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混合式房屋的建筑是客家侨乡在民居建筑方面的特有风格。 它把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与西洋的建筑艺术装饰结合起来, 建造成混合型的民居建筑。 但是即使在外观上吸收了西洋建筑雕塑造型与几何线条艺术的装饰, 而其内部结构仍然是大围屋式的客家民居传统布局。 具有中西混合特点最为突出的有梅县白宫湖洋尾村的联芳楼和程江乡的万秋楼等。
1. 联芳楼:巴洛克式建筑
客家土楼见过许多, 但没见过像联芳楼这么精致的; 洋楼见过许多, 但没见过像联芳楼这么独特的。 把土楼建得像洋楼, 把洋楼建得像土楼, 联芳楼表现出的浓郁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不禁让人为其惊呼。 她, 不能不说是客家侨胞的精妙创意。 南飞的燕子总会归巢, 漂泊的游子总要叶落归根。 自古以来, 寻祖归根似乎是每一位在外漂泊的客家人的情愫。 在外闯荡的客家人, 大凡富了总会回祖籍大兴土木, 一来感激祖先的庇佑, 二来为自己营建一个安度晚年的安乐窝。 联芳楼, 便是由白宫旅印尼侨商丘麟祥、 丘星祥兄弟等耗资24 万光洋而建, 取“五叶联芳华” 而命名的中西合璧的建筑。 此楼外观四平八稳, 生动的浮雕遍布屋檐, 有人称其为中国的巴洛克式建筑。
步入大门, 满眼尽是古老的屏风、 桌椅, 尽显中国传统之雅兴。 同时在很多细节上, 联芳楼亦充满了西洋的风格, 铜制的门锁, 刻着精美的花纹,据说全是从德国进口的。 让人不禁遐想到, 此楼当年的主人一定是富甲一方之辈。
联芳楼其实不算大, 屋长近百米, 宽四五十米, 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 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 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饰以动物和花草浮雕, 屋内分建房室100 多间, 堂、 厅、 房间、 走廊、 天井的设计都十分巧妙。 让人感觉空气中仿佛还飘浮着一缕缕大家族的气息。
大楼的外墙有些中西合璧的浮雕, 包括老虎、 豹、 鹿和鸡等。 现在屋内仍有人居住, 经问准后便可以进内参观。 大屋的内部设计带有客家围村风格,包括有许多个天井, 而每个天井四周也有偏厅, 楼上有数十个房间, 采用西式布置, 不过用的却是中国木制材料。 游览其中, 极易使人产生似古堡非古堡、 似农庄非农庄的错觉。
联芳楼不仅有大窗户, 还有大阳台——穹隆顶的大阳台, 阳台是整个屋子的重点修饰部位, 装饰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阳台从大楼中央伸展出来, 有如一座教堂式的塔楼, 这里可鸟瞰整个白宫镇, 想来这便是设计者的一片“良苦用心”。 除了精致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 登上楼顶的一瞬间, 当一片浓绿扑入眼帘时, 也不禁让人失声喊起来: “天呀! 这里竟然有一大片草坪!”联芳楼, 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带给人一些意外的惊喜。 站在楼上放眼望去,四周绿色的田野更与楼顶的草坪交相呼应, 让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 使人久久不愿离去。
【地理位置】 梅县西阳镇白宫新联村。
【年代】 于民国二十年(1931) 动工兴建, 民国二十三年(1934) 竣工。
【结构】 占地面积2460 平方米, 建筑面积2930 平方米, 由潮州人氏翁瑞社设计建筑, 钢铁、 水泥等建筑材料概由国外经汕头进口。 该楼除平面上沿袭了客家民居建筑中的中轴对称的布局外, 在外观上几乎完全改变为西洋风格。 在这里, 连传统的瓦屋也不见踪影, 代之以完全的平屋顶, 四周设有出眺的平檐口, 檐上四周立望柱, 设瓶式栏杆。 于进出口门楼部位特别加以装饰, 以示突出。 中间主大门门楼平顶上另筑球缺穹隆顶的方亭, 每角用双柱,并于四面置半圆拱券, 两侧置饰瓶, 正面屏壁题书“联芳楼”。 “联芳楼” 字下彩塑滚绣球的两狮, 上置五角星, 意取吉星高照、 吉祥如意。 两侧次要进出口门楼上立西洋屏风墙, 两侧由带沟槽的爱奥尼克式矮柱及檐部构成, 其上并置饰瓶, 中央是半圆拱券, 正面塑五角星, 以带翅的两天使捧之, 还饰有一卧狮及泥塑祥云拱日, 皆取吉祥之意。
