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介于东经 115°50'—120°43',北纬 23°30'— 28°22 '之间。东北与浙江、西北隔着武夷山脉与江西交界,西南与广东相连,东面隔着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就自然地理环境而言,福建素有“东南山海”之称。境内山岭耸立,丘陵起伏,河谷、盆地交错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带有闽西、闽中大山带。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绵延于闽浙赣边界,长约530公里,海拔在1000—1500米以上。闽中大山带由太姥山脉、博平岭和戴云岭组成,斜贯本省中部,长约500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与盆地面积较小。福建境内河流众多,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大小河流总长1.36万公里。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等,其中闽江长541公里,流域面积6.1万平方公里,为全省最长的河流。福建海岸线曲折而漫长,直线长约535公里,曲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沿海岛屿众多,达1400余个,大的有海坛岛、金门岛、厦门岛、东山岛等。由于“东南山海”自然地理形势的缘故,福建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属于浙闽活化陆台,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质的基底由变质岩系组成,盖层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系。因此花岗岩石的蕴藏量十分丰富。作为石雕的主要材料,福建全省的花岗岩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露出面积占全省的1/3,其中尤以闽南沿海地区的惠安、南安等地分布为多。
以著名的石雕之乡惠安县为例,惠安地貌属于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质构造同属于浙闽活化陆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闽东火山断坳带中段。中生代以来,由于亚洲大陆板块向南滑移,与太平洋板块发生俯冲作用,引起大陆边缘强烈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造成地壳剧烈隆升,其内部温升、熔融、变质,致使境内缺失中生代以前的老地层,形成基底为变质岩,其上覆盖着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和第四纪沉积层以及花岗质岩石。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激烈,且为多期次:早期以酸性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类为主;晚期先基性、中基性、后酸性侵入演变,且呈零星分布。北东向长乐—南澳深断裂带斜贯全区,控制区内的岩浆岩、变质岩的分布。境内花岗岩石资源丰富。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县境内花岗岩石资源分布广泛,花色品种较多。这些花岗岩石按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花岗岩类。有燕山晚期花岗岩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岩石呈浅肉色—肉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物理性能较好。燕山晚期花岗岩分布于张坂的埔塘、霞美和大坪山一带,方圆50平方公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分布于福厦公路以西的涂岭、黄塘、洛阳等大部分地区,面积约205平方公里。
