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又称“敖包山”,即略呈“丁”字形狭长的漫岗,漫岗最高处约高出地表10米,岗上较为平坦。平坦的地形给了先民“安营扎寨”的机会,隆起于地表的漫岗不仅可以避免雨水冲刷,还能将周围环境一览无余。北距东辽河不足1公里的路程,则是先民劳作生息的最大保障。临水而居,向阳而望,面朝大海的春暖花开不单是属于现代人的诗意梦想,数千年前的文明曙光已经笼罩在东辽河上,陶石之间崛起的先人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幻化出东辽河的一片碧波荡漾。
遗址最初的历史应该从这些数量不多、容易被人忽视、压剥而成的细石器开始讲起。细石器,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用之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方寸之间的细小石器划破了千万年的混沌迷茫,晶莹剔透,玛瑙打制的三角形石镞是猎取飞禽的锋利箭矢;黑亮精致,黑曜岩琢磨的刮削器则为切割兽皮、整修竹木的便利工具。这些纯手工打制的珍贵石片,是先人们手中的神奇魔法,石器边缘层层覆盖的压剥痕迹如年轮般展示着新石器前期先民们关于生存与繁衍的记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小石片经常被陈列在人类历史溯源的最前端。飞禽走兽、鱼蚌虾蟹是长山遗址早期先民的主要食物资源,这些集精致、锋利与耐用性于一身的石镞、石叶或用于射杀猎物,或用于剥皮切割,是先民们与大自然抗争的强大武器。(www.xing528.com)
磨制石器,是出现农耕文明的证据之一。遗址出土的石磨棒、研磨器用于谷物脱壳,石刀则用于种植或切割植物。一万多年前,北京门头沟区的东胡林遗址已发现粟,即小米。同时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也发现稻谷遗存。延至几千年后在东北地区出现原始农业痕迹,便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时期的商业模式变革虽然初露端倪,农耕经济开始出现萌芽,石磨盘、石磨棒等磨制石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渔猎经济仍是先民维持温饱的最主要方式。这一时期,东辽河畔水源充足,资源丰富,鱼、蚌、蛤等水产遍布,遗址表面散布的大量鱼骨、贝壳便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快速生长的植被赐予了先民更多的食材,山中的野味,或是林中的瓜果也是不错的选择。农耕文明的出现为定居生活提供了可能,较为充裕的粮食、共同饲养的家畜、男子狩猎、女子耕织,数千年前的东辽河畔一派祥和之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