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千年古邑, 但要比较明了地把现在梅州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介绍给读者, 除了要费一定的笔墨, 更要主次详略得当, 按照时空顺序, 抓住主线, 顾及其余。 原因在于,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梅州行政区域在历史上分分合合, 隋唐以后从未作为一个整体行政建制存在过。 因此, 对梅州沿革的介绍, 除了以时间为顺序外, 主要以梅州的行政中心所在地为轴心展开。
梅州早期的行政建制较为模糊, 秦末任嚣、 赵佗平定岭南, 设立象郡、桂林郡、 南海郡, 梅州一带归属南海郡下的揭阳, 这样的状态在随后的南越国, 西汉东汉时期, 大体一致。 三国吴时, 隶属广州。 晋朝建立, 先后属南康郡、 东官郡、 义安郡。 至于具体的有效行政管理如何, 就梅州区域内而言实在是个问号。
转折点出现在东晋咸和六年(331), 晋朝廷分南海郡龙川县的土地, 设立兴宁县, 管辖的地域包含今兴宁、 五华以及龙川县东部、 紫金县东北部。县治在今天五华县华城镇紫金山。 东晋义熙九年(413), 以东官郡为营地设立义招县, 安置北方迁徙而来的流民, 即今天的大埔县境, 县治在今天湖寮镇古城村。
程乡县的设置要比上述两县稍晚, 于南齐时期(479—502) 设立, 一说是从义招县分出, 同属义安郡。 但程乡县境包括今天的梅县、 平远、 蕉岭、丰顺北部, 其属地有一部分是从管辖兴宁县的南海郡割出, 亦似成理。 对于程乡的命名,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纪念程旻而来。 由于时人对程旻感化当地人民、 传播先进文化贡献的敬仰, 把他故居所在的地方“都曰义化, 乡曰程乡,水曰程源”。 因此设立县治时, 命名程乡县, 那条发源于平远、 流入梅江的河流命名程江。
隋唐两代, 梅州地区隶属于潮州(一段时间改为义安郡)。 期间, 隋朝大业三年(607), 位于今大埔的义招县改名万川县, 唐武德四年(621), 万川县废, 县境并入海阳县。 唐武德五年(622), 兴宁县分为兴宁和齐昌两县,齐昌管辖今天的兴宁, 当时的兴宁管辖今天的五华, 过了几年, 至贞观元年(627), 齐昌又并入兴宁。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梅州一带由刘龑创立的南汉国管辖, 兴宁县由循州管辖, 在程乡县设立敬州, 领程乡县。 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灭南汉国后, 因敬州之名犯忌宋太祖的祖父赵敬的名字, 为避讳改名梅州, 是为梅州起名之始。另外, 北宋熙宁四年(1072), 兴宁分置兴宁、 长乐两县, 长乐管辖今天的五华县境, 县志设在雷公墩, 是为五华建县历史的开始。 按宋代的行政规划,今天的梅州地区分成三部分, 分别被三个州管辖。 本名梅州的州属管理程乡县, 范围为今梅县、 平远、 蕉岭、 丰顺北部; 今天的兴宁、 五华两县为县志设在龙川的循州管辖; 今天的大埔、 丰顺南部为海阳县, 由潮州管辖。
对于梅州命名的起源, 历史上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一种是人名说,一种是梅花说。 提倡“人名说” 的代表人物是明末进士、 翰林院编修、 程乡著名文人——李士淳(李二何)。 李士淳在其编修的《程乡县志》 里强调, 梅州的命名来源于梅水(即梅江), 而梅水起名的来源, 与秦末汉初一位名叫梅鋗的将军有关。 据《史记》 记载, 梅鋗在秦朝末年为百越族将领, 随番君吴芮起兵反秦, 后随刘邦经武关攻入咸阳, 灭掉秦国。 汉高祖建国后, 以其有功, 封其为台侯。 李士淳认为, 梅鋗的封地, 就包含了今天的梅县一带, 所以, 封地内的最大河流称为梅溪, 后来梅州的命名以梅溪而来, 根源还是在梅鋗身上。 由此, 他还专门否定“以程俗多树梅, 故名梅溪” 这一因梅花起名梅州的说法。 认为梅州的起名与程乡的起名一样, 是因纪念一位历史人物而来。
从李士淳的论证中的另一面, 我们可以看出梅州因梅花被命名的说法也由来已久, 但具体的提出者尚不得而知。 乾隆十四年(1749), 嘉应州知州王之正倡修《嘉应州志》, 次年而成。 这部州志对李士淳的梅州命名说进行否定性的辩驳, 认为梅鋗的封地位置是否在梅州境内成疑, 且认为梅鋗无功于梅,似乎没有必要像纪念程旻那样以之命名, 同时提出, 梅州本地有梅峰、 梅水,以山水而命名, “有何不可”? 近现代以来, 由于梅花的种植在梅州重新得到重视, 一些古老的梅花树陆续被发现, 包括大量吟咏梅州梅花的诗歌被挖掘出来, 梅花—梅江—梅州的命名说再次兴起。(www.xing528.com)
