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文学创作, 从文献的保存而言发轫于宋代。 首先是到过梅州或在梅州任职的文化名人留下来不少散文和诗歌作品, 如李纲、 杨万里、 杨应已、蒲寿晟等人。 本地的罗孟郊、 蔡蒙吉等人也脱颖而出, 留下优美的诗作。
明清以降, 梅州的文学创作进入色彩斑斓的时代, 梅州诗歌创作出了很多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此外, 小说、 散文、 戏剧的创作也迎来黄金时期,小说创作领域先后涌现黄岩、 李煮梦、 张资平、 白危、 杜埃、 陈国凯、 中杰英、 程贤章等小说作家, 散文家碧野的作品也影响了几代年轻人。
以文学创作的影响看, 梅州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地位自清代中叶以后, 延续至今。 在清代, 宋湘、 黄遵宪、 丘逢甲在清代的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湘的诗朴质不事雕饰, 部分采用了民歌的特点,风格雄浑酣畅, 收放自如。 《清史稿·宋湘传》 称宋湘的诗作“沉郁顿挫, 直逼少陵”, 是清代中叶岭南三大诗人之一, 在钱仲联编的《清诗三百首》 中,宋湘的诗歌入选不少; 黄遵宪被称为“诗界革命的主将”, 在近代文学史上写下灿烂的篇章, “我手写我口” 的诗歌理论对晚清诗风乃至晚清整个文坛文风影响深远; 丘逢甲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 他的诗歌成就可以说是和黄遵宪同时并立在梅州的两个星座, 气势雄奇豪迈、 娴熟的诗歌技巧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融于一体, 柳亚子认为: “时流竟说黄公度, 英气终输仓海君。” 前几年, 有国家领导人答记者问就先后多次引用黄遵宪和丘逢甲的爱国诗句, 足以说明两人在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宋湘、 黄遵宪、 丘逢甲并不是孤立崛起的几座高峰, 不论在他们以前还是同时代, 梅州的大地上都生活着无数诗歌的耕耘者, 目前来看最早的一批人应是探花罗孟郊、 抗元英雄进士蔡蒙吉等人, 在《题王寿山》 《游阴那山》等作品中留下梅州名胜最早的文学剪影, 记录早期客家文人对美景的心灵感悟。 之后明代的李士淳、 李楩、 盛端明, 继往开来, 诗歌的境界逐渐打开。宋湘以后出现了李黼平、 李光昭、 廖纪、 温训、 黄香铁、 饶曼唐, 他们分别来自今天的梅江区、 梅县、 五华、 蕉岭、 大埔, 是诗歌界不懈探索的代表。黄遵宪、 丘逢甲的诗名传诵士林, 与他们生活在同时代、 交往密切的梅州文士中, 亦有一批行事低调的文人。 他们分别是兴宁的胡曦, 梅县的温仲和、叶璧华、 梁诗五、 刘燕勋、 梁国瑞、 王晓沧, 蕉岭的钟子华、 陈展云, 五华的陈元焯, 他们以黄丘二人为交往核心, 低吟浅唱, 关心国事, 互通消息的有无, 对诗歌创作进行交流, 进行艺术情感上的鼓励, 形成一个粤东客籍诗人群体。
晚清至民国初年, 政治风云变幻, 梅州的一批儿女加入同盟会, 这些参加革命的青年人, 多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文士, 有的甚至家境富裕, 完全无需顾虑衣食住行, 只是出于忧国忧民之心, 毅然加入革命洪流, 这些革命者中的一部分人组织冷圃诗社, 拿起手中的笔, 抒发胸臆鼓吹革命。 随后, 至少有34 位梅州人加入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南社, 成为古典诗词向现代白话诗过渡前的最后强音。 南社是清末民初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 由江南文士柳亚子、 陈去病和高天梅于1909 年发起成立。 他们仿效明朝末年的复社, 将成立的文学社团起名“南社”, 取“操南音, 不忘本也” 和“反对北庭” 之意, 提倡民族气节, 鼓吹革命, 反对清朝的腐朽统治,其后得到各地爱国忧民文人的响应, 成员一度扩展到1100 多人。
加入南社的梅州籍人士有梅县的古直、 林百举、 谢良牧、 谢英伯、 钟动、曾勇甫、 李煮梦、 黄澜、 温见、 朱骞、 吴奇英、 饶一梅、 饶芙裳、 曾择、 梁龙、 黄慕松、 邓树南、 王锡民、 吴小枚、 谢星乔、 谢碧田、 梁扩凡、 温靖侯、李闵、 熊理、 丘新荣、 吴肃群, 平远的姚雨平、 萧公望, 五华的李思辕、 李杞芳; 丰顺的李沧萍、 谭炳堃; 大埔的邹鲁。 其中的不少人如古直、 林百举、李煮梦等创作的诗文, 在《南社丛刻》 上发表, 为客家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留下瑰丽的一页, 影响深远。
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的诗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白话诗的创作兴起, 梅州的诗人依然走在时代的潮流前。 李金发、 黄药眠、 蒲风、 温流、 任钧在诗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李金发, 梅县梅南镇人, 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 他在法国留学时, 喜欢上波德莱尔等象征诗派的作品, 积极创作象征派诗歌, 把新的诗歌风格和意象引入中国, 其表现手法在中国独树一帜, 被称为“诗怪”, 是中国现代象征诗歌的先驱。