(二)混合花岗岩类。有混合二长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和混合花岗闪长岩,均为燕山早期侵入岩。岩石呈灰白色—浅灰色,中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局部片麻状构造,节理稀疏、节理面一般较平整,延伸稳定,成材性好,为石制品和石雕的好材料。混合二长花岗岩分布于崇武、山霞、涂寨、南埔、山腰、后龙、洛阳等地。其中崇武五峰—大岞山一带的石质尤佳,有“峰白”之称。混合花岗岩分布于前坑、龙山、辋川、山腰、东岭、净峰等地。混合花岗闪长岩分布于东园琅山、后蔡、内厝、秀涂等地,俗称“琅山石”。
(三)基性岩类。有辉长岩、辉绿岩。辉长岩为灰黑—黑色;辉绿岩为灰绿色。辉长岩为中细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底质黑,其上粗晶及长柱状矿物闪闪发亮,花纹美观。辉绿岩为细粒隐晶质、半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色泽光亮,是优质石雕材料。
花岗质岩石按其颜色,可分为灰白色、深灰色、肉红色、青绿色、黑色等5个系列;按其岩性除上述岩类各品种外,还有钾长石花岗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角闪辉长岩、似斑状辉长岩、辉绿玢岩等47个品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笔山石、田中石、峰白、琅石、古山红、南埔红、大雾山灰白、锦峰白、樟脚黑、界山黑、邱厝黑、上村黑、泉州黑及涂岭青、后张黑等20多个品种。
据统计,惠安全县花岗岩矿储量为:花岗岩类的螺阳鼓山红,20万立方米以上;张坂田中红约200万立方米;玉埕灰白,约10万立方米;螺阳—涂寨文笔红,约100万立方米;混合花岗岩类的崇武溪底灰白,约50万立方米;五峰—大岞峰白,约3860万立方米;东园内厝—后蔡琅山石,约200万立方米。基性岩类的净峰青兰山辉长岩瘤、黄塘玉昌湖辉绿岩脉,为20万—500万立方米;另外还有溪底辉绿岩脉等。此外,净峰青兰山—上村的动力变质岩,储量约5万立方米;据估算全县花岗岩资源总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1]
福建各地民间一般统称石材开采、加工和雕刻的工匠为“打石”。根据石材开采和雕刻加工等工序,“打石”的专业分工大致有四种,即采石工、晟石工、雕刻打巧工、砌石工。采石,俗称“开山”,采石工是岩石的开采者与供应者。晟石工的工作是将矿区开采来的石材,精细修整至所需规格,即石料的粗加工。打巧工是闽南等地民间对石雕工匠的称呼,即在晟石工修整过的石料上做出雕刻,亦即对石材的艺术雕刻和加工。砌石工则是从泥水工匠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从事石墙的砌筑与石柱等石构件的安装等工作。在石材开采和利用方面,由于闽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因此,以下论述以闽南各地石材的开采和利用情况为主。(www.xing528.com)
采石场工人在采石
唐宋以来,福建各地在石材开采方面,长期都沿袭传统的方法。按照开采程序,大致可分为分离、解体与整形几道工序。一般而言,山石开采的第一道工序为分离。除了早期利用铁凿、锤、钎等工具,纯手工强体力地开凿岩石采取石材的做法之外,在火药被普遍使用之后,各地民间一般都采取比较先进的“控制爆破法”,即使用钢钎和大锤,先打出一定数量的炮眼,然后安装炸药,利用爆炸的震动冲击,把岩石炸开,产生大量石块,这种做法在许多地方至今依然使用。第二道工序为解体,即把分离出来的大片石块解体为形状比较规整的荒料块,以便运输及后期加工。解体工序一般采用传统的“打眼劈楔”技术,开凿一排一定规格的孔眼,插入铁楔,然后用铁锤分劈出条石。各地传统的石材开采工具,主要有铁凿、锤、钎等,使用的工具并不多。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闽南等地,凿石机开始进入石材开采与加工行业,它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开采和爆破法,大大提高了石材开采速度。近30年来,以闽南惠安等地为龙头的石材开采技术,更加突飞猛进。诸如桅杆式起重机、移动空压机、挖掘机、铲车等现代机械以及定向爆破和火焰切割等先进技术相继运用,目前绝大多数矿山采用火焰切割机与凿岩机联合开采,即火焰切割机切槽,凿岩机钻孔,人工或黑火药爆裂分离,解体吊装外运。石材的开采已经今非昔比,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期。
