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传统石雕:技艺传承与闽台交流

福建传统石雕:技艺传承与闽台交流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闽台两地有着历史悠久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缘等亲缘关系。明清以来,随着海峡两岸人民的频繁交往,以闽南惠安地区为代表的福建传统石雕,对台湾地区有着密切的传播和交流活动,在两岸民间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民间艺术交流的日益深入,闽台民间传统石雕的传承关系愈加明显。自清初崇武五峰村的石雕工艺传入台湾后,其后陆续有人渡海到台谋生,两岸人员和民间文化、雕刻工艺的交流愈加频繁。其中的传统石雕装饰艺术,同样引人瞩目。

福建传统石雕:技艺传承与闽台交流

闽台两地有着历史悠久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缘等亲缘关系。两地语言相同,风俗相近,民居建筑生活形态以及民间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基本相同。明清以来,随着海峡两岸人民的频繁交往,以闽南惠安地区为代表的福建传统石雕,对台湾地区有着密切的传播和交流活动,在两岸民间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民间艺术交流的日益深入,闽台民间传统石雕的传承关系愈加明显。它们的造型和雕刻艺术风格相似,用途一致,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明清近代,台湾民间传统工艺的雕刻艺术体系,随着闽南泉州、惠安等地移民引入的工艺技术而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语言相通,地缘相近,地理位置优越,两地港湾都有停泊舟楫的便利,闽台两地商贸和民间交往频繁。兼之海峡对岸的惠安崇武峰前等地民间自古就以石雕为业,人才辈出,因此大批闽南石艺工匠纷纷渡台谋生,拓展业务。当时台湾民间建筑中的石、木、泥水三匠,绝大多数都是从大陆延聘的,其中尤以闽南、泉州、惠安等地为主。台湾民间名闻遐迩的建筑三匠,以早先迁台的惠安县崇武镇的五峰村石匠、溪底村木匠和官住村泥水匠最为著名。台湾许多具有闽南风格的寺庙建筑,早年建造时大都延聘惠安艺匠参加主持。以著名雕刻艺匠蒋金辉为代表的崇武五峰村杰出的石雕工匠群体,在台湾民间更是名闻遐迩。台北万华龙山寺包括著名的“翻天覆地龙”在内的八根盘龙石柱,以及一些精美的历史人物故事如《空城计》《三英战吕布》等石雕门窗,都出自五峰村著名艺匠蒋金辉等人之手,他们的石雕作品在台湾民间曾经产生巨大的影响。自清初崇武五峰村的石雕工艺传入台湾后,其后陆续有人渡海到台谋生,两岸人员和民间文化、雕刻工艺的交流愈加频繁。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惠安石雕艺匠应聘为居住在台南县的龙海县角美镇白礁后裔建造“学甲慈济宫”,同时还精心雕琢十根盘龙石柱和两根篆刻方柱,运回龙海白礁,用以建造“白礁慈济宫”。清光绪年间,崇武五峰村的蒋龟音等人到台湾开石店,从福安和崇武等地运去青、白石料,聘请惠安工匠前往加工出售。清末近代,修建具有闽南风格的房屋、寺庙、坟墓,曾在台湾盛极一时。这些建筑都需要大批石雕建筑材料和优秀的工匠,因而当时台湾各地到处都是石雕工场,其中大部分工场由惠安五峰村等地石匠主持。由于当时五峰石匠在台湾名噪一时,而五峰村的石匠大多姓蒋,因此台湾民间曾流行“无蒋不成场”的俗语。此后,不少惠安石匠在台湾定居,繁衍后代。明清近代,以惠安石雕艺人为代表的福建传统石雕艺术,在对台湾民间雕刻艺术的传播影响方面,可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台北龙山寺

台北龙山寺翻天覆地龙柱

台北龙山寺的龙柱

在建筑物雕刻和装饰方面,闽台地区无论是石构或木构建筑,石雕刻的装饰的运用都非常普遍。举凡民居、宗祠、寺院、庙堂、宫观、书院、城堡路桥等建筑,几乎无不涉及。明清以来,闽南泉州等地人民大规模入台后,不但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发展经济,同时也促使台湾的民间工艺和建筑艺术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包括古城、老街、名园、古民居、寺庙、书院和石碑、牌坊、坟墓等建筑在内的台湾民间传统建筑,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闽台民间雕刻艺术的深厚文化内涵。其中的传统石雕装饰艺术,同样引人瞩目。台湾各地的一些著名古民居,如宜兰的杨士芳进士故宅、开兰吴沙故宅、孝廉黄缵绪故宅、陈辉故宅,苗栗的张宅、苑里蔡宅,新竹的郑用锡进士第、范姜古厝、姜秀銮宅,台中县的雾峰林宅、清水杨宅、神罔三角村吕宅、潭子林宅,台中市的吴宅、林宅,彰化县的秀水马鸣山陈宅、埔心黄宅、永靖陈宅、北斗林宅,台南县的仁德郑宅、关庙方姓大厝、大内杨宅、麻豆郭家邸宅、林家邸宅,云林县的六斗吴宅,嘉义县的吴凤故居,高雄县的美浓宋宅,屏东县的佳冬萧宅以及澎湖白沙的张百万故宅等。在这些古民居的屋顶、梁架、立柱、门堵、窗户、围栏、台阶等处,往往都会存有一些石雕刻装饰。一般而言,这些雕饰大多工艺精湛,纹样精美,题材丰富,富有民间艺术和民俗蕴意,许多地方与闽南等地传统民居建筑的雕刻风格十分相似。

