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直(1885—1959), 字公愚, 号层冰, 梅县人, 自幼聪敏, 负笈苦读,早慧有成。 古直于1906 年初加入同盟会, 1907 年秋进入松口体育传习所学习, 毕业后留在松口公学任国文教员, 传播爱国思想。 1908 年夏天, 他与友人共同筹备在梅城创办务本学校(即梅州中学前身)。 1911 年春, 他受同盟会派遣, 转任汕头《中华新报》 编辑, 大力鼓吹革命。 同年夏, 古直返回梅县联络革命同志, 达成共识, 准备起义, 设立梅县起义指挥部, 钟动任总指挥,他任秘书长。 10 月, 武昌起义炮声响起, 梅县亦宣告起义, 县城顺利光复。1912 年春节期间, 古直回到家乡梅南, 创办滂溪小学; 3 月, 他受同盟会派遣, 出任汕头同盟会机关部秘书; 4 月, 古直筹备创办《大风日报》, 为募款招股, 亲赴南洋游说, 半载方归。 次年1 月, 《大风日报》 正式出版, 古直任社长。
1914 年2 月, 古直回到家乡, 组织龙文乡教育会, 创办龙文公学(高等小学)。 1915 年8 月, 省立梅州中学聘请古直担任国文教员。 时值袁世凯复辟帝制, 群情激愤, 古直又走下教坛, 投身于反袁护法斗争, 并受命为“南洋筹饷讨袁专员”, 于1916 年正月离港, 经海防、 西贡, 抵达星洲, 不辱使命,至2 月初返国。 随后他前往昆明, 被任命为云南都督唐继尧的顾问。 1917 年2月, 古直以“云南护国军政府特派慰劳华侨使者” 的身份, 不辞劳苦, 重赴南洋, 动员华侨回国投资、 华侨子弟入学云南讲武堂(共和国叶剑英元帅就是其中之一), 出色地完成都督所交办的使命, 深得都督嘉奖。 1919 年, 古直在友人林虎的推荐下先后担任广东军政府陆军部秘书、 封川县县长、 高要县县长。 1921 年, 他辞去县长之职, 效法陶渊明而隐居于离当年陶渊明隐居地不远的庐山, 决心专心致志进行学术研究。
古直少年起就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情有独钟, 于是将筑在庐山的居室命名为“葛陶斋”, 有以诸葛亮和陶渊明为人生榜样的意味。 他在庐山创造了个人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在这里他先后写成《陶靖节述酒诗笺》 《陶靖节年谱》 《陶靖节诗笺》 《陶集校勘记》 等著作, 同时还编成《诸葛忠武侯年谱》《汪容甫文笺》 《钟记室诗品笺》 等作品, 从而使他在国学研究界崭露头角。
1925 年, 广东大学聘任古直为文科教授。 期间, 他的治学条件更加优越,能够方便地与众多学术界大师互相切磋交流, 创造了个人学术生涯第二个高峰: 先后写成《汉诗研究》 《汉诗辩证》 《曹子建诗笺》 《曹子建年谱》 《阮嗣宗诗笺》 《文心雕龙笺》 等著作, 从而奠定了他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上的学术权威地位, 著名学者陈三立、 郭沫若、 朱自清等对古直的学术成果评价都很高。(www.xing528.com)
1926 年, 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并聘请郭沫若任文学院院长兼广东通志馆馆长。 郭沫若因校务繁忙, 无暇兼管通志, 便聘请古直专管通志。1938 年, 日军入侵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内迁, 古直决定辞去中山大学之职,返回家乡复办梅南中学。 1946 年, 他先后出任私立象宿中学董事长、 梅县修志馆馆长兼编纂等职。 1950 年, 66 岁的古直受聘为私立南华大学教授, 专教陶渊明诗歌。 其后, 他调往广州, 历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省文史馆馆员、 省政协委员等职。
古直一生著作良多。 除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成果之外, 已出版的还有诗集《转蓬草》 《新妙集》 《层冰诗存》 《隅楼集》 《层冰堂诗集》 等, 客家文化研究《客人对》 《客人三先生诗选》 《客人骈文选》 《客人丛书》 等, 其中《客人对》 是研究客家的重要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