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 又名孔庙、 文庙, 是我国古代县、 州、 府等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 自李唐推行科举制度以后, 读书人必须首先依次参加县、 府、 院的三级“童试”, 取得进入学宫读书即“进学” 身份, 成为生员(俗称秀才), 才能参加乡试(省级考试选拔) 考取举人, 进而上京参加会试考取进士。 没有录取为“生员” 的, 哪怕是七八十岁高龄了, 也还是无缘参加乡试的“童生”。 因这个缘故, 一个地方的学宫办得如何, 遂成为判断该地方文化教育发达与否乃至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嘉应各属从建县开始就十分重视学宫的建设。 建县之初, 一经确定县治所在地, 知县就在建设县衙的同时兴建学宫。 此后, 各朝各任知县大都会根据当时情况对学宫进行维修, 并加以扩建。 每一县均有朝廷配置八品官衔的教儒1 人, 训导1 ~2 人, 掌管生员学习事宜。
1. 兴宁学宫
兴宁学宫位于兴宁市兴民中学内, 是粤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 结构最完整、 建筑面积最大的学宫。 兴宁县治于明洪武年间迁至现址, 遂于洪武四年(1371) 始建学宫。 之后历经多次重建和扩建, 时至今日占地逾十亩。
兴宁学宫外大门为棂星门。 棂星门始建于宋代, 初为木结构。 后来, 兴宁学宫建于此, 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 改为石坊至今, 500 多年不动摇。
棂星门设门三扇, 中为状元门, 左为榜眼门, 右为探花门。 按规矩, 每年春秋两祭之日, 科考有名位者方可分别由三门进, 其余人等均由另外侧门入。旧时, 兴宁最高科名只中过探花(罗孟郊), 故只开右门, 其余两门常闭。
进入棂星门, 依次是泮池、 石拱桥、 大成门。 泮池呈半月形, 总共由152块石板、 石条、 石柱穿榫落槽构筑而成。 泮池长15.3 米, 最宽处8.6 米。 据老者所言, 兴城为龟形, 学宫乃龟尾, 全城地势向此倾斜, 故即使天大旱,池水也不会干。 泮池中间跨座石拱桥, 俗称状元桥, 宽2.8 米, 全由花岗岩石块拱筑而成。 旧时, 状元桥两端有铁链横栏, 以阻行人随意往来, 只有状元方可从桥上入大成殿祭孔, 其他人须绕泮池而进。
大成门是进入大成殿必经之门, 科举考试时, 官差持械守卫, 故又名戟门。 大成殿是学宫的主体建筑。 现存大成殿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 重建,广东省学政徐士芬, 应县绅罗仲期等人之请, 撰碑记其事。 殿前为石铺的月台, 月台下是丹墀, 丹墀正面有一块“五蝠团龙” 浮雕, 团龙穿云戏珠, 五蝠环绕飞翔, 镌工精细, 耐人品味。
大成殿后为尊经阁。 明万历三十年(1602) 知县史懋文(江苏金坛人)重建尊经阁, 并派专人广置经籍, 方史地志、 诸子百家著作, 藏于尊经阁,便以学宫子弟登阁观摩群书。 同时, 史懋文还特率兴宁士子王学渊等人, 长途跋涉, 专程到江西临川县谒见同乡好友——被罢官闲居在乡的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 请他为兴宁学宫尊经阁写碑文。 汤显祖于是应史懋文之请,秉笔写下《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记》, 全文长达1389 言。 1962 年, 兴宁学宫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2. 梅州学宫
梅州学宫坐落于梅州城区江北南门, 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 至今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 经历代扩建, 至清末庙内建筑计有: 大成殿、 明伦堂、 文昌殿、 崇圣祠、 棂星门、 东庑、 西庑、 教谕署、 戟门、 魁星楼、 泮池、 拱桥等。 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 面阔三间, 进深四间, 副阶周匝, 建筑面积300 多平方米。 1929 年朱德率红四军来梅时, 曾在大成殿门口广场演讲。 2000 年,梅州学宫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 五华长乐学宫
五华长乐学宫位于五华县华城十字街。 由长乐知县黄瑜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 正德年间重修, 清同治六年(1867) 水灾后重建。 原建筑规模宏伟, 有棂星门、 照墙、 泮池、 戟门、 大成殿、 明伦堂、 崇圣殿、 尊经阁等,是嘉应州最大学府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几经维修改建, 仍存建筑有泮池、 东庑、 西庑、 大成殿等。 总占地面积5460 平方米, 建筑面积2024 平方米。 民国十四年(1925) 3 月, 由周恩来率领的东征军主力第一团曾驻于此组建五华民主革命政府。 1989 年, 五华长乐学宫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4. 其他各县学宫
大埔学宫, 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 遗迹位于大埔中学校内。 丰顺学宫, 建于乾隆九年(1744), 遗址在丰良初级中学旧址。 蕉岭镇平学宫, 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 遗迹在县人民小学内, 现仅留有泮池、 泮桥。 平远学宫, 建于建县初期, 遗址在平远县老县城仁居镇。
长期以来, 以学宫建设为标志, 州、 县两级官学制度不断完善, 推动了了嘉应各属的学风鼎盛。 嘉应州读书人口众多, 据清嘉庆二十年(1815) 嘉应州户口统计, 州属五县共28100 户, 人口不足20 万, 而“每年应童子试者不下万余人”。 程乡等县的教育水平已居潮州府属各县之前列, 据史载: “潮属有数县文风未盛, 多有不能如额者, 学政往往以此邑之有余补彼邑之不足。程乡一邑常取过三四十名, 谓之通榜。” 按清初规定, 县学录取生员分小、中、 大县之分, 程乡县初时属中县, 只有12 个名额。 因县内学风极盛, “莫不家传户诵”, 然“应试童子人多额少, 有垂老不获一衿者”, 时任学政惠士奇特批程乡县改为大县, 取15 名。 而后在设置嘉应州时, 又陆续增加了12名, 至此, 生员名额增至27 名。 即使如此, 因参加考试者众, 成绩都不错,名额仍显不足, 广东学政只好拿出其他县的余额来补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