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吉林往事:生活方式、墓葬风俗及连结地穴的建筑构造

吉林往事:生活方式、墓葬风俗及连结地穴的建筑构造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室大半位于地平线以下,地表尚有与地穴连接的建筑部分,房址边缘残留的椭圆形柱洞便是当年支撑屋顶的木桩残痕。这一时期虽然处于私有制逐步产生、氏族公社走向解体的阶段,但阶级分化不甚分明,房址的规模主要由人口数量决定,差异并不明显。死者的埋葬方式亦与居住址的建造方式相近,采用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石棺墓进行埋葬,其中石棺墓在东辽河流域青铜时代墓葬中更为常见。

吉林往事:生活方式、墓葬风俗及连结地穴的建筑构造

遗址内先民的生产、生活用器可以复原当时的劳作场景、生活方式,先民的居址、墓地,这些关乎生死的阴阳两地却依旧成迷。土坑半地穴,即《诗经》所载的“陶复陶穴”,是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北方先民的主要居住方式。居室大半位于地平线以下,地表尚有与地穴连接的建筑部分,房址边缘残留的椭圆形柱洞便是当年支撑屋顶的木桩残痕。屋内、室外多有灶址,便于取暖,炊煮。居住面多经火烤,以加强牢固,屋内多有门道,与外界相连。这种居住方式是原始先民与生存环境抗争的重要体现,半穴居形式可以抵御野兽的攻击,居室一半位于地下,冬暖夏凉,防寒保暖。室内的灶台多用于取暖,窄长的门道除通向外界外,也用于防止雨水肆意流窜。受环境、生存方式所限,群体劳动决定先民们需聚族而居,因此房址多成片分布,并常在中心聚集区设立较大房址,这类房址或为中心广场,为同一氏族集团的“公众场所”,或为氏族首领的“高级住所”。这一时期虽然处于私有制逐步产生、氏族公社走向解体的阶段,但阶级分化不甚分明,房址的规模主要由人口数量决定,差异并不明显。

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先民多属于相同部族,血缘和姻亲关系将他们组成一个大的共同体。生则同穴,死则同葬,“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决定在其死后,同一部族的居民被掩埋在共同的墓区,这些墓地多位于居址附近,统一规划,布局合理。死者的埋葬方式亦与居住址的建造方式相近,采用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石棺墓进行埋葬,其中石棺墓在东辽河流域青铜时代墓葬中更为常见。这一时期的石棺墓呈现出如下特点:单独墓葬多分布于山顶较为平坦的位置,成群墓葬则有规律地沿山脊分布,且墓葬多位于同时期的遗址内或遗址附近。石棺墓圹基本呈长方形,砌筑方式包括大板石围砌和块石垒筑两种,墓顶以一块或数块板石、块石为盖,底部多不铺板石。石棺墓墓室较深,1.2至2.8米不等。(www.xing528.com)

死者的埋葬方式为仰身直肢或侧身屈肢,常常有少量器物随葬。男性多以生产工具为主,女性则倾向于选择陶纺轮或石管等装饰品,部分墓葬还见有日常所用的罐、碗等陶器出土。随葬品大多摆放在头部附近或墓葬的东、西两侧。孑然一身的单人葬,夫妻同茔的双人葬,一世同堂的多人二次葬……虽形式多样,孕育了先民一生的黄土终将是他们的归宿,逝者的亡灵继续陪伴着他的骨肉同胞,守护着他们的和平与安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