此外,在石材开采与传统加工技术方面,闽南等地采石工匠很早就认识到花岗岩由于岩浆生成的流向不同而产生的三个材性明显差异的断面,当地工匠称这三个结构断面为劈面、涩面和摘面。由于岩浆冷凝前有一定的流向,与岩浆流向一致的水平结构断面,当地民间俗称为“劈面”,其显示的晶体明显,晶粒均匀,表面平整光滑。在开采过程中,若沿劈面分割岩石,就会像以柴刀顺纹劈柴一般容易。与岩浆流向一致的纵向结构断面,称为“涩面”,其晶体不规则,晶粒比较竖直,表面不平整,有粗糙感。沿涩面分割时,则较为困难。与岩浆流向垂直的横向结构断面,称为“摘面”或“截面”,其晶粒很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略呈锯齿状,有明显的粗糙感。沿摘面分割时,最为困难。因为沿劈面分割较容易,沿摘面分割最难,构件分割应采取先劈面、次涩面、后截面的次序。对于梁、柱、板等不同规格的石材,采取不同的次序解体成粗坯。分割时根据花岗岩的三向异性,大分割取劈面,中分割取涩面,小分割取摘面。对柱、梁、板各种不同构件,根据抗拉强度要求,分别割取各自不同的断面。当石材用作梁时应劈面朝左右,用作板时应劈面朝上。
唐宋以来,福建各地民间在利用石材方面,从色泽看,主要有白石、青石和黑石,其中白石最多,青石次之,墨玉类的黑石及其他颜色的石材使用比较少。白石,即白色花岗岩。闽南有丰富的优良白色花岗岩资源。产地主要集中在晋江、泉州、厦门等地,较为有名的就达10余种之多,如田中石、峰白石、晋江巴厝白、厦门白、泉州白、洪塘白、晋江清透白、肖厝白、海沧白、晋江陈山白、晋江内厝白、安海白、东石白、同安白等。闽南的白色花岗岩形成的地质时代较新,主要为燕山中晚期火成岩。晋江、泉州地区以浅、中成岩(细中粒)为主,厦门地区则以中深成岩(中粗粒)为主。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还有部分黑云花岗岩、黑云花岗云闪长岩,颜色以浅灰白、灰白色为主,但整体偏灰色调。福建东南沿海的闽东、闽东南地区,宽广的火成岩带形成的花岗岩岩体巨大,由于形成的年代较晚,受构造破坏较少,往往矿体很完整,资源蕴藏情况较为良好,荒料率一般都在25%以上,有的甚至可达60%。这些白色花岗岩民间主要用于加工板材、柱材、石雕和制作墓碑等。闽南白石以南安市的石砻石最为著名。石砻山原名铺德山,清时改今名。石砻石,又称石砻白、泉州白。相传自唐代已有开采,宋时为贡品,至今开采不断。石砻石色泽洁白,质地坚硬。其可受海水浸润,在梅雨季节的潮湿条件下,石面不返潮,雨后易干。盛夏暴晒后散热迅速,石面不生青苔。由于石砻石耐酸性强,如石面沾有污泥、鸡粪等脏物,冲刷后不留污渍。此外,分布在惠安溪底、五峰、东下坑、崇武、大岞一带的“峰白”,质量也很好,蕴藏量也大。“峰白”岩石结晶颗粒较粗,但比较均匀,石质坚硬,色泽白净,是福建石雕的良材之一。
石材加工场
青石,即辉绿岩、辉长岩之属。以惠安境内出产的青石最为著名,民间俗称“青草石”“青斗石”等。这些青石一般呈灰绿色、深灰黑色或墨绿色,因其大多呈脉状,产于断裂带岩层或岩隙中,因此又称“坑沟石”。这类岩石质地坚硬,结晶颗粒细小均匀,色泽青翠纯粹,是能工巧匠雕凿花草图案、蟠龙、龙柱、狮子或加工板材的上乘材料。青草石以产于晋、惠交界的惠西黄塘仙林山(一名玉昌湖)最为著名,民间一般称“玉昌湖石”。惠安玉昌湖出产的青石,外观呈草青色,纹理细密,质地精良,坚实而又细润,很有“韧”性,经磨光,呈青黛色,鲜洁脂润,光可鉴人。这种青石不易风化,不忌酸碱,可长久保存,非常适宜于龙柱、南狮等器物细部的雕刻。清代以来,闽南和福州等地许多雕刻精美的龙柱和绣球狮等石雕作品,往往都是以这些优质青斗石为材料的。除闻名中外的玉昌湖青石外,惠安青石尚有后郭青、溪底青、辋川青和涂岭青等。据勘测,惠安境内还有散布于涂岭虎岩山、净峰东莲城顶处等矿点,尚有待于开发利用。除了惠安青石之外,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出产青石的还有产于南安的南安青、产于福安荷池的福安青等。明清以来,青草石一般还多用在各类建筑物的台基、台阶、裙堵、壁堵、柱子、柱础、门框、门枕石、窗框和窗棂等处。[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