【交通途径】 从梅州城区坐8 路公交车或自驾车, 沿省道梅大线直行至白宫中学附近。
2. 肇庆堂:“四雕一画”彰显气派
肇庆堂远观白墙黑瓦, 清淡素雅; 近看雕龙画凤, 工艺精湛。 它犹如旧时乡村中清高儒雅的老书生, 黑瓦白墙中透出的清淡雅致是他的外在气质,而屋内精美的“四雕一画” (石雕、 灰雕、 木雕、 瓷雕和壁画) 则是他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内涵。
肇庆堂位于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约一千米处, 紧靠省道“茶上线” 公路旁。 肇庆堂又名“敬修衍庆”, 建于民国六年(1917), 距今已有90 余年之久, 占地近3200 平方米。 肇庆堂主体为“堂” “横” 组合的府第式客家围屋,围屋右侧是一幢建筑精美的两层西式洋房, 与其他地方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中那种屋内为客家围屋结构、 外墙采用西洋风格装饰的民居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特点为主次分明, 一中一洋, 虽然各据一方却又紧密相连, 如日月般交相辉映, 是梅州山区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式客家民居。
肇庆堂由百侯侯南楼下富商杨荫垣所建。 杨荫垣早年离家前往汕头经营药材生意, 由于其天资聪颖、 善于经营, 又有着客家人刻苦耐劳、 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 终于积聚了一笔钱财, 在祖屋不远处的地方购得一块宅基地, 精心建筑他心中的美好家园。 建房时选取优质的石材、 木料, 有些则不远万里从海外购进而来, 并从福建、 江西和潮州请来建筑、 雕刻、 绘画水平精湛的工匠。 建造西式洋楼时还特请外国洋人为督工进行施工, 历时多年, 花耗银元不计其数, 大屋终于落成。 其屋内上堂牌匾“肇庆堂” 据说是胡汉民亲笔题写的。
从气势不凡、 门楣上书“敬修衍庆” 的斗门进入屋内, 迎面是一扇造型独特的八边形大门, 跨过八边形大门便来到屋前的晒坪。 站在晒坪, 右边是凸出围屋的两屋洋楼, 前面为高约三米的照墙, 右为主体核心——二堂二横的围屋。 堂屋不设大门, 由一字排开的屏风木板隔开内外, 平时屏风关闭,由两侧横屋的小门供人出入。 走进四合院式堂屋内, 虽有几分陈旧但仍不失堂皇气派, 娟秀的石柱托起粗壮的大梁, 显得高深空旷、 气势轩昂。 上下堂之间是一个大天井, 充足的光线把厅堂照得通亮。 上堂上方高高悬挂一横匾,上书“肇庆堂”, 下方放一神龛, 用来供奉祖宗的牌位。 那历经近90 余年的梁枋、 斗拱、 屏风和门窗依然保留着一幅幅精美的雕刻和色彩斑斓的绘画图案, 丰富多彩, 仅雕刻就有镂空见彼的透雕、 打磨光滑的圆雕和深浅起伏的浮雕, 形式有石雕、 泥雕、 木雕和瓷雕四大类, 风格各异, 工艺精湛。 屋梁雀替被刻凿成或龙或狮或虎等动物的形状, 逼真形象。 大门和堂屋屋脊用彩色瓷片进行装饰, 色彩鲜艳, 独具特色, 从一个侧面显示大埔的乡土陶瓷特色。 墙壁上的绘画精品内容丰富, 有表现吉祥富贵的山水花鸟、 祥禽瑞兽,有传播儒学礼教和讲述历史典故的民间故事画面, 栩栩如生、 美不胜收。 墙体由清一色的青砖砌筑, 砖路分明, 既保持了质朴的山野气息又形成一种线条的形式美。 地板以当时山区罕见的“红毛灰” (进口水泥) 铺就, 色彩柔和、 平滑工整、 光可照人。
若要从堂屋步入横屋, 必须推开造型精美、 既有穿雕又有浮雕、 中间镶嵌意大利彩色玻璃的屏风门。 进入横屋, 里面又是另一番景致, 厅、 廊小门采用下方上圆的拱形结构, 体现了客家人天圆地方的理念。 房间门上方用塑有芭蕉叶形的浅浮雕造型, 内绘山水花鸟图, 平易朴实地散发出素雅清淡的风韵。 廊厅、 过道墙上都用工笔绘画装饰, 显得格外典雅清爽。 全部天井和台阶用条石封角, 线条舒畅、 坚固耐用。
