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1903—2011) , 教育学家, 广东兴宁人。 2011 年7 月, 《南方日报》 在第二批“世纪广东学人” 报道名单中对他的评价是: “在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界, 王越都是一位德高望重、 广受尊敬的教育家。 在超过一个世纪的人生路程中, 王越曾师从陶行知, 一生对贫苦工农大众抱着炽热的爱心; 他曾两次承担起复办暨南大学的重任, 对百年侨校的复兴和发展居功至伟。”
王越于1921 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 1930—1932 年, 他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深造, 师从黄节。 1933—1946 年, 他在中山大学、 广东文理学院和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 1946 年王越回到广州, 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 1952 年任中山大学教务长。 王越曾任第一届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全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届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会长, 第四、 第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著有《人格测量》 《教学原理》 《南楼诗抄》 《桑榆集》, 合作英文著作《The Age of Free Philosophical Contention》, 合作编写《中国古代教育史》 和《中国近代教育史》 等。
1957 年, 国务院侨办、 教育部和广东省委要复办暨南大学, 招生面向海内外的侨生、 境外生和内地生。 当时王越已54 岁, 他放弃在中大熟悉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受命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校长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兼任), 以强烈的责任心承担复办暨南大学的艰巨任务, 筹备一年便开始招生。 1970 年暨南大学停办, 王越转任华南师范学院革委会副主任。 1978年, 王越以75 岁高龄再次参与暨南大学的复办。 他想方设法, 四处奔波邀请八方的优秀人才, 为建设百事待兴的暨南大学呕心沥血。(www.xing528.com)
王越一生敬仰陶行知先生, 并以陶先生为榜样。 他对贫苦工农大众有炽热的爱心, 新中国成立前就在广州举办民众教育馆, 力使工农及其子弟有受教育的机会, 并且在广州郊区的长湴村办农民夜校, 与中大师生一起在村里进行文化和进步思想教育。 在暨南大学, 无论是朋友、 同事还是学生, 大家都将他看作良师益友。 很多人都记得, 在暨大“文革” 后复办期间, 王越不顾年老体弱多病, 四处奔走。 他的“礼贤下士” 的举动, 深深感动了许多知名的教授、 学者, 一定程度上抚平了那场“运动” 落下的心灵伤痕。
王越是跨世纪的寿星。 他终生工作不已, 一直到离世还有几篇文章未写完。 他的次子王思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列了一个提纲, 是计划完成的文章, 也没能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