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州好故事:科举人才辈出,引领潮流

梅州好故事:科举人才辈出,引领潮流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科举时代, 梅州的科举人才可谓鼎盛, 领岭南地区之风骚。据不完全统计, 自有科举时代以来, 梅州产生探花一人, 翰林33 人, 进士约250 人,举人1645 人, 另外武状元一人、 武榜眼一人, 武进士也不下百人。由此比较可以看出, 清代, 梅州与广东省的文化中心附近的南海番禺比较, 科举人才绰绰有余, 略占上风。科举的成就只是评判文化之乡的标准之一, 就梅州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领域而言, 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和人物。

梅州好故事:科举人才辈出,引领潮流

在科举时代, 梅州的科举人才可谓鼎盛, 领岭南地区之风骚。 据不完全统计, 自有科举时代以来, 梅州产生探花一人, 翰林33 人, 进士约250 人,举人1645 人, 另外武状元一人、 武榜眼一人, 武进士也不下百人。 著名的学者古直撰写的《客人对》 以梅县为例指出: “梅县广袤百余里, 人口仅五十余万耳, 然其科第足与南海、 番禺相颉颃。 自顺治纪元以迄道光二载, 历年将盈二百, 举乡试者凡三百有二人, 中解元者凡九人, 中进士者凡四十有九人。持与南番相较, 则解元等于南海, 而番禺绌八也。 举人南海盈百, 而番禺绌二也。 至于进士, 南番均绌于梅县, 南海绌二犹属鲁卫, 番禺绌至十二, 则商周矣。” 由此比较可以看出, 清代, 梅州与广东省的文化中心附近的南海番禺比较, 科举人才绰绰有余, 略占上风。

梅州最早的进士是唐代的黄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进士, 三礼出身, 官大理寺丞, 知琼州。 据有关资料显示, 今天梅城西区最古老的黄氏祠堂就是为纪念黄僚而建。

到了宋代, 梅州的文教渐渐兴盛起来, 出现了一些科举家族, 有古成之、古宗悦、 古革四代三进士, 蔡若霖、 蔡定夫、 蔡蒙吉祖孙三进士, 出现了蓝奎, 出现了探花罗孟郊, 大埔的张夔、 张昌裔及张昌裔的孙子张雷三人登进士第。

梅州的科甲以大埔和梅县最为兴盛, 相对而言, 明代大埔的科举人才要比梅县多, 而清代梅县的科举人才比大埔多得多。 明代, 大埔人盛端明为弘治进士, 官至工部尚书, 梅县的李士淳为翰林学士、 东宫侍讲, 民间至今仍流传他带着明太子流亡隐居阴那山的故事。(www.xing528.com)

清代, 梅县出翰林18 人, 进士90 人。 清代梅县最早登进士第的是翰林李象元, 其家族是梅州乃至广东历史上都很著名的翰林家族。 李象元是清代梅县首位翰林, 他于康熙辛未年中进士获授翰林院检讨。 李象元的儿子李端于雍正年间考取进士并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孙子李逢亨则于乾隆年间进士及第,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另外李象元的侄子李直也是翰林, 一门出了四个翰林,其中公孙三翰院。 李家除出了多名翰林外, 还有十多名子弟先后成为举人或贡生, 可谓书香之家。 除了这四位, 另外14 名翰林分别为陈鹗荐、 丘玖华、宋湘、 王利亨、 李仲昭、 李黼平、 黄仲容、 廖渐逵、 李载熙、 李光彦、 余显荣、 温仲和、 吴启贤、 黄品璠。 其中陈鹗荐是继李象元之后的翰林, 也是李象元的亲家, 诗歌书法都有一定的名气, 黄仲容和同学张敦道、 林丹云都是梅城西区人, 在道光三年(1823) 同中癸未科进士, 有“一里三进士” 的美誉, 黄仲容的书法小楷独步一时, 人称“黄小楷”, 一生淡泊自守, 权臣穆彰阿是他的座师, 但他不跑老师的门路, 官仅至监察御史(正五品), 后回潮州书院任教, 以教书育人为乐。

清末, 翰林温仲和与丘逢甲是同科进士, 他也是黄仲容式的文人, 一生不愿留在倾轧的官场, 在潮州的金山书院、 韩山书院任教, 后来与丘逢甲一起创办岭东同文学堂, 提倡新学, 培养了近现代许多革命人才。 温仲和在治学方面师从岭南经学大师陈澧, 治学严谨, 尚朴学。 他为家乡总纂的《光绪嘉应州志》 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是研究梅州乃至客家语言、 风俗、 历史的重要方志

科举的成就只是评判文化之乡的标准之一, 就梅州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领域而言, 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和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