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的足球运动很早就已成为群众所喜爱的运动项目。 清末, 梅县从城镇到农村开始有足球活动, 据同盟会员温翀远回忆, 1907 年松口体育会成立时, 旅荷属南洋华侨张步青出资购买体育器械, 其中就有足球。 当时, 一般群众买不起皮球, 就把破棉布用棉纱缠成一个圆球或把未成熟的柚子当足球, 在晒谷坪、 沙滩中踢球。
民国四年(1915) 冬, 足球运动从梅县乐育方言学校传到梅州中学、 东山中学、 广益中学等学校, 他们利用梅县东较场(清朝科举时考取武秀才的地方) 练习和比赛。 民国五年(1916) 起, 附城各校掀起了足球运动热潮,活动频繁。 至20 世纪20 年代后期, 足球运动从学校发展到各社会阶层, 学生、 工人、 小商贩、 店员、 农民纷纷参加足球运动, 足球成为广大城乡人民最喜爱的一项运动, 每逢县城或圩镇有重大比赛时, 不论晴天、 雨天, 不论老人、 孩子、 妇女大多前往观看。
民国十四年(1925) 3 月周恩来率东征军到五华时, 在该县中山公园内规划建造了1 万多平方米的大型足球场。 接着, 梅县、 兴宁、 蕉岭、 平远等县也在当地驻军协助下建造了一批足球场地设施, 对梅州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0 世纪20 年代以后, 足球运动拓展到梅州社会各阶层, 商贩、 店员、 工人皆热衷于此, 并成立了颇具实力的足球队, 如梅县有岭东、 强民、 梅西、中华、 松光等十多支球队, 五华有华华、 锡江球队称雄, 兴宁以华光、 老柴、就成、 宁江等球队著称。 1929 年春, 归侨曾广锡、 杨友森等组织了强民足球队, 1934 年改名为梅县强民体育会, 是我国体育运动史上第二个民间体育组织, 对普及足球运动做了很大贡献。 抗战期间, 强民会员增至500 多人, 除开展以足球为中心的体育运动外, 还开展“抗日救亡” 宣传活动, 组织流动剧团下乡演出。
20 世纪30 年代, 梅县各阶层成立的足球队开始把梅城上市、 中高峰(即梅城西部) 草地作为足球场地。 不久转到省立五中(即梅州中学) 运动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 驻军粤军独立一师师长黄任寰将梅县东较场督辟为大型运动场后, 改名为梅县公共体育场。 从此, 附城各中、 小学和社会上的足球队都集中到该场练习和比赛, 使梅县足球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1932 年, 梅县足球队访问汕头, 与英国舰队足球队进行交锋, 打败了这支称雄东南亚的足球劲旅, 开创了中国球队打败欧洲球队的纪录。 1935 年、1937 年, 梅县队连获广东省第十三、 十四届运动会足球赛冠军, 1941 年获省足球赛冠军, 接着以梅县队为主力的广东队访问湘、 桂诸省, 大获全胜, 梅州足球声威大震。(www.xing528.com)
五华县足球运动在五华元坑中书馆最早兴起, 但因交通不便, 至民国五年(1916) 才发展到县城(今华城)。 从民国五至十四年(1916—1925) 的10 年中, 五华的足球有一定的发展。 民国三十一年(1942) 秋, 李惠堂从香港回到家乡锡坑, 组织“锡江足球队” 到本县境内各乡镇比赛。 民国三十二年(1943) 组织“航建” 足球队到兴宁、 梅县等地比赛后, 五华县的足球才逐渐发展。 民国三十六年(1947) 省第十五届运动会, 五华县足球队与南海县足球队并列为县男甲组冠军。
兴宁县足球运动于民国十一年(1922) 在学校兴起, 民国十九年(1930)兴宁城老街芳容照相馆罗冠群组织“宁江体育会”, 又称“宁江足球队” (于民国二十七年停止活动)。 在20 世纪30 年代至40 年代, 兴宁社会各阶层成立了“华光” “老柴” “就成” 等足球队, 其中民国三十二年(1943) 李惠堂与文化教育界人士李则谋、 李甘乃、 李希泉、 李锦辛等组织的“老柴” 足球队较为有名。 李惠堂在兴宁任兴宁车站站长期间, 推动了该县足球运动的发展。
蕉岭县足球始于民国十年(1921), 文福创兆学校在大岌岗坪开辟全县第一个足球场。 民国十九年(1930) 粤军独一师师长黄任寰(梅县西阳镇人)驻蕉岭时, 建成长155 米、 宽90 米的体育场(这块地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并改为蕉岭县人民体育场)。 次年曾邀请梅县“强民” 足球队与该师足球队进行比赛。
平远县足球运动于民国十五年(1926) 开始, 平远一中(现平远中学)20 周年校庆时, 曾举行足球表演赛。 民国二十年(1931) 驻平远的黄德毅营长(粤军独一师所辖) 率该营士兵将原仁居东校场辟为运动场, 当时附城中学的学生在这里踢足球。 尔后, 足球活动才逐渐铺开。 大埔县及丰顺县的足球运动起步相对较晚, 在新中国成立后始有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