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功能关系的系统性研究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功能关系的系统性研究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来看,这三种功能关系主要从经济、生态、文化的角度,将人的需求寓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之中,体现出人类在创造理想生活环境的同时,渴望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运行逐渐成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内容。第三种功能关系从延续历史文脉的视角阐释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功能关系的系统性研究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人的视角为出发点进行描述,强调人对环境的感知,体现环境对人的价值性与艺术性;第二,以自然环境的视角为出发点进行描述,论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关系;第三,以延续历史文脉的视角为出发点进行描述,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挖掘它的文化功能。综合来看,这三种功能关系主要从经济、生态、文化的角度,将人的需求寓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之中,体现出人类在创造理想生活环境的同时,渴望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一种功能关系强调以人为本,是当前已经获得普遍认同的设计理念。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对环境的意象进行三部分概括,包括个性、结构和意蕴,这三者在现实中经常同时出现。首先,意象是对物质的个性体验,是个人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及可区别性。其次,意象是在物体与观察者之间,按照观察者认知物体空间形态结构的形式来建立,这种感知为人们提供了实用性或情感的需求。诺伯格·舒尔兹在书中指出,通常意义的自然塑造是能够产生综合性、延展性的人类居住场所,要符合特定认同感的地区,需要用定性的术语描述这种认同性。场所精神的搭建是依靠于人类普遍拥有的知觉建构以及场所决定的空间架构对场所认同感的构建,实现了将场所具有的价值与设计师的感知统一进行表现的意义。由此可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在形式上的塑造,而是要让作品“有形的、可接受的、整体性的生成及存在”,具备与场所精神共通共鸣的设计品质,这才是场所精神的具体化。

这样在空间设计中,结构布置、材料形式能够被清晰、强烈的感知,物质环境成为观察者被唤起的强烈的意象特征。环境意象的形成可以让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向沟通。实用环境意象清晰的设计语言,能让信息材料形成秩序性的空间结构感知,同时在情感上唤起人们的安全感、认同感。例如,社区环境可以用符号、名称组成图形的形式进行书面指引,参观者可以将图形与这一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形成一个总体的意向性认知,从而让观察者获得实用的方向感,也让环境变得具有亲切感。

第二种关系从自然生态视角阐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环境美学自20 世纪70 年代之后开始在西方兴起,自然环境被认为是人类依存的有机体,而不再是与人类无关的、可被随意索取资源的无机物。1969 年,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千层饼”的规划设计模式,强调了土地的固有属性,包括水文学、地质学植物学、土壤学和野生动物学对人类生存关系的影响,人们可以依据生态系统内的功能关系描述,按照符合自然生态的操作模式,在环境设计中结合人类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艺术等因素,从垂直关系的角度正确把握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统一关系。(www.xing528.com)

19 世纪开始的工业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的污染、植被覆盖的大量减少、城市交通过度拥挤、垃圾和工业生产有毒的残渣处理、能源危机等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挑战,特别是一些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放射性废物,这些物质被排到自然环境中,会扰乱天然形成的生态循环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改造世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当前,自然环境的价值被重新认识,成为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绿色、和谐发展理念逐步取代了过去人类社会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的价值观。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相协调,达到可持续的生态设计理念。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生态设计理念崛起,生态设计要求遵从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整合环境中各个元素间作用关系,实现科学的设计决策。设计行为不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深化了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协同发展。生态设计参考了生态学中生物空间等级层次、生物多样化等理论,在设计实践操作中,深化了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认识,成为当前环境设计中普遍的、主流的表达方式。环境设计的外观表现应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为基础,依据自然环境生态体系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去完善或是依据自身的演化规律去建构,设计的表现不再被单纯的人类美感所左右。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运行逐渐成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内容。

第三种功能关系从延续历史文脉的视角阐释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20 世纪60 年代起,西方的后现代设计,尤其以历史文脉主义为代表,以多样化风格的非理性表达倾向颠覆了现代主义几何式风格。该设计风格采取布景术手法,以模拟乡土古典建筑的外轮廓为手段,使得在同一个空间里同时容纳古典与现代两种设计风格。虽然玩世不恭但能够感人心扉。布景式设计手法与戏剧情景接近,这种做法对传统设计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实际上并没有缩短现实感受与理想设计的距离。根据记载,“布景术”手法出现在文艺复兴后期,与中国传统的空间手法“挪移”相接近。但是布景术仅是满足了人们在视觉冲击的新奇感。然而中国传统设计表现却不单以人或自然的感知美为审美体验标准,而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交相呼应,调和了材料的客观文化价值意义与人的主观感受。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更多运用自然物,在表达上更多基于中国传统设计强调的“似与不似”的诗情画意,介于人工美与自然美,以朴素的审美意识,通过春夏秋冬的不同切换,在同一设计中体现景观的多重意义。在欣赏中国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时,置身闹市之内,尤得一片净土,亲近自然,忘记尘世的浮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借用园林设计的方式传承于我国古代的“智者爱水,仁者爱山”的山水文脉理念,强调个人并非孤立存在于自然界中,构造出非边缘、非中心的理想环境,借助这种设计手法来表达对传统文脉的敬意,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