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服饰
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 其传统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 但是, 在服饰的形制和文化内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
客家男子的传统上装以对襟短衫、 中长对襟衫、 直襟棉袄、 皮袄为常服。对襟衫, 结构简单, 主体部分上窄下宽, 无领或浅领, 配上窄口的长袖。 下装以大裆裤为代表, 造型简单, 式样统一, 裤头和袖口都要向内翻褶与里布相接。
客家妇女最常见的上装是大襟衫, 大襟, 右祍, 高领, 布纽扣, 长短以“行不露臀, 坐不露股” 为原则。 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于腰线上, 便于妇女哺乳, 干活时又可将前身折短塞于腰带, 宽大并可翻折的袖口以及腰带, 还可用以放置随身物品或钱币, 随身而不累赘。 右衽是中原服饰的一个重要标志。客家妇女的大襟衣, 至今仍有不少客家妇女保持右衽的习惯, 这便是清以前汉族的传统。
中原古代服饰带有强烈的“礼” 的色彩, 在服饰的样式、 颜色和纹饰上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的标志, 不仅在于官员之间, 普通老百姓的着装上也有区别。 李商隐《杂纂》 说: “仆子著鞋袜, 衣裳宽长, 失仆子样。” 就是说“衣裳宽长” 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装, 仆人是不能宽衣博带的, 只能一身短打。但是, 客家服饰没有那样明显的等级意义。 男子大都是对襟衫、 袍褂和大裆裤, 女子都是大襟衫、 大裆裤, 这已经成为客家人的常服。 贫富之家在服饰的样式上也没有区别, 只是多做几身绸缎或丝绸的衣服而已, 而一般人也只是在喜庆时刻或者特别隆重的场合才穿用, 时刻一过便把好衣服收藏起来,换上粗布衣服, 这是客家人不论贫富都已形成的习惯, 足见客家人俭朴持家的风尚。
客家人的衣裳一般较少纹饰。 女子的大襟衫只是在袖口缝上几圈环饰或在衣襟边上镶些滚边, 并不包含等级意义。 妇女的披肩、 围裙、 绣花鞋、 结婚礼服, 常绣上一些寿字纹、 鱼纹和牡丹、 百合花样, 这只是取其长命百岁、吉祥富贵之意, 而不表示等级区分。 客家服饰的颜色以蓝、 青、 黑、 暗红、白、 灰为主, 以素面为多, 多年不变。 大红大绿在传统客家服饰中很少见,年轻姑娘仅在当新娘时穿上红衣裙而已。
2. 客家饮食
以客家菜系为主要代表的梅州客家饮食反映了中原传统饮食习俗和古老的百越饮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 这种碰撞与交融在几道客家名菜中可窥一二:
其一, 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是客家名菜, 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 据说,酿豆腐是客家人对北方吃饺子习俗的继承, 但是岭东面粉少, 于是有人发明将饺子馅酿入豆腐块中, 以此代替饺子, 寄托思念中原故土之情。
其二, 吃鱼生。 将鲤、 鲢、 草、 鲮、 花鱼、 罗非鱼、 大头鱼、 鲫鱼等生鱼肉去掉骨头, 切成薄片, 在白醋中浸泡短时间后捞起, 配上香油、 香菜、芥末、 炒花生末等佐料, 即做即吃, 真是鲜甜美味极了。 这种吃法很受客家人欢迎, 究其来源, 可能是古代百越民族习俗的遗存。
梅州客家菜偏重“肥、 咸、 熟”, 其形成可能与梅州客家先民的生活环境大有关系。 梅州客家人历来耕山住山, 劳动强度大但荤食少, 长期以来粮食不足, 多数人家长年累月喝水多米少的稀粥, 菜咸既适合送粥, 又增加体内盐分。 客家菜的形成特点反映了客家人的辛酸历史和勤奋节俭、 刻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不过,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活状况的根本改善和现代饮食观念的普及, 客家菜也逐渐嬗变为以清淡为主了。
