田野之中, 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群, 整个房子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共有118 间房, 大小厅堂几十个。 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 乃是它“十厅九井” 的布局, 在房屋的中轴线上分别是上、 中、 下堂,而左右两侧又扩展出四堂。 其实每一堂又是一座独立的围屋, 而且面积很大,也是采用轴线两侧盖房子的形式。 在围屋的后面是枕房, 各堂的厨房都集中到这里。 枕房上面的炮楼是防御工事。 后面还有一座大果园, 房子的左右两侧分别是花园和畜舍。 围屋里面到处雕梁画栋, 华丽非凡, 连墙脚都是由一平方米见方的淡雅壁画组成。

又庐的主人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想了解的。 南华又庐的创建人名叫潘祥初, 是当年有名的侨商。 他17 岁就漂洋过海, 先到印度尼西亚谋生, 后又到香港开办钱庄, 积累下资财后, 回到故乡建起这座大房子。 因潘家在不远处有一处祖屋叫“南华庐”, 所以潘祥初便将新居命名为“南华又庐”。 房子于1904 年竣工, 堂内悬有“南华又庐” 匾额, 并题有“光绪三十年” 的字样。

抚摸着那些厚实的老墙, 一种亲情的温暖流过全身。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刻上了当年潘老先生落叶归根、 合家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 他不但为八个儿子都设计了相对独立的堂屋, 而且还为全家人开辟了许多活动空间, 那种大家庭欢聚的场面, 立即浮现在眼前。

绕到屋旁的花园, 隐约可见当年的风采。 无论是花坛还是水池, 都建成莲花形状, 壁上嵌有鱼虫字画, 幅幅美轮美奂。 在花园的进门处, 是一座可供聊天、 下棋、 赏月的圆形高台, 四周高低错落围着两排花卉, 试想当年繁花似锦、 树影婆娑的时候, 登台品茶、 聊天是何等的闲雅风致。 更甚者, 住宅内还设有合理分布的“自来水” 设施, 而原本客家围龙屋的围龙部分, 被改造成了一个半圆形的果园, 这既暗合了屋后须有“风水林” 的习俗, 又是一个小型的野外天地, 一家人在这里摘果散步, 享受阳光, 其乐融融。

【地理位置】 坐落在麓湖山下的梅县南口镇侨乡村。(www.xing528.com)

【结构】 其建筑造型独特, 亭台楼阁俱全。 该房屋外观宏伟, 气势不凡,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屋内分为上、 中、 下三堂, 两横共八堂, 左右两侧各四堂(左边中、 兴、 伊、 始, 右边长、 发、 其、 祥), 各堂既独立又可联体, 所以有“屋中屋” 的俗称。 上堂后面还有枕屋一排、 厨房两座(左右各一座), 屋背后有果园。 全屋共有118 间房, 人称“十厅九井”。 因创建人潘祥初生有八子四女, 八个儿子分居八堂内, 拥有八厅八井, 加以上、 中两堂。

交通途径】 在梅州市区乘坐8 路车到南口镇, 然后在镇上坐摩托车可到。

2. 通议大夫第:一腹三翰院

通议大夫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政府侧,距县城12 千米, 约建于1750 年,距今250 多年, 坐南向北, 砖木结构, 为标准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 建筑工艺精致, 雕梁画栋, 正门顶灰塑“通议大夫第” 白底黑字。

通议大夫第俗称“一腹三翰院”。 该屋主人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 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 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因为这是一件罕见的事, 所以在民间传说里, 就有“隔河两宰相, 十里九状元,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 的故事。

相传, 江西有个县, 隔河出两个宰相, 横直五里出了三个状元, 十里之内出了九个进士, 乾隆钦赐“文官下轿, 武官下马” 的石碑立于路旁。 杨缵绪在陕西任按察使时, 有一天, 其母饶氏前往探望打道该地, 轿夫叫夫人下轿, 饶氏便问他为何要下轿, 轿夫便告诉她原因, 饶氏说不妨大胆前行。 那些当地人拦轿责问, 饶氏不慌不忙拍着肚皮回答: “你们地方是显贵, 但是广在隔河, 远在九里, 怎比我小小肚皮一腹三翰院。” 听到这些话, 那些当地人惭愧地退下让路。 关于杨缵绪母亲饶氏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 杨缵绪之父杨之徐一日前往茶阳探友, 路经一屋。 门前晾晒一草席, 隐隐有三条龙形, 甚奇, 叩门而问, 方知该屋主有一女年十八, 自小遗尿, 皮肤粗糙有鳞片。 杨之徐急求婚, 当即应许。 选定佳日出嫁, 天降暴雨, 茶阳河水暴涨,人们都说是“龙女出嫁”。 后饶氏生七子, 有三个考取进士, 并官至翰林院学士。

该屋原主人杨缵绪, 字式光, 号节庵, 于康熙六十年(1721) 中进士,选庶吉士, 改吏部员外郎, 迁山西省按察御史, 后累官至陕西按察使。 其为官清正硬直, 有胆气。 曾以焦弘勋案与庄亲王抗礼, 秉公执法, 不附不阿,惊动京师, 名噪一时。 于乾隆二十四年(1814) 告老还乡。 其夫人受御赐“七叶衍祥” 金匾, 至今仍悬挂在中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