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以前,地处东北腹地的长春在中日俄三方势力的争夺中,成为货币制度最混乱的地方。除了国内银行、地方银行和个体私钞,俄国的卢布和日本的金票也在沙俄的附属地和满铁的附属地内流通。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面沦陷。对于日本人而言,这种货币混乱的形式显然非常不利于贸易交流和金融统治。于是,一场精心谋划的货币改革就此拉开帷幕:他们决定迅速组建伪满中央银行,以银行控制货币发行权,再以新币清理旧币,最终实现币制统一,以达到控制东北金融命脉的目的。
1932年,伪满中央银行正式成立之后发行了第一套新式纸币,也是收藏界习惯称呼的“五色旗”。此后十几年间,伪满中央银行又发行了4套新式货币。
同年,伪满中央银行开始清理旧币的工作,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新币与旧币的兑换率。按照日本人拟定的兑换比率,“奉天洋票”“吉洋小票”各50元和“铜元票”60元能分别兑换1元伪满新币,吉林永衡官银号的官帖甚至要500吊才能兑换1元伪币,黑龙江省官银号的官帖达到要1680吊才可以兑换1元伪币。
对此,当时的伪满中央银行总裁荣厚认为,如果原有旧币的兑换率定得太低,不利于旧币清理工作,并与当时的伪满国务院总务长起了争执。最后,驹井德三强硬表态:“这个兑换比率无不合理之处,必须断然照此执行。”荣厚此时才恍然惊醒,自己虽为总裁,却并无实际权力。
除了兑换率不合理,老百姓对新币还有一个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伪满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纸币纸质较差,大家更加不愿意去兑换新币。为尽快回收旧币,日本人绞尽脑汁,最终副总裁山成乔六想到了这样的方法:在中央银行旁边开设一家日用品店,专门从日本进口日用品,以低价卖出,并规定必须以新国币才能购买。想要购买日本进口用品的人,只好先到银行换纸质较差的新币,再去购买日用品。以此方法,日本人回收了一些纸币。
很快,伪满洲国的新币成为当时东北最主要的流通货币。伪满中央银行也一家独大,依靠“国家银行”的地位,既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法规,又担任法规的实施推行者,敛财掘金的功能日益强大。(www.xing528.com)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军费开支急剧增加。为配合所谓的“圣战”,伪满洲国当局在日本内阁的授意下,于1942年颁布了“国民储蓄会法”,并宣称“大东亚战争愈益接近决战阶段,需要有效地供应大量的资金……应利用一切机会,使各种的浮动购买力转为储蓄”。
就这样,储蓄成了伪满洲国的民众义务。所有的机关、学校、企业、团体等都组建了集体储蓄会,接受摊派任务。1943年,伪满中央银行开展了农村储蓄,要求农民在出售农副产品时向合作社强制缴纳15%的储蓄金。1944年,伪满洲国发行了“必胜储蓄票”,百姓只能用于购买保险、债券或储蓄,而且在规定时间内都不可以兑取,不能买卖流通。
从衣、食、住、行,到娱乐、买卖,从城市到乡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纳入了储蓄项目。1939年到1945年,伪满洲国的民众储蓄目标额从5亿元猛增到60亿元,这种吸纳储蓄的举动可谓疯狂至极。
从1944年起,日本政府开始赤裸裸地从伪满洲国筹措军费,仅仅一年左右时间,日本人在伪满中央银行筹措的军费就达到34亿元。当伪满中央银行随着伪满洲国土崩瓦解后,人们在当时的银行档案中看到一个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到日本战败投降时,伪满中央银行已经向日本献出白金117公斤、金刚石3726个、伪满铸币5700余万元,在日债权95.4亿元。然而,这些数字也不过是这台疯狂捞金机器的冰山一角。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经历了3年解放战争,长春也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伪满中央银行大楼也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在此办公,开始了为人民服务的新征程,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如今,银行门前的石碑默默地记录着它曾经的身份:伪满中央银行。风雨如磐,大楼封存着鲜为人知的往事。它矗立在历史洪流中,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无言的尘封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