纵观整座大屋的雕刻和绘画, 构图奇特、 意境无限, 但最具代表性的非中堂屏风门扇莫属。 该屏门由十块硬木组成, 高约三米, 左右两块屏门的上方用穿雕刻凿“忠、 孝、 廉、 节” 四个大字, 中间四块屏门刻凿为“福、 禄、善、 庆” 与之对应, 文字高约一米, 工整凝重, 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屏门下方绘有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 极为生动。
如果说围屋里处处弥漫着的是浓郁的儒家传统文化气息, 那围屋外的两屋小洋楼反映的就是风格独特的西洋风情。 小洋楼采用外围通廊、 圆拱造型的开放式的格式, 更具有西洋建筑中用几何线条造型的艺术装饰之美, 墙体上用浅浮雕效果雕塑或虎或狗或鱼等动物图形, 形象逼真。 波浪式的外墙既轻快又活泼, 与洋楼协调组合, 相映生辉, 既雅观舒畅又轻松活泼。 楼梯设计更是独有新意, 采用普通样式和螺旋样式两种, 相互比对, 让观者去体味其中的韵味。(www.xing528.com)
肇庆堂富丽堂皇、 高雅优美, 讲究传统与现代、 本土与外埠的协调结合,由表及里营造出美好的人文景观, 不愧为客家民居建筑中中西合璧的“金枝玉叶”。
【地理位置】 位于百侯镇侯南, 离大埔县百侯镇一千米。
【交通途径】 可经省道“茶上线” 公路, 肇庆堂就位于该公路旁。
3. 万秋楼:万世千秋光耀祖德
石壁如椽, 倒写河山壮丽; 梅江似带, 环绕万世千秋; 如果你来到梅县而没有去过万秋楼, 那将是一种遗憾; 如果你来到万秋楼而没有留下来用餐,那将是一种损失。 遗憾的是没有感受万秋楼那种中西合璧、 旧貌新颜给您带来的视觉享受, 损失的是没有把握在万秋楼这个文化盛典中品尝客家美食的机会。
万秋楼是一座集历史、 文化、 美食于一体的后现代主义酒楼, 它的历史可以让你领略一座建筑经历81 年风雨飘摇还依旧屹立的坚韧品格; 他的文化可以让你陶醉于中西建筑巧妙结合的超凡脱俗; 他的美食与文化相融合, 让你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璀璨。 于是, 来万秋楼观光用餐, 就成了人生的一次视觉、 味觉及心灵的旅行。
万秋楼由梅州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夏万秋先生所建。 他是马来西亚东英公司大股东之一, 在海外打拼多年, 闯出一番事业发家后, 秉承客家饮水思源精神, 于20 世纪20 年代回到家乡梅县程江乡, 花费了48 万现大洋兴建了万秋楼, 并且特别聘请了国外著名建筑大师精心设计, 于20 世纪30 年代完工。万秋楼整体结构完整, 糅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 西式的尖屋顶大钟楼, 加上中式的客家围龙屋, 在中西合璧、 富丽堂皇下更显客家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从此, 梅县程江乡就有了一座别具一格的万秋楼。
建成以后, 命途多舛的万秋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 岁月磨砺后变得破旧不堪、 摇摇欲坠, 像个古稀之年的老人行走在一片废墟之上。 2003年9 月, 台湾龙振水先生、 陈秀锦女士初至梅州旅游, 对万秋楼的中西合璧大为赞赏, 并对其渐渐为人遗忘而感到遗憾。 惋惜之余, 两人凭着对维护客家文化之热情与愿望, 经数次协调, 于2003 年10 月买下万秋楼, 开始整修。经过长达七个多月的整修, 万秋楼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焕然一新, 找回了他弱冠年华时散发着的蓬勃朝气, 又一次向世人绽放了他那璀璨的生命。
