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数都是“衣冠世家、 书香门第”,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历来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喜读书, 重文墨”, 成为梅州人民的传统民风特色。 从客观上来说, 客家人多居住于穷山区, 山多田少, 谋生艰难。随着人口增长, 环境迫使他们外出谋生, 这就极需要将文化知识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开拓事业前途。 故梅州人虽向来度日艰难, 却卖田卖屋也要供子弟读书, 民间向来流传着“卖屎缸迹也要缴子女读书” 的谚语, 比喻支持儿女读书的决心。
从历史上来说, 梅州文化教育发轫于宋代。 宋元符元年(1098), 左谏议大夫宝文阁待制刘元城(河北大名人) 谪居梅州四年, 在梅州兴办了第一所书院——梅城书院(后改名为元城书院), 开建梅州书院之先河。
以元城书院为起点, 在官办学宫、 民办书院教育体系的带动下, 1000 多年来, 梅州兴学之风长盛不衰。 “兴学育才” “耕读传家” 成为梅州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城乡各族姓社区竞相义举, 集资办学, 至清代中期, 蒙馆、 社学、义学、 书院数以千计。 书院著名者有程乡县的濂溪书院、 七贤书院、 锦江书院、 松江书院、 东山书院; 兴宁县的韩苏书院、 探花书院、 文峰书院; 丰顺的鹏湖书院、 蓝田书院等。
濂溪书院由明成化十七年(1481) 任程乡县令的刘彬(江西永丰人) 创办, 位于城东周溪。 刘彬在任期间, 在城外创办了东西南北四间社学, 濂溪书院是其中之一。 为保障办学经费, 他倡议设置学田, 并发动乡绅捐资助学。由是学子“昼无负米之艰, 夜无凿壁之叹”。
明末清初, 特别是设置嘉应州后, 梅州作为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学宫、 书院、 私塾、 社学、 义学等各类学校遍及城乡, 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 之说, 学校密度之大, 国内少见。
自唐至清光绪1000 多年间, 梅州人才辈出, 中式士子登科者众多, 计探花1 人, 进士约250 人, 选翰林院学士33 人, 举人1645 人, 解元17 人, 廪生、 贡生、 秀才16479 人。 武状元1 人, 武榜眼1 人, 武进士不下百人。 科举佳话流传遐迩, “一门三进士” “五科联解” “一科三进士” “兄弟同科三进士” “公孙三翰院” 等骄人成绩传为美谈。
1. 元城书院
宋元符年间, 朝廷左谏议大夫刘元城谪居程乡后, 决定以创办书院、 传播文化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把书院的地址选择在城中, 知州陈希伋(揭阳人) 欣然同意。 为了筹集启动经费, 刘元城带头捐出自己的随身积蓄与俸禄, 同时向当地名流士绅与社会贤达募集资金。 嗣后, 为了保障书院的日常经费来源, 刘元城建立了以学田为中心的教育经费体系, 充分调动民间办学的积极性, 发动民间学人、 宗族、 乡邑名流捐献田产作为学田, 学田的产出作为办学经费之来源。 刘元城亲自招徒授学。 由此开建梅州书院之先河, 群众将此书院称之为元城书院。
2. 东山书院
今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山书院, 是梅州市遗存的唯一古书院, 原为知州王者辅于乾隆十一年(1746) 所建, 建筑占地1642 平方米, 建筑面积2655.5 平方米。 同治年间书院毁于大火, 后于嘉庆二十四年(1820) 重修,此为历史上第一次重修; 1904 年, 爱国诗人、 著名外交家、 教育家和维新变法先驱黄遵宪返乡后倡导新学, 集资修复东山书院, 在此筹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 专聘学问深而思想新者为师, 培养爱国兴邦人士, 此为历史上的第二次重修。 1913 年叶则愚等又在此创建东山中学, 青年叶剑英从这里走向救国救民之路, 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
清代爱国志士丘逢甲为东山书院撰写了一副长联, 颇有韵味: “天堑长江, 淘不尽千古英雄, 闲气钟人, 伏处在草庐, 谈道读经, 海滨尚有无双士;知盛朝甲子, 等养成一门将相, 奇才应用, 肃清遍寰宇, 崇文尚武, 儒行终能溢九州。”
3. 丰顺蓝田书院
丰顺蓝田书院坐落于丰顺县汤坑镇米街尾。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由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 军事家、 政治家丁日昌倡建。
蓝田书院平面为院落式布局, 均为硬山顶, 穿斗式梁架, 占地面积645平方米。 书院正厅为文庙, 左为德政祠, 右为崇善堂, 厢房厅左右各4 间。琉璃瓦盖顶, 厅房内外檐采用斗栱、 方身石柱, 檐缀垂莲。 大门壁面光滑照人, 各类装饰精雕细琢。 门额嵌有“蓝田书院” 门匾, 门旁立有黑色扁体石鼓, 并开有两扇侧门, 门坪宽阔。 据《丰顺县志》 载: “同治十年(1871),潮州镇方耀拨银五千两置产生息为蓝田书院经常费。” 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建为蓝田二等小学堂。 民国十七年(1928) 将德政祠改为崇善堂, 崇善堂改为德政祠。(www.xing528.com)
4. 韩山书院谁主讲
位于潮州的韩山书院被认为是明清时期粤东地区的学术中心, 是当时岭南地区最重要的学府之一。 能入读韩山书院是士子的荣耀, 而能掌教该书院,更是被视为文化巨子与学术泰斗。 清朝以来, 该书院主讲共有15 位, 令人惊异的是, 其中11 位是梅州人。 这种由学术霸主地位而造就的文化优势, 也成为当时推动梅州成为客家文化中心的主要力量。
詹学海, 五华人, 进士出身, 曾钦点刑部尚书, 官任山东司员外郎, 乾隆二十年(1755) 主讲韩山书院。
郑家兰, 丰顺人, 进士出身, 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授福建邵武知县。 嘉庆年间主讲韩山书院。
王利亨, 梅县人, 进士出身, 授翰林院庶吉士, 后任山西广灵县知县、忻州知州。 中年致仕后于嘉庆年间主讲韩山书院十余年。
李光彦, 梅县人, 进士出身, 授翰林院检讨。 道光年间主讲韩山书院。
黄香铁, 蕉岭人, 著名诗人、 方志家和教育家, 1819 年中举人, 授内阁中书。 道光年间任韩山书院山长(校长)。
黄仲荣, 梅县人, 进士出身, 授翰林院编修, 后任御史, 掌江西、 广西道署理刑科。 道光年间主讲韩山书院。
丘建猷, 大埔人, 进士出身, 授翰林院庶吉士, 先后任国史馆总纂官(负责编写官修的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 山西道监察御史, 松江、 常州、赣州等地知府。 咸丰四年(1854) 起任韩山书院山长。
李铿载, 梅县人, 举人。 先后主讲过培风、 榕江、 东山等书院, 咸丰年间主讲韩山书院。
何探源, 大埔人, 进士出身, 授翰林院庶吉士, 后任四川阆中、 开县知县。 同治年间主讲韩山书院, 前后六年。
何如璋, 大埔人, 著名外交家, 进士出身, 曾任大清国驻日本首任大使、福建船政大臣。 光绪十四年(1888) 出任韩山书院山长, 长达六年, 直至病卒。
在韩山书院的所有主讲中, 声名最为卓著者是丘逢甲。 丘逢甲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 任韩山书院主讲, 抨击科举, 鼓吹维新, 兼课科学, 影响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