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传统石雕:传承与创新

福建传统石雕: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寿山石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形成了精美、典雅、大气与创新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寿山石雕艺术理论界对郭功森在寿山石雕传承与创新方面杰出成就的最好肯定。20世纪60年代初,林亨云开始致力于寿山石雕创作。在寿山石雕艺术传承与创新方面,冯久和率先提出“石无贵贱,唯为艺术所用者称上乘”的艺术理念。

福建传统石雕:传承与创新

近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福建的社会经济进入空前的发展时期,寿山石雕因此也迎来千载难逢的繁荣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今寿山石的雕刻创作地域,已由传统的福州、闽侯等地发展到罗源、莆田等十多个县市,从业人员达二三十万人。在林林总总的福建民间传统工艺行业中,当代寿山石雕可谓一枝独秀,人才辈出,精品佳作不断问世,民间交易活跃,观赏收藏者为数众多,在海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时期寿山石的过度开采,当下的寿山石雕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在一些民间单纯追求名贵石材传统意念的影响下,当代寿山石雕刻如何克服资源匮乏的困难,坚持艺术为上,树立“石无贵贱,注重雕技”的艺术审美理念,在寿山石雕刻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开创新的天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当代寿山石雕界,以郭功森、周宝庭、林亨云、冯久和、郭懋介、林元康、林发述、林飞、叶子贤、王祖光、潘泗生、陈礼忠、陈文斌、陈益晶、黄丽娟、潘惊石、林东、郑幼林、黄宝庆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代表的雕刻名家,在寿山石雕刻的传承与创新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以下分别介绍几位寿山石雕刻名家在这一方面的杰出成就。

(一)郭功森。当代著名寿山石雕刻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十三岁随林友竹、林清卿、郑仁蛟等艺人学艺。20世纪50年代,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进修班深造。郭功森虽师出“东门派”,浸润习承了古典与传统的雕刻技法,同时他又是当代寿山石界开风气之先的代表性人物。20世纪60年代,郭功森就以高度的艺术洞察力,提出“传统寿山石雕与现代美术融合”的艺术创作新理念。郭功森擅长人物、山水和花鸟雕刻,在传承老一辈传统雕刻技艺的同时,亦敢于抛弃门户之见,求新求变,多方吸取艺术精华。在传统寿山石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形成了精美、典雅、大气与创新的艺术风格。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郭功森还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创作出许多反映新时代题材的优秀作品。如1952年创作的《斯大林胸像》,参加福建省首届美术作品观摩会并获奖。1956年创作的《宝玉与黛玉》,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并荣获一等奖。1958年选用旗降石精心雕刻的《九鲤连环卣》,卣身雕刻九条镂空鲤鱼,两肩各有一条二十六个环的石链,环环相套,显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1973年雕刻的《武夷风光》大型寿山石雕,为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1975年参加大型《长征组雕》设计创作,雕刻《过雪山》,作品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此外,还有诸如《百花迎春瓶》《神龙翻腾》《罗汉洗象》等佳作传世。著名寿山石研究专家方宗珪先生曾说:“从他(郭功森)所走过的艺术创作道路和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到寿山石雕半个世纪以来发展的缩影。”这也是寿山石雕艺术理论界对郭功森在寿山石雕传承与创新方面杰出成就的最好肯定。

郭功森雕九鲤连环卣(旗降石)

林亨云雕熊(焓红石)

(二)林亨云。当代著名寿山石雕刻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自幼跟随舅父陈发坦学习木雕,由塑造佛像进而从事木雕、牙雕与寿山石雕的创作。1958年,林亨云参加雕刻艺术进修培训,系统接受素描速写、人体解剖学等西方美术的基础训练,之后又有机会接触大量雕塑作品,这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林亨云开始致力于寿山石雕创作。他的雕刻艺术风格偏重写实,在传承寿山石雕传统技法的同时,又吸收了木雕、牙雕的一些雕刻技法,其雕刻技法独特创新,自成一体,尤其是北极熊的雕刻技艺堪称一绝。除此之外,他还善于雕刻人物、鱼虫等,代表作有《海底世界》《北极熊》《金鱼》等。1988年,大型寿山石雕《海底世界》获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北极熊》《金鱼》等作品也先后在全国各种大展中获得金奖。

