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吉林往事:探寻长春城市根脉

吉林往事:探寻长春城市根脉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说法,伊通河有两个源头。与著名文化学者施立学面对面访谈,证实了伊通河的两源之说。沿省城长春一路向南约100公里,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渗出的泉水汇集成流,此为东源,向西流经大酱缸、板石庙、寿山屯至营城子,与西源汇合。伊通河流经伊通、长春、农安注入松花江,全长342.5公里,流域面积达到8440平方公里。清以后始称伊通河并沿用至今。1800年,清王朝在伊通河畔设立了长春厅,这就是长春的起源。

吉林往事:探寻长春城市根脉

伊通河源自哪里?传统的说法,伊通河有两个源头。著名史学家金毓黼撰写的《长春县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伊通河源出伊通县磨山屯、板石屯之山腰水泡,由伊通边门流出县境。”

与著名文化学者施立学面对面访谈,证实了伊通河的两源之说。

施立学,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省政协委员,长年从事伊通河流域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他的脚步遍及伊通河流域,10年前曾写过《全流域治理伊通河》提案。

作为松嫩平原上的万年古流,松花江的二级支流、饮马河的最大支流,伊通河发源于四平地区最高峰伊通县河源镇的青顶山,海拔611米。

沿省城长春一路向南约100公里,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渗出的泉水汇集成流,此为东源,向西流经大酱缸、板石庙、寿山屯至营城子,与西源汇合。西源,出于东丰县磨盘山西北石碑岭,通称小伊通河,流向由南而北,其下游一段成为伊通与东丰两县的界河。

主要支流为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河源镇流沙村夹槽子屯和苇塘沟,越过二道乡石门水库,流约百里,在朝阳区乐山镇南与1933年为种植水稻而开辟的新开河汇入伊通河。伊通河流经伊通、长春、农安注入松花江,全长342.5公里,流域面积达到8440平方公里。(www.xing528.com)

这条松辽平原上的千年古流,从源头至营城子一段,穿行山谷之间,河床较深,水清流急,经常暴发山洪。过营城子后进入山间平川地带,有杂木河、西苇河等先后汇入,流速渐减,河谷渐宽。出县城后接纳了干沟子河、双庙子河等支流,河道进入平原地带,河谷宽阔,流量渐增。

与伊通河水势浩大、丛山密林中山雉众多密切相关,金史称伊通河为“益退河”,明史称“一秃河”,又有“依屯”“依敦”“依图”等名,皆为满语转化而来,汉译“汹涌”,或译为“山雉”。清以后始称伊通河并沿用至今。

伊通河畔,沃野千里,物产丰富,自古为皇家禁封的“龙兴之地”。为保护关外陵寝、皇家围场和贡品资源,保持满族的骑射风俗,清王朝在这里推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墙,全柳条边开设边门20座并派官兵把守。当时,现在的长春、农安、德惠和九台部分乡镇都处边外,属当年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的封地。然而,柳边封禁却难以阻挡闯关东的脚步,年复一年,两岸农民增多,逐渐形成村落和集市

1800年,清王朝在伊通河畔设立了长春厅,这就是长春的起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