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他辗转于桂林、香港、重庆、上海等地从事文学活动。在香港,他得到同是东北流亡作家的端木蕻良和知名东北籍爱国民主人士周鲸文的协助,开始埋头写作长篇《人与土地》。不料,骆宾基正伏案疾书,忽听得两声巨响,原来是日本飞机在轰炸: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原本可以马上随地下党组织的文化人大队人马一同撤离战乱中香港的骆宾基答应了端木与萧红请他暂时留下来帮忙的请求,在太平洋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陪伴着挚友萧红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后的44天。1942年1月,萧红在“养和医院”(中国香港)因病接受了喉部手术,术后元气大伤。在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骆宾基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萧红的病榻旁。那时,生命垂危的萧红,在精神稍好时,便与身边这位同是从东北流亡出来而比她年轻6岁的同行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那铁蹄下的故乡,交流创作体验,也谈及自己经历过的种种不幸……1月22日,萧红不幸逝世。这一切,在骆宾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怀着对萧红的深挚同情和悼惜,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萧红小传》。
1942年初,埋葬了萧红后,骆宾基与端木蕻良等人离开香港,辗转来到桂林。此后,他以顽强的意志,在贫困的生活里,一面教书一面写作。这期间创作了中篇小说《吴非有》《罪证》等。到1943年,他已经完成了代表作自传体长篇《姜步畏家史》第一部《幼年》(又名《混沌》)。整个三部曲预计从十月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写起,写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表现主人公姜步畏从一个天真的幼童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的人生历程。可惜,由于时局的剧变和骆宾基本人的两次被捕,这整部长篇的写作被拦腰打断而终未能完成。
骆宾基代表作自传体长篇小说《幼年》(www.xing528.com)
1945年,他为了写作《姜步畏家史》第二部《少年》,再度离开重庆,去到附近沙坪坝复兴场的治平中学体验生活。
1945年10月,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支持下,周鲸文在原来的“东北抗日同志会”的基础上筹建“东北文化协会”,骆宾基任秘书长,主编会刊《东北文化》。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东北文化》断断续续出到第13期便难以为继。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正是骆宾基在思想与艺术上走向成熟,文学创作力最充沛、最活跃的时期。两度被捕,写作思路被强行打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但从另一方面看,“炼狱”的过程,反而使他的意志与性格变得更倔强、更硬朗了,令人感到十分欣慰和钦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