(三)冯久和。当代著名寿山石雕刻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16岁师从东门流派传人黄恒颂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专攻兽钮石章、人物、动物、禽鸟、瓜果。冯久和擅刻圆雕,尤以雕刻花果及群猪等动物作品著称。冯久和深知每一件好作品都是源自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为雕好“群猪”,他甚至天天跑到农民家中去看猪,了解猪的生活习性。他创作的花果、群猪、飞禽等作品,无论在题材、造型和雕刻技艺方面都有开创性的突破。作为一位艺术大师,冯久和还擅长意境构思和俏色利用,对寿山石俏色的把握堪称一绝。原石中具有五彩斑斓的天然色泽是寿山石雕的一大特色,也形成了“因色取巧”的特殊技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冯久和在研究如何利用天然色泽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不为“俏色”所束缚,而是用自己的艺术语言驾驭“俏色”,使作品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他能通过对寿山石石型和色彩的走向,判断并且勾勒设计出恰到好处、构思精妙的雕刻图案,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寿山石色彩和质地的自然美。代表作品有《丰产母猪》《花果累累》《松鹤延年》《三羊开泰》《古鼎生辉》等。作品多次获国家工艺美术奖项,并被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在寿山石雕艺术传承与创新方面,冯久和率先提出“石无贵贱,唯为艺术所用者称上乘”的艺术理念。认为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并不完全取决于石材的好坏,关键是作者是否具备了创作好作品的基本功和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只知道模仿古人和别人,这种风气不利于雕刻艺术的发展。他认真对待每一块寿山石,认为寿山石几乎不存在石质的优劣好坏之分。高手可以把劣石变作良石创作出佳品,而一些人却把优石变作劣石雕成残品。对于别人弃之不屑的所谓废石,冯久和往往因石施艺,因色取巧。他认为有一点巧色的劣质寿山石想象空间最大,如果利用得当,效果比一般的好石还要好。冯久和“石无贵贱,唯为艺术所用者称上乘”的创作理念,对于当代寿山石雕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寿山石雕艺术传承与创新领域至今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冯久和雕群猪(牛蛋石)

林飞雕美女蛇(善伯石)

(四)林飞。当代著名寿山石雕刻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自幼随父林亨云学习寿山石雕刻,1981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师从周荷生、王则坚。在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林飞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中国美术史、素描、美术概论等专业课程,还自学了雕塑、西方美术理论等课程。此后,他曾多次前往欧洲等地,潜心钻研米开朗基罗、罗丹等世界顶尖雕刻大师作品,在中西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他的创作思维有了极大的提升。作为当代寿山石雕领域出类拔萃的顶尖级艺术家,林飞作品题材广泛,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无论传统仙佛雕像、历史故事还是现代人物题材,他都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美学理念。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师法传统而不泥古,同时积极汲取中西雕法精髓,创新风格而不媚俗,为当代寿山石雕开创新的艺术天地。在长达千余年的寿山石雕历史中,众多雕刻艺人或因缺乏人体解剖知识,或因过分强调结构比例,极少涉及“裸女”领域题材创作。林飞在大胆探索后独辟蹊径,创作出《禁果》《海的女儿》《贵妃醉酒》《蚌女》《美女蛇》等“裸女”系列作品,为寿山石雕开创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他在雕刻“裸女”系列作品中,充分发挥寿山石的天生丽质,最大限度保留石材的原来形态,同时汲取现代雕塑、绘画以及西方美术精髓,将之融入传统表现手法之中。“裸女”系列作品通过唯美的艺术构思造型和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将寿山石五彩斑斓的自然色彩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无论环肥燕瘦,都令观者“应感斯物,入手心而有荡漾之境”。2003年,林飞创作的《四大美女》获第四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贵妃醉酒》获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有评论家在评论林飞的“裸女”系列作品时曾说:这位兼收中西文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独树一帜的雕刻艺术语言勾勒着属于自己的作品,把女性柔美身姿与寿山石的美巧妙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他开创了寿山石雕新的艺术领域,引领当代寿山石雕的一次变革。

(五)陈礼忠。当代著名寿山石雕刻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师从一代名师冯久和先生,不但在艺术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理念。他擅长雕刻花卉、禽鸟尤其是鹰与荷叶等。代表作有《春声赋》《春日》《家·天下》《守望》《禽王天伦》《呵护》《留得枯荷听雨声》《稻花香里说丰年》《接天莲叶》《荷塘秋色》等。在长期创作实践的基础上,陈礼忠继承发扬冯久和先生“石无贵贱,唯为艺术所用者称上乘”的艺术理念,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陈礼忠极力倡导寿山石雕艺术与自然之美的重要关系,提出“石尽其美,雕尽其艺”等富有建设性的创作理念,为当代寿山石雕艺术的长久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在许多人热衷追捧名贵石材的浪潮中,陈礼忠依然坚持前人“石无贵贱、石因艺显”这一传统理念。他认为,在艺术商业化的当下,许多收藏者热衷追求田黄等优质的寿山石材,却往往忽略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一些人为迎合市场,一味采用各种名贵石材模仿古作,作品缺乏创新性。这不仅是对寿山石这一稀缺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寿山石雕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他的作品里,无论是名贵的田黄,或是普通的老岭石,他都同样用心雕琢。在发现石材的自然价值和点化自然材质的精华方面,陈礼忠有着独到的眼光。许多普通的石头经过他的精心构思,都能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意境。他常常采用老岭石、焓红石等普通甚至是粗糙的寿山石,雕刻秋荷、老鹰等系列作品。其中以老岭石雕刻的代表性作品《家园》系列曾获“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展”金奖;《秋荷系列》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留得枯荷听雨声》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金奖。这些杰出的艺术成就,显示了他对“唯石材论”的摒弃,同时体现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风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认为:陈礼忠突破传统寿山石雕材美工巧的局限,化腐朽为神奇,开辟了工艺美术新的样式。他选用顽石劣石创作的枯荷题材作品,不仅表现出荷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还表达了作者自尊、自信和对生活自然的感悟和热爱。陈礼忠在枯荷上配以生命力旺盛的动物,如鸟、蜻蜓等,以及螃蟹、秋果等,用极度的反差展现了新的美学思想和境界,开辟了石雕新的艺术境界。