台湾各地的寺庙、宫观、文庙、宗祠、书院等建筑,具有闽南建筑和石雕刻装饰风格的例子更是司空见惯,其中不乏精品佳作。清代民国初期,台湾民间掀起建庙热,各地纷纷新建和扩建诸如龙山寺、天后宫、文庙等庙宇,据统计,在台湾仅龙山寺就有49座。这些寺庙的龙柱和各种石雕装饰物,都采用闽南青石和花岗岩作基料,大多数由惠安工匠雕镌成成品后运往台湾,也有运去石料在台湾加工的。如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台北龙山寺,早期前殿面阔五间,重檐硬山顶,两端以“过水”接护龙。正殿也为硬山式,殿前三对石雕龙柱精巧壮观,其中出自惠安名匠蒋金辉之手的“翻天覆地龙柱”,更是名闻遐迩。蒋金辉雕刻的人物花窗“空城计”“三英战吕布”和花鸟柱等杰作,精巧奇绝,至今尚存。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彰化县鹿港龙山寺,建筑格式和规模仿照泉州开元寺,昔时有九十九个门,分大埕、山门、五门、戏台、拜亭、正殿、后殿,配以左右厢房,称为台湾建筑之精华。其砖、石、福杉等建材皆由泉州运抵,并以巨资延聘惠安等地名匠来台兴建。鹿港龙山寺的龙柱以泉州优质白石雕成,特别是前后三进各有不同的龙柱,是台湾庙宇石雕的上乘之作。鹿港龙山寺雕刻于乾隆时期的石鼓、石柱、石门、石壁、麒麟石垛、石漏窗以及嘉庆时期的一对大石狮等器物,造型古朴,雕刻精致,同为精美之作。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苗栗县中港慈裕宫,与北港朝天宫、东港朝隆宫,并称“台湾三妈祖”。相传明永历十五年(1661),漳泉移民初建茅屋奉祀,后改为宫殿式。现存庙宇正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左右各附一间重檐歇山顶的偏殿。两旁护龙前部顶上各有重檐攒尖式钟鼓楼一座,屋顶雕贴着龙凤、人物、花鸟等,金碧辉煌。慈裕宫桥畔放置的一对辉绿岩石雕座狮,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泉州运来的,其雕艺精湛,系石狮中的上乘之作。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的彰化孔子庙,现建筑由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东庑、西庑等组成。大成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殿身四周环绕柱廊,宋代称为“副阶周匝”。中央的一对清代盘龙柱,是用泉州白石雕成,工艺精湛,简洁雄浑,是不可多得的石雕佳作。台北艋舺龙山寺前殿的石窗和腰垛石雕图案,也很有特色。除此之外,台湾各地民间寺庙、宫观等建筑的优秀石雕艺术作品尚存不少,如台北市青山宫的盘龙柱、石狮、石堵等,其雕琢工艺之精,可与龙山寺的石雕相媲美。台南大天后宫的云龙抓印陛石、拜殿龙柱以及三川殿堵石所雕的奔、息、仰、卧四骏和雌雄石狮,雕工精细,圆融劲健,其雕刻技艺为全台此类器物之最。尤其是三川殿排楼裙堵雕嵌的双龙浮雕,精美异常,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此外,台北孔庙的龙柱和龙陛,也雕刻的很精美。台南赤嵌楼的石雕也有特色,其中为数众多的石碑刻,同样具有闽南雕刻的风格。在墓葬神道建筑方面,嘉义县王得禄墓和苗栗郑崇和墓前的文武翁仲、石马、石羊、石虎及华表,形象逼真,雕刻精致,堪称杰作。台湾民间现存的十二座石牌坊,也大多雕刻精细,其雕镂之工,皆出自闽南等地的雕刻高手。(www.xing528.com)

台南天后宫的一对龙柱

台湾鹿港龙山寺石雕漏窗

台湾鹿港龙山寺“风调雨顺”石雕

台湾鹿港朝天宫麒麟堵

台湾民间青石雕壁堵

泉州蔡氏古民居青石雕壁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