万秋楼整体采用中西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构筑方式, 前半部分是西式的尖屋顶大钟楼的建筑风格, 后半部分则是中式的客家围龙屋结构。 当初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使得万秋楼给人以时尚中透视着传统、 崇洋而不媚外的感觉, 中西方的建筑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结合。 置身于其中, 你也许会初感这种中式建筑中夹杂着西式风格的不伦不类, 但是经过仔细地体会和琢磨, 你会发现这是客家人在中西文化上的巧妙糅合, 同时也表现出客家人在思想上的兼容并包。 可以说, 万秋楼是客家围屋建筑史上的一次突破。 万秋楼整体布局外圆内方, 象征着客家人民的性格: 为人处世非常随和、 待人热情, 但是心中始终坚持着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
如今的万秋楼是一家主要经营客家菜肴的酒楼, 因而只到万秋楼来观光游览还不算完美, 若能在这个沉浸在客家文化海洋中的酒楼里享受一顿客家盛宴, 那才算不虚此行。 客家酿豆腐、 客家盐焗鸡、 农家串烧肉、 客家娘酒鸡等让你垂涎欲滴的客家特色菜便是值得你细细品尝的美味。 而中国人喝茶来由已久, 酒足饭饱之余与三五朋友走进万秋楼客家围龙屋, 品好茶与好友叙旧谈天, 更是人生之一大乐事。
【地理位置】 梅县新城办事处富贵居委夏屋。
【结构】 从整栋楼房的平面图上看, 从主建筑的高大门楼, 进入下厅、 中堂、 上厅直贯围龙屋上, 像一个多了两个短竖的“中” 字。 长竖为中轴线,隔着天井的左右两旁的两廊, 两廊的上下端, 有小门通左右的横屋, 横屋后边设有两杠, 在中轴线的顶端, 划一弧线, 连接主楼旁的两杠, 再加上宽广的禾坪, 外门楼等, 当时总面积5000 平方米, 因地方占用部分土地, 现仅有4000 平方米。
【交通途径】 乘梅城7 路公交车可达。
4.“火船屋”:崇敬华侨寓意深远
范汉杰(1896—1976), 名其迭, 字汉杰, 别字韶宾, 汉族, 大埔县人,民国热河省主席。 范汉杰幼年就读于梓里公学, 后考进广州理工学堂、 广东测绘学校。 1932 年范汉杰任第十九路军总部参谋处长、 副参谋长。 1936 年1月他被授为陆军少将, 同年9 月由时任陆军第一军军长的胡宗南保荐, 任第一军副军长。 1941 年冬范汉杰调升为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后调任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 国防部参谋次长、 国防部陆军副司令兼郑州指挥部主任、 第一兵团司令、 冀热察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主席。 1976 年1 月16 日范汉杰病逝于北京, 终年82 岁。
顺水而下的“火船屋” 位于村心东片祠堂下新街口, 好像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民国热河省主席范汉杰的故居, 名叫“杰庐”, 又叫“下火船屋”。 “杰庐” 坐北朝南, 土木瓦房结构, 进深31 米, 面宽11.9米, 高两层共11.8 米, 建筑面积368 平方米, 建于1943 年。 该屋设计巧妙,按照20 世纪40 年代火船形状设计建筑而成。 楼房有南面和东面两个大门。 朝南大门为“船头”, 用砖混结构装饰为牌坊式门楼, 分别由四根砖柱支撑, 两根砖柱作拱梁形成井字形结构, 分上下两层, 中间各开一个弧形大门, 两侧各一小拱门。 柱子顶端用沙灰塑成葫芦状, 非常典雅秀丽, 颇有西方建筑风格。 朝东大门亦由四柱三个拱门组成两层骑楼。 早年, 东面骑楼门口有500多平方米的鹅卵石砌门坪, 由0.5 米高护墙围着, 与南大门门坪及西面草坪连成一片, 形成约1500 多平方米的广场, 状如巨大的“甲板”, “甲板” 东西两面后来被用于建房。 屋内设置亦像船舱, 有前、 中、 后三厅, 前、 中两个大厅内设楼梯, 中间过道, 两边房间, 后厅通“船尾” 厨房。 楼台西面有一排几十米长的木阳台, 连通“船头” 和“船尾”, 恰似“船舷”。 “船尾” 有十多米道路连接新街店铺, 形如轮船拖驳。 以前该庐周围都是稻田, 每当农耕插莳季节, 水天一色, 远眺此屋如船行平湖之中; 当稻浪滚滚之时, 此船又如行驶在波涛之上, 抒发着客家人走出山门、 走向世界的博大胸怀。
“杰庐” 是范汉杰和他二哥、 三哥寄钱回家, 由其母及其妻子童绩华主持, 参考本村“上火船屋” 的样式而建造的, 历时三年才竣工。 1995 年“火船屋” 被列为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