梅州客家菜除传统的盐焗鸡、 酿豆腐和梅菜扣肉等“老三件” 外, 较具特色的要数遍布城乡各地的客家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 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 或者反映了一种习俗。 如正月元宵节客家人吃汤丸, 汤丸取“团圆” 的好兆头。 糯米制作成的各式糕点被称为粄, 如发粄, 就是把酵粉放入粄浆里蒸, 粄面隆起而分裂, 意为“笑”, 是发财致富的好征兆再如清明节用艾草做成的艾粄等。(www.xing528.com)
3. 生育
客家妇女怀孕照样上山下田劳作, 但是家里却有不少禁忌, 如不得在墙上打钉、 修补、 扎扫把等, 不在孕妇房间添贴字画, 不补衣服、 蚊帐, 不得挪动家具; 不当着孕妇的面做刺激性较大的事, 如杀猪、 汤鸡、 铲土; 也不让孕妇参与惊险恐怖之事。 在客家人的观念中,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事情会触犯“胎神” 而产生怪胎。
产后, 产妇从此“坐月”, 亦称“做月”。 整整一个月内不得走出家门,外人一般也不到产妇家串门。 产妇于产后头几天要服食催风丸, 整个月子里不沾冷水, 用枫树叶煮水冲凉抹身, 初生儿用忍冬藤水洗浴。 坐月子期间,要吃鸡炒姜煮老酒弥补身子, 富裕家庭多吃一些, 贫穷家庭少吃一些。 满月后, 产妇才可以“见生水”, 允许做接触冷水如洗菜、 洗衣服的家务。
婴儿出世第三天要进行一次特别的洗浴, 谓之“洗三朝”。 第15 天, 做“半月”, 至亲的女眷来道贺一番。 满月了, 必摆满月酒席, 头胎更莫能例外,称之“做满月”。 亲戚朋友的贺礼大都是婴儿衣物服饰, 外婆则带着亲手缝制的衣服、 背带、 被裙、 帽子及小颈项、 小手镯、 小脚镯等作为给外孙的满月礼。 婴儿满月时, 长辈给婴儿起定名字, 来宾问及, 便可告知。 婴儿“出月”后可抱出居室外“见世面”。 此后尚有贺百日、 贺周岁等小型礼仪。
新中国成立以后, 文化背景发生变化, 妇女生育注意科学接生保育, 产妇注意营养, 除去半月和满月的仪式外, 其他都被简化省略。
4. 寿辰
按客家传统, 年达花甲以上的男女生日称为寿辰, 以后每10 年为一次大寿。 寿辰由子女或其他后辈出面举办。 寿期前送请柬给亲友, 通知寿期, 请来宾吃祝寿酒。 但对年纪比寿辰人高的长辈不送请帖, 俗规只能晚辈前来祝寿、 庆寿。 庆寿含有祝老人延续寿年之好意。 庆寿礼节繁多, 喜庆而严肃,要摆寿堂, 行寿礼, 儿女亲朋要致颂祝辞, 送贺礼寿匾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拜寿礼仪逐渐简化。 随着居民平均寿命的增长, 60 寿辰已很少做寿。 现在多流行做80 大寿, 仪式也大多从简了。
5. 祭祀
在梅州城乡的客家祭祀礼俗中, 对于祖先特别重视, 除掉四时八节的祭祀之外, 还有墓祭祠祭, 有要事出外远行, 必先拜祖先, 新娘入门, 必先拜过夫家祖先, 方为家中成员之一。 新谷登场, 必须荐于祖先而后敢食。 所谓“事死如事生”, 差不多把祖先当做一位有意识的主宰、 活的大家长。
同时, 客家人还要祭祀各种各样的神灵。 而所有公私祭祀, 其祭拜对象都是有来历、 有意义的。 如祭天之隆重与普遍, 是由于天与人之吉凶祸福息息相关, 尤其农业社会, 收成丰歉都要靠天。 因此, 婚丧喜庆, 小孩出生,均须拜天, 以天为生命寄托的中心, 而构成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在客家传统上, 凡是历史上有伟大功绩、 伟大人格的人物, 如孔子、 关公、 岳飞、 文天祥、 妈祖等, 以及有功乡梓的先贤、 忠义可风的先烈, 均被立庙致祀。 土地神、 灶神等也是普遍受祭拜的对象。 此外, 有的地方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神灵, 如兴宁的众多百姓既习惯于供奉神光山的石古大王, 又喜欢祭拜罗岗的白鹤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