陈礼忠雕留得枯荷听雨声(老岭石)

陈礼忠雕误入莲花深处(老岭石)

陈礼忠雕稻花香里说丰年(老岭石)

陈礼忠雕荷之蟹(老岭石)(www.xing528.com)

陈礼忠雕残荷听雨(老岭石)

陈礼忠《留得枯荷听雨声》《稻花香里说丰年》《误入莲花深处》等《秋荷系列》作品,是用普通老岭石雕刻而成。荷叶枯黄,叶脉毕露,破洞残缺,翠鸟孤立,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国画引人入境。这些作品身上展现的楚楚动人的艺术风韵,显示了作者审美悟性与众不同的特质。

《残荷听雨》,作品以老岭石雕刻而成。原石主体的黄色部分雕刻成枯残的荷叶和枯瘦的莲蓬,内部小面积的白色,设计成凋零的花瓣和掉落的莲子,如果这件作品仅仅只有这些,就会显得残破无力。因而作者在这些景象中,巧妙利用黑色雕刻出一只两眼圆睁,精神饱满的翠鸟,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

《禽王天伦》,作品以一块黑色为主的老岭石雕刻而成。由于黑色块面较大,作者将其雕刻成一雄一雌两只苍鹰和一只小雏鹰,在鹰爪和尾巴上对黑黄两色进行了巧妙的过渡,这样使得整件作品的重心较为稳固。再观察作品的细节,雄鹰目光炯炯凝视着远方,时刻警惕着敌人的袭击,担负起守卫家人安全的责任。雌鹰嘴里衔着一只小虫,正细心地哺育着小雏鹰,完全是一副慈母的形象。以一只小虫将雌鹰与雏鹰联系在一起,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家的和谐

《家·天下》,作品以老岭石为原材料,黑黄两色面积相当。上部的黑色雕刻成一雄一雌两只苍鹰,下面的黄色设计成鹰巢下的磐石和几可乱真的枯树,同时还有三只羽翼未丰的雏鹰。它们身边破碎的蛋壳,表明这些雏鹰刚出生不久。雄鹰双目凝视远方,守卫家园,雌鹰正在为一只雏鹰喂食,其余两只则嗷嗷待哺。作品注重利用巧色,主题突出,凝重的气氛中透着一种家的温馨。

《春日》作品依然以老岭石为原材料。黑色为苍鹰,黄色为雏鹰。值得注意的是旁边的那棵枯树,几块斑驳的黑色设计成残留的树皮,以黄色来刻画树皮脱落后的树干,色彩运用合理,场景形象逼真。与前两件作品不同,它没有雄鹰的守护,也无食物可哺,雌鹰的眼神充满着期盼,等待着雄鹰的归来。两只雏鹰用饥渴的眼神等待雌鹰的哺育,作品对雏鹰神态的刻画尤为生动。

陈礼忠雕禽王天伦(老岭石)

陈礼忠雕家·天下(老岭石)

陈礼忠雕春日(老岭石)

陈礼忠《秋荷系列》和《苍鹰系列》作品的原石多为老岭石,但二者在选材时的主色调方面有所不同。秋荷系列以黄色为主,苍鹰系列以黑色为主。选材方面,陈礼忠多选用他人弃之不取的普通石材。在百余种寿山石中,老岭石并非名贵石种。旧时民间往往称之为粗石,寿山乡的石农们早年曾把此类粗石用来堆砌猪圈。但陈礼忠认为老鹰身上那种霸悍和野性的一面,采用老岭石这种石质来表现这种猛禽的性格非常合适。其雕刻刀法多采用大刀阔斧的圆雕,技法上运用镂空雕和薄雕。相关作品的整体布局疏密有致,结构设计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空间注意留白,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效果。这些艺术创作与实践,都体现了陈礼忠坚持“石无贵贱、石因艺显”的传统艺术理念。大力弘扬这种艺术创作理念,对于新时期福建寿山石雕的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值得借鉴和发扬光大的。

【注释】

[1]引自郭发柽.福州雕刻艺术(内部印刷本)[M].2004.

[2]叶子.花坑石雕刻艺术[M].福州:海峡书局,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