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单体的朝向、形体、裙房形态等是影响室外风环境和室内通风效果的基础因素,不同的选型会导致建筑四周和不同高度风的运动模式。
5.2.1.1 建筑高度与自然通风
流经建筑表面的风由于其本身的阻挡,流至背风面形成漩涡区域,即风影区。涡流区的范围与建筑高度与长度成正比,与建筑进深成反比。当建筑高度(H)与进深(a)相等时,涡流区长度为;当建筑高度(H)是进深(a)的2倍时,涡流区长度为;当建筑高度(H)是进深的3倍时,涡流区长度为。涡流区的平面位置如图5—12所示。
图5—12 建筑风影区平面位置
漩涡区会造成风速损失,严重影响后排建筑的通风条件。因此,从通风角度上来讲,如项目在其他高层建筑附近,选址时应注意尽量避开涡流区位置,如不能完全避免,就应考虑其他设计策略弥补风速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建筑的形态布局,避免高层建筑自身产生的涡流区对基地周边现有建筑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建筑位于相对空旷的郊区,原基地风速较大,可选择涡流区范围较大的布局方式,减小风速和风压。
另外如果建筑比位于其上风向的相邻建筑高,则其平均高度宜小于上风向建筑平均高度的2倍。
5.2.1.2 平面选型与自然通风
1. 点式
点式高层,指平面宽度与长度基本相同的高层建筑。由于高层建筑垂直梯度上风环境变化很大,建筑越往高处,其承受的风荷载越强,不规则、不对称的平面形状会因高空风的作用而出现扭转效应,对建筑结构造成极其不利的破坏。中心对称的点式高层受到的扭转作用最小,地震时的偏心现象也最小,因此成为高层建筑最常用的一种平面基本形式。
常用的点式高层的平面可以细分为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5—13)。美国学者Jong Soocho对这三种平面形状加矩形平面的能耗情况做了比较。假设几种平面的高层建筑具有相同的底面积、体积、核心筒大小以及空调系统。得出结论:圆形平面的高层建筑由于外表面面积最小,耗能最少,其次是矩形、方形;三角形平面的高层建筑外表面面积最大,耗能最多[8]。
图5—13 点式平面类型
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圆形平面最能有效地化解高层风在建筑表面的扰动,建筑周围不良风最弱。
点式高层其形态本身对组织自然通风没有太大影响,实现自然通风的重点在于表皮、中庭等的设计。
2. “一”字形及“一”字形组合平面
平面宽度和长度不等的高层建筑,其平面可以简化地视为“一”字形平面。“一”字形平面接触风和阳光的面积大,适于自然通风和采光。但需要避免的是进深过大、走廊过长过封闭,不易形成穿堂风,造成内部通风不畅。可以在“一”字形中段适当增加通风口,增加天井或利用楼梯间做通风井,改善内部风环境。
“L”形平面、“T”形平面、“Y”形平面、“工”字形平面、“王”字形平面等可以视为一字形平面衍生出的一字形组合平面。一字形组合平面与一字形平面相同,容易获得较好的通风和日照,南向房间多,不足之处在于组合平面的转角处容易出现不良紊流,造成通风不畅,可以通过在转角处设置长廊或增加开口面积加以改善。
3. “U”形和“口”形
“U”形的开口不宜朝向冬季主导风向,且不宜过大。最好使开口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左右45°范围内;若需反向布置,则迎风面应尽量开敞。
“口”形平面的建筑内部形成了内院或天井,用地紧凑。这种布局需要额外考虑风的导入,否则封闭的内院不利于风压通风。高层中的内院有高度优势,可以形成较高的热压差,配合顶部的出风口抽风,能获得很好的热压通风。另外,可以适当选择将建筑迎风面的底层架空,引入的风可以通过中庭使后部房间获得流动的气流。
5.2.1.3 细节处理与自然通风
高层办公建筑宜有弧形的、适于气流流动的外形。削角、角部圆弧化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高层建筑的“转角效应”,降低风压,使建筑角部风速不至过强。减少极端风,会使进入室内的气流更易被利用。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平面为三角形,角部削成弧形,有效降低了风速和风压,且在风环境较差的三个角筒设置电梯、服务等辅助空间,一则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二则提高了整个建筑的竖向刚度,减少偏心引起的扭转效应。(考虑到下冲涡流效应的影响,应避免将高层建筑迎风面设计为内凹的弧形。迎风面如呈外凹的弧形,能将更多的高层建筑周围的气流转移开来。而建筑的迎风面向内凹,会产生自上而下的更强的气流,对街道风环境极为不利。)
当建筑受基地限制,不能朝向夏季主导风向时,可以利用锯齿形平面导风,将主要立面的墙面做成锯齿状,使窗口朝向南或东南。也可以将房间分跨错开,利用挡风墙原理,组织正、负压力区,将风引导入室内。同理可结合建筑式样、立面绿化等进一步导风或减弱西晒。
5.2.1.4 建筑朝向与自然通风
