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穿尘而过,辽塔成为黄龙府留给世人最精致的艺术品。随塔破土而出的不仅有弥足珍贵的舍利,还有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辽塔又称黄龙塔、龙湾塔等。按学术界通行说法,建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三年至十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它是辽代黄龙府留存至今的唯一古建筑。
《农安县文物志》记载:古塔为八角,有13层,塔高44米,属于密檐实心塔,以青砖砌成。塔身有西门、平栏门,角梁、斗塔、花拱组成。各层角檐上有狮、龙、马等兽类塑像,塔角还悬有铜铃,风吹铃响,金铁齐鸣,分外诱人。塔刹高8米,呈葫芦形。宝顶更为精美,由紫铜铸成,外饰鎏金。
关于为何要修建辽塔,在民间有诸多版本,其中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则是“镇龙说”。
相传,辽圣宗年间,一个云游和尚来到辽国,对辽主耶律隆绪说:“主上是真龙天子,德昭天下,但现在诸邦并起,不可不防。昨夜我观天象,辽国将有土龙出世,其位置在黄龙府东北处。”耶律隆绪听后大惊失色,慌忙问计。和尚合掌道:“想避其灾难不难,可在那里修建一座塔,镇住龙脉,天下方能太平。”于是辽主就下旨,在黄龙府东北处修塔一座,但修到一半时,和尚又称土龙已游移到黄龙府,镇龙脉之塔需建在黄龙府城内,辽主遂下令废弃已经建了一半的塔,重新在黄龙府内修建另一座塔,即现在的农安辽塔。
传说终究是传说,历史上辽塔为何而建呢?是否有“塔下原有黄龙寺,方圆十多里,香火旺盛,后毁于战火”之实呢?
因为辽、金是少数民族政权,文化不发达,史实资料所存无几,辽金正史为元修,既简单又讹误脱漏很多。特别是当时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兵燹不断,对文史典籍的劫难常是毁灭性的。所以,辽、金史籍中不见有关记述。辽塔下是否有黄龙寺也成了一个历史谜团,众说纷纭。
在学者王福义和田成名所著的《农安辽塔下黄龙寺存毁考》中,则从建筑学等角度,对辽塔下黄龙寺做出了推断。(www.xing528.com)
我国寺庙佛塔建筑,按构造形制式样大致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塔两种,实心塔又分为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四种式样。塔的平面形式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层数从一层至十五层,基本上单数。塔的建筑形制如风格、规模等,一般与民族、时代,以及寺庙所崇佛学流派、寺庙自身规模等有关。
《农安辽塔下黄龙寺存毁考》论述:农安辽塔从形制上看,是密檐式实心塔,具有辽代佛寺塔建筑的民族风格;从塔的规模看,它所依建寺庙一定具有相当规模或较长历史。特别是“塔身十层中部砖室中出土的铜铸释迦和观音佛像、单线阴刻佛像银牌饰,以及木制圆形骨灰盒、盛骨灰和舍利的布包(骨灰包、舍利包)、瓷香盒、瓷香炉、银圆盒等”,准确地传达出农安辽塔是佛寺塔的信息。尤其是骨灰盒、包、舍利等,充分说明此塔附近必有寺庙,且庙中曾有大德高僧圆寂炼化,才置骨灰、舍利于塔中。之所以这样推断是因为,一般地讲,塔院与寺庙并存,一般本寺僧不可能置舍利、骨灰于他寺之塔,而且一寺之僧能舍利、骨灰置塔供奉者,一定是本寺中的大德宗师。
现今的辽塔
实际上,今天的辽塔经过先后两次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1953年国家拨款加以维修,1982年又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修缮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塔身十层中部发现一砖室,室内完好地保存着释迦牟尼像、观音菩萨像及银牌、香炉、银盒、布包等珍贵的极有研究价值的佛教历史遗物。
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跨越千年风雨的古塔默默地伫立在农安城的一角深情讲述着:从夫余国的王城,到渤海国的扶余府,再到大辽的黄龙府……农安古城,虽历经无数的战乱沧桑,但它积淀下来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却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采访专家:王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