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传统石雕发展历程中,由于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的强烈影响,各个时代各种宗教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无不强烈地侵袭于包括石雕艺术在内的各种民间艺术之中,进而使之出现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表现特征。在此情况下,福建石雕在传播宗教文化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因此也变得广泛和深远。千余年来,福建传统石雕中的各种宗教石雕石刻为数众多,它们种类繁多,造型别致,内涵丰富,雕刻精美,分布广泛,成为福建石雕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历史遗存。在这之间,尤以佛道等宗教石雕石刻为重要。唐宋以来,福建社会经济繁荣,政局相对稳定,佛教等各种宗教对民间影响巨大,发展迅速。各类寺院庙观遍布全省各地。以佛教为例,随着佛教的兴盛,各地民间几乎达到有寺庙、佛塔就有石雕佛像的地步,佛像雕刻成为当时社会难以割舍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通过对这些雕像的膜拜,表达了心中的种种祈愿和信仰之情,这也是一种难以消失的社会文化现象。与此相关的其他雕刻品数量日益增多,几乎触处可见。此外,一些重要的石雕器物,诸如民间常见的石狮和石龟等,也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福建民间有关神龟与佛教的影响关系,有关传闻在一些方志中多有记载。如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说,清流县灵龟岩,“旧传有僧见大龟于岩下,而心异之,因创庵以居”。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1载:“龟山……山如龟形……绍熙志曰:僧无了山行,遇六眸巨龟蹑四小龟俯首作礼者三,遂作庵于此。名其地曰龟洋,山前有六眸池。”又如民国十四年《霞浦县志》卷24云:“龟湖寺,唐光启三年僧惟亮建。旧志载寺前有湖,水与海潮通。忽有大龟浮庵,诸僧有所之,龟载以行。后惟亮见饿虎舍身饲之,龟化为石。”此外,佛教东传后,灵龟报恩的各种传说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如明弘治《长乐县志》卷3寺观条在记述光岩寺的始创缘故时讲到了此类传说。“光岩禅寺,在县治东十三都,晋建元年间建。先是乡人严光之子恭商贩扬州,次江浒,遇渔人鬻鼋,恭市五十枚,放之。光在家忽见有披黑衣者五十人送缗钱五万,曰:‘君之子恭扬州所附者也。’及恭回,光询之,云未曾有所附也。于扬州放鼋五十枚,黑衣附钱无乃是耶,于是舍宅为寺,因名光岩寺。”龟鳖古有黑衣使者等称呼,此处之披黑衣者五十人即指严恭在扬州放生的五十只鼋龟。佛教文化中善有善报、因因相报的说教,通过这类传说,在各地民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也正由于佛教文化因果报应等教义的宣传,石狮、石龟等石雕物,也成为佛教的伴生物而得到人们的敬仰。除了以上有关章节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诸如福建博物院收藏的一方明代石刻,以佛手与大象构图,其寓意浅显明白。由于白马驮经东来传说的流传,白马雕像在民间也受到崇敬,在一些寺院及民间石雕作品中,或可见到白马驮经的图案。此外,民间还有白象等石雕作品存世,不一一列举。
福建各地数量众多而又规模巨大的石塔建筑,是佛教文化的另一重要宣传载体。一般说来,在古代佛教盛行但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民间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建造的石塔,除了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标志之外,还应蕴含复杂的文化内涵。以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为例,这两座建于宋代的古老石塔,不但是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自身也充满了佛教文化内涵。东西塔每一层都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全部计160尊,此外,在须弥座上还有佛传图刻40方等,如人天乘、菩萨乘、佛乘和佛本生、佛本行故事等。这些石雕刻生动展示了佛教发展的概况和佛教的义理规制,可以说是一个佛国的缩影。这两座石塔在传播佛教义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www.xing528.com)
除了佛教之外,道教文化对福建传统石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道教信奉龟蛇合体的玄武十分著名。此后演变而成的玄天上帝、玄武帝、真武帝等,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信仰,其影响力不亚于佛教文化中的象、狮、马和龟等动物。龟蛇合体的玄武雕像以及八仙、道教其他诸仙的雕像,在一些民间可以见到。通过石雕艺术的载体,道教文化的宗教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宣扬。至于其他民间宗教,其状况与之基本相同,此不多赘。此外,唐、宋、元时期,福建民间开始逐渐吸收一些国外的宗教文化和异域风俗。婆罗门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古基督教等文化习俗,对泉州等地民间的影响比较深远,有的遗迹至今仍存。一些外来宗教如印度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教派的宗教理念,通过留存在泉州等地的相关石雕遗物,在当时也曾经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传统石雕艺术在传播宗教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