从中国地名的命名习惯来说, 以山水命名的地区和城市比比皆是, 如洛阳、 济南、 赣州、 襄阳、 汉阳、 华阴、 泰安; 以一些植物花卉起名的也有,如成都别名蓉城, 福州别名榕城等; 以人名命名的也有, 不过古代以小地名居多, 以纪念人物命名的地名较现代多。 从梅州的命名来看, 来源于梅溪,即梅江应是毫无疑义的, 至于梅江的起名是来源于梅鋗还是梅花, 仍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元朝取代宋朝统治中原后, 梅州的名称没有改变, 但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有不时改动,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升为梅州路总管府, 至元二十三年(1286), 又降为梅州, 领程乡县, 元贞元年(1295) 隶属潮州路, 延祐五年(1318) 改属广东宣慰司。
明朝洪武二年(1369), 梅州建制被废, 复置程乡县, 隶属潮州府, 一直到明朝灭亡均未作改变。 明朝对于梅州的行政区划的变化在于内部的调整,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 以程乡县豪居都为基础, 加上福建武平、 上杭,江西安远及兴宁部分地域, 设置新县, 命名平远。 最初平远县隶属江西赣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 又将原来江西、 福建的土地划归原省, 将程乡的长田、 义化、 石正及兴宁的大信一里, 归入平远, 组成新的平远县, 隶属广东潮州。 到了明朝末年, 即崇祯六年(1633), 平远县的石窟一图、 二图划出,与程乡的龟浆二图、 松源二图合并, 设立镇平县, 县治设在怀仁里(今蕉城), 隶属潮州管辖。 由此原来宋代的程乡县一分为三, 分别为程乡、 平远、镇平, 同属潮州管辖。 兴宁、 五华则属惠州管辖。 另外, 嘉靖五年(1526),饶平管辖的原来的万川县一带, 重新设立县治, 命名大埔, 治所设在茶阳镇。
明清鼎革, 顺治、 康熙二朝, 清政府忙于统一和平定内乱, 今天的梅州地区一带, 战乱频繁, 各种势力互相争夺, 清政府与南明势力, 明郑势力、三藩势力, 先后进行激烈的角斗。 这种乱象直到康熙晚期才告平静, 因此当局无暇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 雍正十一年(1733), 程乡县升级为嘉应州, 统领本属的程乡县, 以及兴宁、 五华、 平远、 镇平四县, 这五个县都是纯客家地区, 被称为嘉应五属。
清政府在今天的梅州地区设立州治有其深刻的背景, 这可从雍正七年(1729) 广东总督鄂弥达向雍正皇帝的奏章看出。 一是出于改善行政和军事管理的需要, 不论是惠州管辖兴宁、 长乐, 还是潮州管辖程乡、 平远、 镇平,都有鞭长莫及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更为重要, 即当时这几个县文风极盛, 尤其是程乡, 重视教育, 童生士子等读书人非常多, 由于建制的限制, 造成参加院试名额的制约, 与其人才比例严重不相称, 一些士子为了功名, 只好改籍或冒籍参加科举考试, 像程乡清代第一位翰林李象元, 笔者曾看到一份有关全国进士名录的记载, 他就是籍贯潮阳, 程乡和潮阳虽然都属潮州, 毕竟有点像今天的高考移民。 改县为州, 就可以扩大考秀才、 考监生、 贡生的名额, 与当地的教育实力相称。 至于嘉应的起名, 一种说法是与梅城城东(今梅城文化公园内) 的嘉应桥有关, 即“州名嘉应, 桥兆其祥”。 又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与梅子有关, 即梅花结的果别名叫“嘉应子”。 不过, 笔者认为, 既然嘉应州的起名与当地科举文教的发达有关, 其意或是因“嘉” 而“应”, 培养人才的兴盛, 促成州治的设立, 得到极好的回应和良好结果。 另外, 乾隆三年(1738), 潮州海阳的丰政都、 揭阳的蓝田都、 大埔的白芒社、 嘉应直隶的建桥、 环清等地重组设立丰顺县, 是为丰顺建县的开始, 县治设在汤田, 即今天的丰良镇。
中华民国成立后, 广东撤州设县, 嘉应直隶州本属改为梅县, 长乐改名五华, 镇平改名蕉岭, 加上大埔、 兴宁、 平远, 一度隶属潮循道管辖, 后又分属几个行政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有几个县在20 世纪50 年代, 分分合合, 涉及平远、 蕉岭、 大埔、 丰顺。 1961 年, 7 个县的划分重于稳定下来, 1965 年, 7 个县从汕头专区分出, 设立梅县专区, 后又改为梅县地区。 1979 年, 原来梅县管辖的梅州镇改名梅州市(县级), 后又与梅县合并为梅县市。 1988 年, 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 原来的县级梅县市又拆开分为梅县和梅江区, 梅江区以原来梅县市的城区和5 个乡镇组成。 这就是今天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梅州市, 几经岁月, 一个世界客都正逐步走向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