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侨梅州:助力教育,涌现好故事

华侨梅州:助力教育,涌现好故事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广大华侨港澳同胞一直是鼎力赞助, 贡献巨大。1927 年, 东山中学遭封闭后, 他立即成立南洋华侨援助东山中学委员会, 通电声援。自新中国成立至2011 年, 华侨港澳同胞资助梅州故乡兴建的教育、 文化、 体育等设施及各项社会事业累计达人民币22 亿多元。

华侨梅州:助力教育,涌现好故事

梅州, 著名的华侨之乡, “海水波及处, 就有梅州人”。 梅州籍华侨、 华裔, 散布于世界五大洲67 个国家, 连同港澳同胞, 台湾同胞, 共约有330 多万人, 等于梅州本地常住人口434 万的76%。 其中, 印度尼西亚的梅州籍华侨华人最多, 有67 万人; 其次是泰国和马来西亚, 分别是64 万人和39 万人。在港澳同胞中, 旅港人数最多的是兴宁市, 有18 万人, 居澳门最多的是五华人, 有7000 人左右。 旅台人数最多的是蕉岭县, 有40 万人。

在侨居地兴办学校, 开展华文教育, 使华侨子女永远继承弘扬客家人的文化传统, 一直是南洋梅州华侨领袖的努力方向。 印度尼西亚第一所华文学校——中华学校, 是梅县侨领丘燮亭于1901 年投资创办。 早在1893 年, 他就在当地兴建了私塾“时习轩”。

1905 年正式开学的南洋第一所新式华文学校——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华官音学堂(今中华学校的前身), 由张弼士、 梁碧如等80 位侨领绅商牵头筹办。中华学堂得到了清政府的表彰。 其办学体制, 被后来的许多华文学校所效仿。1906 年, 姚德胜在马来西亚创办育才中学并资助开办明德小学, 还在新加坡捐款开办应新小学, 这是新加坡第一所现代华文学校。 此后, 或者由梅州华侨团体兴办、 或者由华侨个人独资或多人合资, 南洋等地的华文学校如棉兰敦本学校、 槟城华侨中学、 崇华学堂、 怡宝明德学校、 吉隆坡中国学校、 深斋华文独立学校等, 如同雨后春笋, 不断涌现。

大埔籍马来西亚侨领萧畹香是当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继张弼士之后功勋最为卓著者。 他担任华文学校宽柔中学董事长长达60 年之久。 他坚拒当地政府取缔华文教育的禁令, 保存了当时唯一的华文学校。 20 世纪80 年代,他慷慨捐献时值1000 多万马币的土地作为校园, 创办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文学院, 从而建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 的海外华文教育完整体系。(www.xing528.com)

世纪之交, 大埔籍华侨廖梅林在泰国创办亚洲客属商学院, 将海外华文教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各地不少中小学校, 也是由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资兴建。 对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广大华侨港澳同胞一直是鼎力赞助, 贡献巨大。 丘燮亭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捐资助学的杰出代表, 1883 年, 他在本村建立时习轩, 后来又投入近万大洋赞助创办东山中学, 还派遣宗族中十余名青年到日本留学, 这些留学生归国后皆献身家乡教育事业。 1927 年, 东山中学遭封闭后, 他立即成立南洋华侨援助东山中学委员会, 通电声援。 他和亲属还数度认捐教育经费, 建设松口梅东及梅县体育馆等。 著名作家、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杜埃在一篇作品中这样认为: “梅县在抗日战争前就与河北省定县同被称为全国教育发达的两个县份……这大概与华侨热心桑梓教育有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华侨港澳同胞捐资、 独资兴建了一大批文化教育项目、一批有影响的学校, 如曾宪梓高级中学、 田家炳系列学校、 大埔金光中学、兴宁沐彬中学、 李济平中学等。 具有如今规模的梅县剑英图书馆、 兴宁图书馆、 平远县图书馆、 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也都是华侨港澳同胞慷慨解囊热心捐助的结果。 走遍梅州城乡, 随处可欣赏到海外乡贤捐助的文化教育项目之花。自新中国成立至2011 年, 华侨港澳同胞资助梅州故乡兴建的教育、 文化、 体育等设施及各项社会事业累计达人民币22 亿多元。 他们为祖国的建设、 为家乡文化的发展立下了巨大的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