日照和通风是决定建筑朝向的两个主要因素。对于上海地区来说,最理想的朝向选择,是使冬季时建筑的南向部分可以获得最多的太阳辐射,同时北向和西向不受冷风的不利影响。
具体的朝向选择参照以下原则:
(1)朝向的选择应优先考虑日照,其次才是通风。建筑可以采集到风的角度范围较为宽松(来风的左右45°角范围内),很多情况下,斜向进入建筑的风更有利于其在建筑内部的组织和均匀分布,且改变风的方向比改变阳光的方向容易得多,可以通过建筑形体和构件来导风。
(2)尽量使建筑的大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小立面朝向冬季主导风向,或与主导风向相对角的方向(呈20°~30°时最佳),可以最小化建筑热损耗,且明显地改变建筑周围的紊流气流流动方式,改善街道小气候。
(3)当主导风向与平面布置轴线呈0°夹角时,建筑内获得的穿堂风最大;呈45°夹角时,拐角风最大。
(4)当主导风向与平面布置轴线呈45°夹角时,环境风场中最大风速比0°夹角时的风速大20%~50%。
(5)当建筑基地被遮挡的现象比较严重时,朝向就不是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了。如果仅是下部被遮挡,那么上部依旧按照太阳能利用和自然通风的原则进行设计。
5.2.1.5 中庭设计与自然通风
中庭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自然通风手段。由于高层建筑中的中庭高宽比大,类似一个被动式通风的大型烟道,可以在建筑内部形成烟囱效应,实现基于热压通风原理的自下而上的空气流动,改善通风效果;中庭能够明显改善建筑内向房间获得的日照;同时可以在办公建筑内部形成通透的共享空间,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场所,同时开阔的视野配合绿植有助于缓和办公人员的心理压力。
建筑中面向中庭的房间通过独立的风道或可控通风窗的设置,结合可开启的中庭顶部,合理组织内部通风。点式平面、“一”字形平面也可与带有中庭的建筑平面相结合,各取所长。
1. 中庭的分类
中庭根据剖面形状,可分为上下垂直型、上宽下窄型(V字形)和下宽上窄型(A字形)。上宽下窄型,适用于靠近顶部的楼层,容易获得较佳的日照效果;下宽上窄型,上部的楼层能为下部的楼层提供遮蔽,同时这种剖面形式会使烟囱效应更强。
当建筑高度较高时,单一的贯穿上下的中庭在空间上会出现温度和气流的分层现象,且通高的中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消防问题,有利于通风的烟囱效应在此时反而加剧了烟气竖向蔓延,带来危险。从消防角度讲,中庭可分成以下几个类型(图5—14):[9]
图5—14 中庭的分类
(1) 线型中庭
线型式中庭类似于一个有玻璃顶的街道,经常应用于商业步行街,办公建筑中也有采用,也被称为“长廊式”中庭。线型中庭的两端是敞开的,属于半室外空间,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www.xing528.com)
这种中庭在防火设计上,要求室内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屋顶的材料为不可燃材料(防火玻璃),且在玻璃顶上按面积要求设置可自动开启的排烟窗。
(2) 贴附式中庭
这种中庭一般是封闭式的,与首层相通,贴附与建筑的一侧,与建筑其他楼层有外墙分隔。它通常设计为一个有良好采光和视野的门厅或四季厅,对建筑内部功能房间的通风状况影响较小,不能很好地改善大进深高层建筑的室内风 环境。
此类中庭由于相对独立,在火灾时与其他各楼层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只需在中庭内单独设置排烟系统,并注意中庭与建筑主体的玻璃隔墙的选择要满足防火要求。
(3) 内嵌式中庭
内嵌式中庭是高层建筑中庭设计中可灵活运用的一种中庭形式,广泛应用在商务办公楼、商场、图书馆、医院、公寓、宾馆等公共建筑中。根据中庭与回廊、室内房间的关系,又可分为内置式、回廊式、隔离式、互通式。
① 内置式
内置式中庭处于建筑内部,中庭顶部是封闭的,不与室外直接接触。这种中庭通过房间或风道形成通风路径,不能获得较高的风速,但能通过与植物、辅助通风系统的配合形成局部小气候,灵活布置在建筑中需要的地方。
内置式中庭由于一般体积较小、相对封闭,在火灾时较不容易引起火势的大面积蔓延。
② 回廊式
回廊式中庭,是在上下贯通形式的中庭的基础之上,围绕中庭每层都设置环绕的回廊。这种中庭设计能过获得较大的公共空间,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场所。此类中庭组织自然通风的可能性较大。
但回廊式中庭在消防要求下有很大的弊端,廊道在建筑中是非常敏感的部位,容易在火灾中使烟气和火焰蔓延到整个空间,它在防火分隔和材料耐火等级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在中庭高度比较高的设计中,应当谨慎使用这种形式的中庭。
③ 隔离式
隔离式中庭的形式,是首层与主体建筑连通,顶部与室外连通,建筑功能性房间与中庭具有外墙分隔。此类中庭组织自然通风的可能性较大。
