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高层建筑作为独立建筑类型,以其形态与生态价值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角度构建高层建筑形态独特的认知体系,在梳理高层建筑形态及生态节能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高层建筑形态的生态效益评价内容和评价原则,初步探索了以基本概念为导向结合计算机模拟和数学模型分析的集成性评价方法,并建立了基于生态效益考量的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的综合评价体系框架。着重选取了四个具典型形态价值的高层建筑形态与生态设计专题,深化研究形态在其生态性目标下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成果为高层建筑设计提供了以生态效益为价值取向的、以建筑形态为切入点的理论与实践引导。
总体上,本书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两大部分,即高层建筑形态的生态效益评价、高层建筑形态的生态性设计优化策略。前者的核心成果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框架,具有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后者的核心成果以代表性的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性地探索形态的生态性设计优化策略,具有对设计实践的引导和应用价值。二者互为关联和依托,在丰富建筑创作理论的同时,从生态节能层面为国内高层建筑的建设实践提供了区别于低层和多层建筑、有针对性和专门化的设计与研究 指向。
在研究过程中,评价体系框架的研究和专题性策略研究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已陆续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和相应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成果的专业价值和影响力。
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评价体系框架作为理论与方法层面的主要成果,其系统性、针对性和专门化特征主要体现在:① 通过揭示高层建筑形态与自身建筑能耗的关系、高层建筑形态与场地生态环境的关系、高层建筑形态与能耗及场地生态适应性关系,较为全面地确立高层建筑形态生态效益的评价内容;② 评价原则的整体性、针对性、优化性相结合,既符合形态设计操作逻辑,又体现对形态与生态这对复杂关系的总体把控权衡、针对性响应和比较取舍;③ 评价方法上强调基本概念评价、计算机模拟评价和数学模型评价的集成性运用,体现对感性和理性、定性与定量、一般性与特殊性、综合性与针对性等辩证关系的把控,加强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www.xing528.com)
(2) 专题性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作为实践操控和应用层面主要成果,其价值主要体现在:① 专题的选择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代表性价值明显。如形态的自遮阳设计反映高层建筑形态与自身建筑能耗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形态的生态适应性措施;自然通风设计专题在形态与自身建筑能耗关系中具有一般性和针对性研究价值;改善室外风环境设计专题,反映了形态与场地生态环境的关系一般性和针对性意义兼具;形态扭转设计专题,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类型,既反映形态与场地生态环境的关系,也涉及自身建筑能耗,更可理解为是生态适应性措施;② 专题性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以较为完整和针对性的方式,可以更为专注而深化地分析、评价和优化形态与生态效益的关系,获得具体又实效的操作示范和问题解答。专题研究既可看作独立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评价体系框架的有力支撑;③ 专题性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其获得的较为具体的具体基于生态效益考量的高层建筑优化设计策略,将为丰富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的创作手段,激发形态设计的创作潜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3) 本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反映在:① 前后两部分研究成果,整体呈现前部分弱后部分篇幅大,虽在深化修改中努力调整并加强前、后部分的关联和逻辑,但还是没达到理想的目标,尚有进一步提升和凝练的空间;② 高层建筑形态多样,既有一般性的形态特征又有特殊性的形态操作,针对的风、光、热的能耗和利用以及环境影响各不相同,已完成的专题难以涵盖所有的高层建筑形态特征和与其关联的能耗和环境评价。
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的生态效益问题涉及面十分宽泛,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它不时受到功能、经济、社会、环境和美学倾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态效益问题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需求提高而不断变化。因此,在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的生态效益研究时,不免带有阶段性特征,一些方面还未全面、一些认知和技术也仅限于当今的发展水平。另外,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理性客观的评价依据,但研究中发现每一具体对象都有其侧重,选择具体针对性评价方法并强调集成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方面在研究成果中却较少集成。数学模型评价的提出,希望将评价研究变得更为直观与量化,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上述种种,都还待进一步的后续研究和对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的生态效益问题的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