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百奚营故地:吉林往事,辽金两朝遗迹

九百奚营故地:吉林往事,辽金两朝遗迹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葬式为单人葬,墓主人仰身直肢,经鉴定为一女性。据历史记载,此处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故地。隋代,库莫奚简称奚。偏脸城内的石棺墓葬或许就是辽代驻扎此处的奚族家眷,而位于偏脸城城址北部的友谊村辽墓群则可能是九百奚营的首领长眠之地。对比周邻的辽金城址,金代偏脸城城址应是在辽九百奚营故地上扩建而成。

九百奚营故地:吉林往事,辽金两朝遗迹

偏脸城城址内发现的北宋、辽代及金代遗物中,以金代遗物为主,可知金代为城址的主要使用年代。然而城址最初始建何时,却不能单纯凭借地表采集遗物进行判定。偏脸城内西北耕地之中,距北城墙150米、距西城墙约400米处的一座墓葬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丝线索。1983年4月末,正值春耕时节,当地村民在翻土播种过程中发现此墓。墓葬系青石板修砌而成,墓室整体呈梯形,上底宽50厘米、下底宽60厘米、高194厘米,深达半米,棺底为黄色生土,顶部盖一青石板。葬式为单人葬,墓主人仰身直肢,经鉴定为一女性。在头骨右侧放置两件铁器,其中之一为安柄铁刀残件,一为环柄双股铁剪刀。头骨左侧摆放一枚枝叶状铜簪,口内含有一枚北宋“祥符通宝铜钱骨盆与右手之间放置一把带鞘木柄铁匕首,骨盆与左手之间亦有一枚“祥符通宝”铜钱。

墓葬作为人类死后的安息之地,自古以来其设立位置便经精心设计。辽金时期,墓葬位于同一时期城址以内的现象有悖常态,该处墓葬应该早于城址修建年代。墓主人随葬的“祥符通宝”铜钱发行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古学方法论中——早期城址不能出土晚期遗物的重要原则表明该墓葬的埋葬时间应不早于“祥符通宝”的铸造年代。同理,偏脸城的修筑年代应在该石棺墓的埋葬时间之后,即年代上限不能早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历史记载,此处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故地。奚族,属于阿尔泰语系原始蒙古语族,东汉时期,部分南匈奴人迁到以紫蒙川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今辽宁朝阳西北,老哈河上游),与鲜卑人杂居,遂被融合,史称这部人为鲜卑宇文部。345年,该部为慕容部所灭,余部蹿入松漠间,其后逐渐向东发展,其中一部分始以库莫奚见称。北齐时期,库莫奚始见载于史籍,《魏书》首立其传。隋代,库莫奚简称奚。唐代,奚族与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上联系加强。唐中后期,臻于至盛,与契丹并称“两蕃”,契丹与回纥皆仰食之。唐朝末年开始衰落,为契丹所并。有辽一代,虽先后纳入契丹统治,但在政治、军事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契丹族的重要盟友。辽亡后,役属于女真,虽在金初仍发挥作用,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偏脸城内的石棺墓葬或许就是辽代驻扎此处的奚族家眷,而位于偏脸城城址北部的友谊村辽墓群则可能是九百奚营的首领长眠之地。现已查明该墓群有砖室墓10余座,已清理的郑家村胡家屯东侧八角形壁画墓,砖室墓内多见泥质灰陶骨灰罐或多人二次入葬,墓道内随葬牛头,墓内壁画为廊庑,与其他地区所见辽代壁画墓绘画内容不同。辽代奚人墓在埋葬方式、随葬器物、墓内装饰等方面已经和契丹墓趋同,然而其仍然保持着火葬、殉牲、木栏护墙等独特葬俗,友谊村辽墓群很有可能就是在与契丹族不断交融背景下残留部分民族特征的奚人葬址。

那么现存的偏脸城古城就是昔日的辽九百奚营城垣吗?对比周邻的辽金城址,金代偏脸城城址应是在辽九百奚营故地上扩建而成。

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中叙述了偏脸城之韩州的迁徙始末:“韩州,辽圣宗时并三河、榆河二州为韩州。故城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移迁白塔寨,后为辽水所侵,移迁今柳河县。又以州非冲途,即徙于百奚营,即今所治也。”由此可知,韩州城在辽、金时期分别经历了两次迁徙,偏脸城为第四次迁徙的韩州治所。后继学者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了韩州城三迁四治的时间范畴及地理位置: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城五家子古城为辽圣宗耶律隆绪时并三河、榆河二州而形成的韩州第一个州治所在;辽末,迁至白塔寨,即今铁岭市昌图县小塔子城址;金太宗天会年间,迁往柳河县,即今铁岭市昌图县八面城城址;金天德二年,金朝在开咸平府为总管府的同时,将韩州城迁至九百奚营故地,并增设临津县。

关于这场迁徙,现存的两件刻有“韩州刺史”铭文的铜器是史料记载下的实物佐证。《吉林外纪》卷9《古迹》载:“道光元年(1821年),吉林将军富俊在昌图八面城勘察地亩,得一土埋铜镜,其背面铸楷书‘韩州刺史’四字。”1957年,吉林省九台县布海(今属德惠市)发现第二件刻有“韩州刺史”字样的铜器,经确认为“韩州刺史之印”铜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院,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拨交至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枚铜印长、宽均约6.3厘米,印文为汉字九叠篆阳文“韩州刺史之印”六字,背面阴刻“大定二年”四字,长方形钮,为典型的金代官印。(www.xing528.com)

1125年,金国趁北宋内乱,分两路大军一举攻宋,1126年攻破汴京城,金人在这次破城战争中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及后妃、男女宗室、贵戚工匠、教坊美女等共计1.4万余人,分七组迁往金国,最后虏至五国头城(金胡里改路,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五国头城),韩州城即为汴京至五国头城之间的重要落脚点。

1128年8月,宋徽宗、钦宗二帝抵达金上京,身着宋庶人素服见太祖庙,入乾元殿,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二帝在金上京暂居两月后奉命离开上京,迁往韩州城。1128年12月,风雪中的韩州城等待着徽宗、钦宗二帝。此时二帝身边原有随从已锐减至1300人,金太宗又命令住在燕京的晋康郡王赵孝骞等900余人同时前往,总计2200余人在此过着自耕自种的生活,长达1年7个月有余。

关于二帝所居的韩州城到底是韩州的第几任治所,史学界内一直存在着八面城与偏脸城两种意见,然而不管怎样,两位亡国之君面对的都是凄风苦雨。

20世纪50年代四平市考古工作者发现确认偏脸城城址。1961年,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访专家:隽成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