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州好故事-大埔县的戏剧传统

梅州好故事-大埔县的戏剧传统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大埔县志》 等有关资料记载, 明末清初大埔便有汉剧活动, 以后活动频繁, 组建社团戏社, 大埔县汉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县级专业汉剧团, 源流至今。表演艺术历史悠久, 明朝万历年间, 由江浙地区经福建省流传梅县至今, 是各种木偶戏中舞台艺术形象最完整完美、 动作表演最复杂、 操作难度最大的一个木偶艺术品种, 是中国稀有的木偶艺术剧种。梅县提线木偶戏的主要剧目分为传统戏和丑行戏两类。

梅州好故事-大埔县的戏剧传统

1. 五华提线木偶

五华提线木偶戏又被称为“傀儡戏” 或“悬丝戏”, 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 于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 流行至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明清时期, 五华提线木偶戏已很兴盛。 至20 世纪初, 五华全县拥有20 多个木偶戏班, 足迹遍及揭阳陆丰丰顺海丰潮州、 汕头等相邻地区。 20 世纪30年代后, 五华提线木偶戏班更是远涉重洋, 到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泰国、 越南等海外客家人聚居地演出, 深受海外客家乡亲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 五华县木偶剧团成立, 并以其为龙头, 形成了以本县南、 中、 北片为中心的分布网络, 使五华提线木偶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华提线木偶戏演出以汉调为主, 间唱客家山歌, 对白用客家方言。 演奏乐器有头弦、 二胡、 胡弦、 扬琴等十多种。 开场、 落幕、 喜庆、 舞蹈均用锣鼓乐。 木偶的头部、 身躯、 手脚安装有15 个关节, 一般有14 到20 根操作线, 其造型精巧, 形体高大, 高度约为90 厘米。 木偶脸谱与剧本人物性格比较吻合, 木偶形象塑造生动逼真, 表演人员提线技巧灵活。 提线操纵除了发挥头、 腰、 手、 腿等部位的灵活性外, 还需要注意运用手腕及手掌的关节去操纵各种复杂的动作, 甚至还有两人同时操纵一个木偶的高难度动作。 其表演独特传神, 上天、 入地、 下海、 降龙、 伏虎、 斗妖驱魔、 奇术变幻等动作,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握笔、 拔剑、 跑马、 射箭、 梳头、 斟酒、 纺纱、 甩发、 驾车、 吹笛、 拉弦、 摇扇、 踢球等动作充满灵动奇特之感。 杂耍表演更是精彩。 五华提线木偶戏主要通过师徒教传、 培训班教授、 社会传承以及家族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 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已经历经十代传承。 近年来,现任五华县木偶剧团团长李新贤创新表演的人偶同演“木偶书法” 更是被誉为一绝。

2. 大埔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 1927 年由大埔县晚清秀才钱热储先生根据外江戏的历史渊源正名为“汉戏”。 它源于中原, 200 年前流传岭南, 生根大埔,经历代汉剧艺人呕心沥血, 百炼千锤, 扬元音而出新声, 擅大乐而纳小调,演遍闽、 粤、 赣, 蜚声海内外, 被誉为“南国牡丹”, 成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广东汉剧起源于大埔。 据《大埔县志》 等有关资料记载, 明末清初大埔便有汉剧活动, 以后活动频繁, 组建社团戏社, 大埔县汉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县级专业汉剧团, 源流至今。 该团现有演职员30 多人, 角色齐备, 阵容整齐, 演出活动频繁, 活跃在粤东、 闽西一带。

广东汉剧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拥有传统剧目800 多个, 音乐曲牌700 多首。 有史以来, 广东汉剧人才辈出, 事业辉煌。 1957 年, 汉剧《百里奚认妻》 被选入中南海小礼堂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与主要演员合影留念。 广东汉剧以西皮、 二簧为主要声腔, 以中州音调为舞台语言。 广东汉剧在西皮、 二黄之外, 又有大板(四平调)、 安春调(即安庆调, 或称吹腔) 以及少量昆曲、 小调和佛曲等。 角色有生、 旦、 净、丑、 公、 婆六大行。 表演行当齐全, 文武兼容, 唱腔优美, 扮相俊秀, 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www.xing528.com)

传统汉剧剧目有剧本的共328 个, 有目无本的872 个。 代表作有《百里奚认妻》 《齐王求将》 《红书宝剑》 《打洞结拜》 《三打王英》 《林昭德》 《游武庙》 《揭阳案》 《花灯案》 等。

3. 梅县提线木偶戏

梅县提线木偶戏, 又名“傀儡戏” “吊线戏”, 俗称“线剧”。 表演艺术历史悠久,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由江浙地区经福建省流传梅县至今, 是各种木偶戏中舞台艺术形象最完整完美、 动作表演最复杂、 操作难度最大的一个木偶艺术品种, 是中国稀有的木偶艺术剧种。

在提线木偶戏中, 角色一般分为生、 旦、 丑、 公、 婆、 净六大行当, 表演程式是唱、 念、 做、 打。 唱以汉剧西皮、 二黄腔板和民间小调等为主。 擅演丑行, 道白、 风格不同, 用客家方言特有的伴奏乐器, 文乐有头弦(俗称吊圭子), 武乐有大苏锣和号头, 如同“国粹京剧伴奏乐器中的“三大件”。 梅县木偶剧团首任团长谢发吸收客家山歌、 民间小调创作的“傀儡腔”是梅县木偶戏中的独特唱腔。

梅县提线木偶戏的主要剧目分为传统戏和丑行戏两类。 传统戏以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和历史为题材, 代表作有《化子进城》 《凤岭缘》 等; 丑行戏以客家方言为主, 要求学习相声说唱、 独白、 对白、 抢白, 以及口齿伶俐、 灵活敏捷、 插科打诨、 信口开河、 喜怒笑骂、 妙语连珠等语言功, 代表作有《魂老婆》 《三丑会》 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