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州好故事:客家话的活化石

梅州好故事:客家话的活化石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家话的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5%左右。“宁卖祖宗田, 不卖祖宗言”, 人人以说客家话为不忘本, 客家话也是乡亲之间相互认同的纽带。诗中的“德” “国” 只有用客家话才能押韵。

梅州好故事:客家话的活化石

客家人最重要的基本特征, 就是讲客家话。 客家话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话的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5%左右。 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 中央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的客家话节目, 都是梅县话。 客家话内部差别不大, 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 彼此也可以交谈。

客家人对自己的母语十分珍惜。 “宁卖祖宗田, 不卖祖宗言”, 人人以说客家话为不忘本, 客家话也是乡亲之间相互认同的纽带。 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华侨在该国政府疯狂反华的时候, 都要举办秘密的中文学校, 在学校里教讲客家话。

客家话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当客家先民操着中原语调一路南下长途迁徙时, 中原地区却因北方少数民族多次深入、 建立政权而形成多种语言系统的融合, 其声韵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已经迁徙到客居地的先民却因为群居在相对封闭的崇山峻岭之间, 语言没有受到其他民族的多大影响。 与此同时, 它吸收了百越民族语言以及广府话的某些音韵及词汇,形成了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客家话。

1. 客家话中有上古语音

由于历史原因, 客家话保存了不少古代入声系统和古中原汉语词句, 因而被人们称为古汉语活化石。 据清代音韵学大师钱大昕考证, 古代没有轻唇音, 他认为凡轻唇之音, 古代皆读为重唇音, 客家话可为一证。 如“分”“斧” “无”, 客家话分别读音为“奔” “补” “磨”, 这些都是客家话中保存下来的上古语音。

古代诗词中一些诗句用现代普通话无法押韵, 而用客家话却能分别得清楚。 例如, 《诗径》 中的“双” “庸” “从” 三个字是押韵的, 而现在普通话是不押韵的, 只有用客家话读才能押韵。 再如《小雅·雨无正》 篇: “浩浩昊天, 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 斩伐四国。” 诗中的“德” “国” 只有用客家话才能押韵。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编成于春秋时代, 成书年代至今最少也有2500 年历史了。

又如, 唐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中的“斜”, 只有读客家口音“xiá”, 才能和“家” “花” 押韵。

再如, 宋人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 “风消绛蜡, 露浥红莲, 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 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 人影参差, 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 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 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 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 从舞休歌罢。” 词中的射、 差、 麝、 夜、 冶、 帕、 也、 谢等八个韵脚, 只有用客家话才能押韵。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2. 客家话保存了不少古汉语词汇(www.xing528.com)

古汉语中的不少词汇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不常用, 甚至消失了, 可是却还保留在客家话的词汇中: 索(绳子)、 乌(黑色)、 面(脸)、 颈(脖子)、 饥(饿)、 朝(早晨)、 昼(中午)、 行(走)、 箸、 挟(筷子) 等, 比比皆是。

转: 客家话读去音, 专指直立着的人或物突然倒落。 这个词在先秦已开始使用。 《孟子·梁惠王下》: “凶年饥岁, 君之民, 老弱转乎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几千人矣。” 句中的“转” 释为“转落”, 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为“年老体弱的人倒落死在沟壑中”。 但在普通话中, 已经没有这个义项。

没搭煞: 在客家话里是“没有意思” “无聊” 之意。 在《西厢记》 《金瓶梅》 《西游记》 等书中就有类似的词汇。 如“我从来斩钉截铁长居之, 不似恁惹花拈草没掂三”, “你日后那没来回、 没正经、 养婆儿、 没搭煞、 贪财好色的尸体”, “师父, 你好没搭撒” 中的没掂三、 没搭煞、 没打撒, 都是没搭煞。

贡脓: 客家话中指创口化脓。 《西游记》 中就有这个词, 孙悟空说道:“却怎么被这金光撞软了皮肉? 久后要贡脓。”

唱喏: 客家话“喏” 读“也”。 据《辞海》 释义: “古人相揖时, 口有颂词, 谓之唱喏。” 每逢祭祀祖先或扫墓时, 人们要烧香作揖, 这就叫做唱喏。在《水浒传》 里此词多次出现。 如果喏声很大, 腰弯得很低, 就叫做“唱个大喏” 或“唱个肥喏”。 如第24 回写到潘金莲西门庆道歉“唱了个肥喏”,西门庆来到王婆茶坊时, 王婆笑道: “大官人却才唱得个大肥喏!”

细: 现代汉语里, 形容物之微小已很少用“细” 而变用“小”, 而客家话仍用“细”, 如“下小雨” 说成“落细雨”, “小男孩” 叫“细赖子”。 在古典诗词里, 形容小就是用“细”, 如唐人贺知章《柳枝词》: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卷八: “道人言曰: 此细事也,也可为奏章一通。”

几多: 南唐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元人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酒保: ‘师父, 买几多钱的酒?’” 其中“几多” 一词, 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人使用了, 却仍在客家话里经常出现,如: “你有几多钱?” “你屋家有几多人食饭?” 类似词汇, 不胜枚举。

中国经过两三千年的社会变革, 朝代更迭, 中原已经不再是秦砖汉瓦时代的中原。 但是, 考古只能考察、 研究当时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一般奥秘。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特征, 只能从《诗经》、 汉赋、 晋诗、 唐诗、 宋词和明清小说的音韵和词语中去研究汉民族方言的变化。 而今, 客家话保存了大部分古汉语音韵, 保存了许多古汉语词汇, 所以说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