这类中庭由于与建筑主体相对独立,中庭内部发生火灾时,烟气和火焰较难进入周围的房间。且由于与邻室有墙相隔,中庭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时的烟囱效应进行排烟,或机械辅助排烟,即通风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到消防中去。需要注意的是,联系房间的通风管道和开口应能够在火灾时关闭。
隔离式是高层建筑中庭设计中首选的一种形式。
④ 互通式
互通式中庭与四周的楼层区域是彼此连通的,中庭相对楼层敞开,整个建筑是一个统一的空间。这种形式自然通风的效果最好,最容易形成穿堂风,组织对流。同时功能空间通透,适合于大空间开敞式办公。
但是,这类中庭是所有中庭类型中最不利于火灾烟气和火焰控制的。如果要采用这种形式,需要设置明确的防火分区,在中庭各个层面设置防火卷帘,搭配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因此,出于对消防的考虑,不应在建筑中大面积、大体积置入这类中庭。
为了组织通风,可以将互通式的设计方式应用在个别楼层,结合不需封闭的公共空间,即不会在火灾时造成灾难性影响,又利用这种形式辅助了通风。
(4) 空中花园
严格意义上讲,空中花园是一种局部中庭。当建筑增加到一定高度时,中庭顶部的开口已经不能满足下部采光要求时,可将上下贯穿的中庭加以分割,设计成局部中庭,满足不同高度的采光和通风需求。这样形成的局部中庭,配合绿化,就被称为空中花园,从立面上表现为允许风通过的洞口(图5—15)。
图5—15 局部中庭示意
图片来源:《建筑风环境——夏热冬冷气候区风环境研究与建筑节能设计》
沿夏季主导风风向在立面上开设通风洞口,可以使夏季风不受阻挡,一方面,改善了整个高层建筑的不良风环境,使一部分风通过洞口,减弱了气流受阻后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次生风风压,避免地面层出现强气流;另一方面,使得建筑上部和下部获得均匀的室内通风条件;同时,对于建筑组团来讲,前排建筑的空中花园减小了建筑风影区的范围,缓解了风速损失,保证了后排建筑的自然通风条件。
2. 可控制开启的采光顶
利用中庭组织自然通风的建筑,都需要设置可控制开启的采光屋顶,以适应几种时间下的通风模式(图5—16)。
图5—16 不同时间中庭的通风模式
图片来源:《建筑风环境——夏热冬冷气候区风环境研究与建筑节能设计》
夏天白天:中庭顶部侧向开敞,上部顶棚受太阳辐温度升高,混合了中庭中上升的室内热空气,从开口排出,新鲜的室外空气从底部风道补充进来。这种气候条件下,中庭底部具有很好的降温效果,环境能够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但如纯粹依靠顶部开启进行空气置换,高度越高,庭内顶部气压越大,气流趋于复杂,容易向上部房间产生倒灌,降低房间空气质量,增加能耗。
夏天夜晚:夏天的夜晚,顶部开启。室外空气温度较低,冷空气因重力作用通过开启的顶部进入中庭内部,同时中庭下部仍会有空气上升。上下股气流会在一定高度处混合。因此,依靠自然通风,夏季夜晚的中庭上部和下部将能得到较好的降温效果,中庭高度越高,中部会出现分层,降温和空气流动效果减弱。
冬天白天:冬日为了保温,顶部开口关闭,太阳辐射使顶部加温,气流不能直接排出室外,而在内部与房间内空气形成循环,这时中庭就成为一个温室,通过热空气的循环为建筑其他部分带来热量。此时不能通过中庭获得新鲜空气,故可在建筑南向部位设置通风专用风塔,或利用楼梯井,补充新风。此时假设室外温度为0℃,中庭内部可以保持9℃~11℃的气温,房间内部为20℃。
冬天夜晚:顶部开口关闭,气流在中庭和房间内自行循环。这时中庭成为室内外环境的热缓冲层,减少了夜间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
3. 实例
位于瑞典的皇家工学院南校区的综合教学楼,就利用了中庭进行通风。其中庭为半封闭式,空气自室外引入地下室设置空气预处理房间,将空气温度和质量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后,再通过排风口放入中庭。这栋教学楼因为使用这种通风方式,在夏季不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冬季则启用辅助的热空气回收系统,利用楼梯间当做连接地下室的风道,将热空气在预处理房间混合新鲜空气后混合再利用。这栋建筑在使用期间,每平方米耗能只有常规建筑的一半。
由Ruurd Roorda设计,位于荷兰恩斯赫德的政府税务办公楼扩建工程,也采用了中央中庭来组织自然通风,同时建筑智能管理系统(BMS)来管理夜晚的通风状况。此建筑平面大致为“一”字形,外围护结构内设有智能通风分配器,将室外风导入室内。通风口位于靠近天花板的采光窗上部,另外每个工作台还设有两个可以手动控制的通风口。中庭的顶部设有六台排风设备,辅助负压效应,将空气从顶部排出室外(图5—17)。
图5—17 荷兰恩斯赫德政府税务办公楼扩建工程
图片来源:网络下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