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春市最繁华的商品批发地光复路商圈走来,穿过车流如梭的亚泰大街高架桥,到达亚泰大街669号,我们走进再次修缮中的“道台衙门”。走在欧式风格的回廊中,刚刚熙熙攘攘、不绝于耳的喧嚣顿时清静下来。在方志馆研究员李颖的引领解说中,我们共同走进历史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吉长道尹公署,民间俗称“道台衙门”。清代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称为“道台”,因而才有道台衙门之名。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当时是驻长春级别最高的衙署,道台衙门也是长春现存最早的官府建筑。
道台衙门因长春开埠而设。1904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战胜国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要求东北16个城市“开埠通商”。当时,清政府和东三省官员都明白,开办商埠涉及与各国之间的交涉,纷繁复杂。要负责开埠的任务,旧有的以满洲八旗官员组成的旗署固然不行,各地府厅州县等民署也难以胜任。为此,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加速东北的官制改革,东三省应当和关内一样,改为行省,并在省下设道,以道一级的行政机关主管各地的关税、外事和开埠等新的政事。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吉林巡抚朱家宝联合奏请:在长春设立吉林西路兵备道。他们在奏折中写道:“至省外各缺,则以长春为紧要,地居四达之冲,中外辐辏,交涉纷繁,实与哈尔滨同一情形,非有得力大员,不足以资震慑。应请先设吉林西路兵备道员缺,驻扎长春,责令办理交涉一切事务……”
从奏折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当时设立“吉林西路兵备道”的迫切之情。1907年4月,东北实行官制改革,废除将军改设行省,省下设道,作为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1908年1月,设吉林西路兵备道,内设外交、内政、兵备三科。辖区为吉林、长春、新城三府,五常、宾州二厅,伊通、濛江二州,长岭、桦甸二县。道台衙门设立于城内的东四道街路北,是当时驻长春级别最高的官署。在此前一天,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上奏朝廷,推荐哈尔滨道二品衔吉林候补道杜学瀛出任首任道员。
杜学瀛对于到长春任吉林西路兵备道道员颇感兴趣。据说,他在上任前就曾到吉林、奉天等地寻找拨款的门路,还在哈尔滨找人设计道台衙署的建筑。
在1908年4月的《盛京时报》上,曾刊登了关于杜学瀛着手筹建道署的报道:“杜关道署理长新兵备道,日内当赴长春任,然长春因新设道员并无衙署,日前派人绘成图式,估价工料,以便到任后请款修造云。”
当年5月,杜学瀛理应前往长春赴任,可直到7月,他手头仍有未交接完的重要事务。看到这种情况,徐世昌又推荐陈希贤做吉林西路兵备道的首任道员。
陈希贤,福建人,上任后雄心勃勃,从修建衙署入手,同时筹集经费开办长春商埠。此外,还要参与筹划修筑机场铁路,以及办理外事交涉。为此,陈希贤奔走于奉天、吉林、长春之间,却筹集不到经费。无奈之下,只能先把办公地点设在长春城内四道街的天主教堂西侧。没有专门的衙署虽然不体面,但毕竟还能维持。最令陈希贤头疼的是,准备用于长春商埠开发的土地已经被日本人抢占了不少。
因为当时陈希贤手里经费不足,购买民户土地的价格十分低廉,日本方面抓住这一空隙,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偷偷开出高价,暗自购买了大量土地。陈希贤发现后下令禁止,但为时已晚,与日本的交涉更是艰难。面对眼前的现实,陈希贤再也没有办法扭转局面。于是,他不得不呈请辞去吉林西路兵备道道员一职,另谋出路。(www.xing528.com)
长春商埠地建设出师不利,让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大为不满。为了挽回被动局面,他再一次举荐杜学瀛接任陈希贤。然而,没过多久,徐世昌又上奏将杜学瀛革职,罪名是“颓靡自私,罔知政体”。据说,杜学瀛被革职是因为在进行外事交涉时态度强硬,徐世昌多次提醒他要“妥善处事”,这让杜学瀛感到难有作为,于是主动离职。杜学瀛的举动让徐世昌十分恼火,因此奏请将其革职。就这样,杜学瀛两度与长春擦肩而过。
顶替杜学瀛出任吉林西路兵备道第二任道员的,是一个名叫颜世清的广东人。颜世清,字韵伯,曾在直隶北洋洋务局当差,办理涉外事务颇有经验。1908年调到东北,曾在吉长铁路局和吉林咨议局任职。在举荐颜世清的奏折中,徐世昌称赞其“才识开敏,任事实心,向在北洋洋务局当差,办理交涉素有历练”。当时,从东三省总督到吉林巡抚,都很赏识颜世清的才能。毕竟,具有开办商埠经验的官员实在少得可怜。
1909年,颜世清接任吉林西路兵备道道员后,便请旨兴建道台衙署。那么,颜世清是如何筹得资金,在上任之初便可以兴建衙署?
与前任道员陈希贤不同,经验丰富的颜世清,在筹集资金方面颇有办法。他向省里的吉林官钱、官帖两局借款两百万串,来充当开埠初期的建设资金,将来再用商埠地的税收、地租来归还欠款。有了充足的资金,道台衙署的建设十分顺利。
1909年9月的《盛京时报》对道台衙署开工建设进行了报道:“头道沟南岸建筑道署早已开工,路东别设建筑木工厂一所,四周均以木板为墙……”
当时兴建道台衙署不仅是长春商埠地规划的重要一环,也是阻止满铁继续向南扩张的重要“武器”,这一意图在衙署的选址上便可见一斑。
建在商埠地最北端高地上的衙署整座建筑居高临下,俯瞰着北面低洼地带的满铁附属地,监视着日本人的一举一动。日本人伊原幸之助所著的《长春发展志》中,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道台衙门:“宏伟壮观,中国国旗高高飘扬,恰有居高临下威震附属地之势。”
1913年1月,道台衙署更名为吉林西南路观察使署,设管理外交、内务、财政、教育实业的4个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