蒲风, 原名黄日华, 梅县隆文镇人。 他参加左联, 与杨骚等组织中国诗歌会, 出版《新诗歌》, 著有《现代中国诗坛》 《抗战诗歌讲话》 《茫茫夜》《生活》 《黑陋的角落里》 《抗战三部曲》 等论著及诗集。 他的诗歌前期主要写被压迫的农民的痛苦、 灾难和反抗, 后期则以歌颂抗日反帝为主题, 诗歌热情奔放, 朴实无华, 通俗易懂。
黄药眠, 梅城东郊下市人, 早年毕业于广东大学英语系, 后赴上海加入创造社, 从事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的写作。 他先后发表了《晚风》 《我死之夜》 《黄浦滩的中秋》 《握手》 《五月的歌》 等著名新诗, 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黄花岗上》, 从而奠定了他浪漫派诗人的地位。 此外他还发表了多篇充满诗意、 激情的文艺论文。
在客家文学史上, 梅州文人在小说创作领域的成就虽不能与诗歌的成就媲美, 但做出的努力也不能不提。(www.xing528.com)
梅州人最早的小说是黄岩的《岭南逸史》。 黄岩, 字耐庵, 号花溪逸士,梅县桃尧镇人。 《岭南逸史》 是以客家士子黄逢玉与多位女性的婚姻感情关系为主线, 描绘背景为万历年间的广东政局和社会风貌的小说, 内容涉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 对探讨客家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现象有借鉴意义,同时小说采用了部分客家方言以及客家山歌, 地方特色明显, 具有客家文学的主要元素。
梅州首位大量创作小说的作家, 是叶剑英元帅在三堡学堂求学时的老师、南社诗人李煮梦, 一位才华横溢却风华早逝的文学才子。 李煮梦原名李才,字小白, 号煮梦, 在创作的小说里又署名“煮梦生”, 梅县隆文镇木寨村公王塘人。 李煮梦的小说曾在上海这座大都市发表出版, 著作有言情小说《鸳鸯碑》 《白头鸳鸯》, 幽默小说《新西游记》, 侦探小说《滑稽侦探》 以及《岂有此理》 等。
在李煮梦去世八年以后, 上海滩又涌现一位梅州籍小说作家, 他就是张资平。 张资平(1893—1959), 字秉声, 是20 世纪30 年代初我国红极一时的作家之一, 是“创造社” 中最多产的一位作家。
张资平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出版的长篇小说《冲积期的化石》,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张资平的作品反映了“五四” 时期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 他以客观平实的态度写作, 笔调清新流畅, 情致甜熟柔婉, 作品一纸风行。 其恋爱小说拥有众多青年读者, 常常是一本书刚刚出版便被抢购一空, 如《苔莉》, 共印九版之多。
此外, 近现代以来, 梅州在人文学术领域, 出了不少文史哲的大家。
梅县松口镇人吴兰修, 字石华, 嘉庆十四年(1809) 举人。 吴兰修对南汉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陆续写成的《南汉金石志》 《南汉地理志》 《南汉纪》 成为至今研究南汉国历史的权威文献, 他因此成为一代史学大家。
五华籍的著名学者陈槃是先秦史学、 两汉谶纬学、 汉晋遗简、 秦汉帛书、敦煌写卷研究领域的专家, 台湾“中研院” 院士, 在华人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陈槃以古史辨派的现代学术眼光, 取卜辞、 竹书及《春秋》 本经, 论《左传》 《公羊》 《榖梁》 三传的义例, 历时四年, 写成《左氏春秋义例辨》。在此领域, 陈槃后来还著有《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 《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 《中国古史论稿之商榷》 等文章, 奠定先秦史学研究权威的地位。
兴宁籍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是现代客家学研究的开拓者。 罗香林撰写的《客家研究导论》, 对客家的渊源、 南迁路线、 分布、 语言文化特征和客家民系的形成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使得客家研究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他著有《客家源流考》 《中国族谱研究》 《国父家世源流》 《唐代文化史》 《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 《百越源流与文化》 《蒲寿庚研究》 等系列著述。
在全国有相当影响的人文学者, 梅州尚有学者古直、 哲学家吴康、 语言学家吴三立、 文学研究学者黄海章、 国际法专家梁龙等人。 他们的学术成就反映的是梅州客家人在思辨能力上的深度, 是客家人千百年来在历史、 文化上的积淀, 为文化之乡添上了一幅幅亮丽的图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