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眠(1903—1987), 原名访荪、 黄访、 黄恍, 笔名有达史、 黄吉、 番茄等, 梅县人, 政治活动家, 著名的文学家、 诗人、 文艺理论家、 教育家、美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黄药眠早年就读于梅州中学, 期间喜读《楚辞》 《庄子》。 五四运动爆发后, 他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抗议运动, 任岭东学生联合会梅县分会的秘书长,是非常活跃的学生骨干, 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醉心于新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 1921 年秋他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 英语系, 后赴日本留学, 毕业后回国, 先后在百侯中学、 金山中学任教, 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27 年“四一二事变” 后不久, 黄药眠逃亡上海, 经成仿吾、 王独清介绍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 任该社出版部主力编辑, 在《创造周报》《流沙》 等报刊上发表作品, 开始文学创作活动, 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黄花岗上》, 从而奠定了他浪漫派诗人的地位。 此外他还发表了多篇充满诗意、 激情的文艺论文, 如《梦的创造》 《非个人主义文学》 《文艺家应当为谁而战》等, 为探讨当时创造社文学发展方向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而在文艺理论界崭露头角。 在创造社, 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并于1928 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 他曾与夏衍等多次商讨筹办“左联” 事宜。 1929 年秋冬, 他被派往苏联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 1933 年冬, 黄药眠放弃了莫斯科平静的生活, 绕道海参崴回到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 向上海党中央局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 之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 不久, 黄药眠由于叛徒出卖被捕, 并被判处10 年徒刑。
1937 年, 黄药眠由八路军办事处出面保释出狱, 先在延安新华通讯社工作, 后到桂林与胡愈之、 范长江等组织国际新闻社, 任总编辑。 1941 年他到香港, 在廖承志领导下从事国际宣传。 同年12 月, 香港沦陷, 他回到梅县,在东山中学任英文教员。 不久他又赴桂林, 后又到成都、 昆明, 从事创作和理论研究, 出版散文集《美丽的黑海》 和发表长篇论文《论约瑟夫的外套》。1944 年, 黄药眠在成都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积极参与推动抗日救亡的民主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在香港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1946 年初, 他在广州任农工民主党主办的《人民报》 主编, 是年夏主办民盟机关刊物《民主星期刊》以及《民主与文化》。 同年秋, 他于香港参与创办达德学院, 任文学系主任,并参与民盟的领导工作, 主编民盟中央机关主办的《光明报》。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 也取得新的突破, 出版著名长诗《桂林的撤退》, 小说集《暗影》 《再见》, 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 等。 1949 年5 月, 黄药眠从香港到北京; 7 月, 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 9 月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后, 黄药眠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50 年代初期和中期, 先后出版《沉思集》 《批判集》 《初学集》。 1957年, 他为民盟中央起草了《我对高校领导体制的意见》, 因此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受到不公正待遇达20 年之久。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恢复了名誉的黄药眠虽年事已高, 仍加倍努力, 辛勤工作, 任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 发表了《悼念》 等诗歌、 散文、 美学和艺术学论文, 培养了一批博士、 硕士研究生。 他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三、 四、 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民盟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一、 二、 四、 五届中央常委)、 民盟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联常委、 副秘书长, 中国作协常委、 顾问, 全国高校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黄药眠一生以鲜明独立的政治观点、 民主的作风、 富有创见的学术思想和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