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传统石雕:石狮的历史演变与代表作

福建传统石雕:石狮的历史演变与代表作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汉魏南北朝以来,古代石雕狮子名称不一,造型变异,比较混乱。宋元以来,石狮雕刻多精细,然其威武不足,温驯渐多,反映了时人对其崇仰心态的某些变化。晋唐以来,福建民间对狮子的崇信之风日盛,石狮雕刻因此也逐渐盛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首推福州闽王祠前的石雕狮。第二类为镇风煞的“风狮”,单只而立,张口,头部向前直看。这些石狮在金门尤为多见。

福建传统石雕:石狮的历史演变与代表作

石狮是福建传统石雕中数量最多而又最常见的重要雕刻物之一,因此有必要专门加以论述。狮子原产于非洲、印度及南美洲等地,汉代由西域诸国进贡于中国。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和元年(87),“月氏国(今阿富汗)遣使献扶拔、狮子”“章和二年冬十月,安息国(今伊朗)遣使献狮子、扶拔。”从有关资料看,狮子传入中国的时间,当不早于汉武帝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石雕狮子,是山东嘉祥武氏祠东汉建和元年(147)的石狮。中国早期狮子又称“辟邪”“狻猊”,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虽然狮子原产于异国,中国国内比较罕见,然其威武雄壮的神态却令人生畏,于是民间对其很早就有“百兽之王”的誉称。佛教东传以后,佛经中对狮子的种种推崇和传说,在各地民间影响很大,狮子又成为高贵尊严的灵兽为人所敬仰。古代各地民间对狮子的崇仰,主要表现在对各种形状狮子的雕刻及供奉等方面,除木雕、铜铁铸造之外,各地尤以石雕狮子为常见。从汉魏南北朝以来,古代石雕狮子名称不一,造型变异,比较混乱。如石狮先后有天禄、天鹿、辟邪、符拔、麒麟、狮子等名称。其造型根据上古文献记载中的扶拔、天禄等神兽加以夸大、取舍,于是早期石狮的造型,狮肩上雕置双翼,有的还在头部饰以短角。它们大多既像狮,又像虎,又加翼,成了一种被美化了的神兽——具翼行狮。这些神兽在东汉时期已经流行,多被置于帝王陵墓前以辟邪护墓。隋唐以后,各地出现蹲坐式石狮,其形象趋于写实,形神兼备的石狮造型日渐流行。宋元以来,石狮雕刻多精细,然其威武不足,温驯渐多,反映了时人对其崇仰心态的某些变化。

晋唐以来,福建民间对狮子的崇信之风日盛,石狮雕刻因此也逐渐盛行。福鼎灵峰寺的唐代石雕狮和晋江发现的一件唐代石雕狮,是福建境内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石狮。[1]宋元时期,福建民间石狮逐渐多见,如北宋惠安昭惠庙的石狮,南宋泉州洛阳桥的护桥石狮,莆田广化寺的宋代石狮,龙海青、白礁慈济宫的“笑狮”和“国母狮”;古田鹤塘宋代石狮、漳浦清水岩寺元至正石狮等,都很有特色。此时一些石塔塔基须弥座的石狮雕刻也很精美,如泉州东西塔、古田吉祥寺塔等。福安城山宋代灵岩寺殿堂须弥座雕刻的石狮十八相,集中体现了狮子的各种动作和喜怒哀乐等神情,雕刻得栩栩如生,十分有趣。明清以来,福建民间对石狮的崇信更加广泛,以致谢肇淛《五杂俎》有“石狮无言而称爷”的说法。[2]此时各地民间石狮的数量日益增多,举凡官宅、庙宇、桥梁乃至孔庙、州学、祠堂建筑,多有石狮蹲踞守望,民间称之为“守门狮”。至于一些达官富绅的墓道,石狮作为重要辟邪护墓的灵兽更不少见。此时,上至官府宫殿,下至平民百姓的民居建筑,屋顶上多置设有小石狮或磁狮,用以辟邪或镇火魔等。明代及其之前的福建石雕狮,基本上都是蹲坐型,以花岗岩为基料,线条粗犷、流畅、刚健,口腔离析程度浅,头、背毛粗且具条形;雌雄成对,头部已分别向两侧微仰,双眼圆瞪,神态威严,已初具绣球狮的特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首推福州闽王祠前的石雕狮。此外,惠安崇武“三元宫”前的石雕狮,螺城北关的明狮,惠安洛阳刘望海坟前的白花岗岩雕成的守护狮等,也可以反映这个时期的石雕狮艺术风格和特点。明末清初以后,福建石雕狮逐渐向技艺化、传神化演变发展。到清初,绣球狮已大致形成精细、传神、高度拟人化的艺术风格。狮子“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凶猛威严的形象,在石雕艺匠手中,已演化成笑容可掬,温顺可爱的宠物了。福建石狮从石料上大致可分成两大类,即花岗岩(俗称白石)和辉绿岩(俗称乌石、青石)两类。一般而言,白石狮造型比较古朴,雕刻风格粗犷,神态气概凛然。青石狮则造型精巧,雕刻技艺精细。从年代区分看,前者一般较早,后者一般以清代以来的为主。

明清时期福建各地蹲坐石雕狮的数量最多,常见的有两大类:一是宫殿、庙宇、府第、坟冢前的守护狮,二是各种望柱头上的小坐狮。各地民间装饰在各类建筑物的望柱头、柱基、菩萨坐骑等部位的小型蹲坐石雕狮,俗称“望柱狮”。望柱狮不但颇有特色,而且数量也多。这类雕件分布甚广,尤以桥柱头、坟墓护栏等构筑物上的望柱为最常见。这些望柱石雕狮作品,神情活跃,有的幼狮攀附在雌狮上,有的蜷伏在母狮脚下,神态可掬。雄狮则胸肌饱满,肱股筋肉隆起,后肢盘曲,张口怒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福建民间望柱狮的代表作,如福州万寿桥著名的护桥石狮“十八拳头狮”,神态各异,为清代惠安名匠李周所作,堪称此类石雕狮艺术的珍品。当代影响较大的望柱狮,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惠安艺匠雕刻,安置在泉州公路大桥桥柱上的石雕狮群。桥上望柱狮计495只,有北狮、南狮、非洲狮三个类型109种姿态,创造了中国石雕狮最大组群的新纪录。

在几百年的演化过程中,蹲坐石雕狮的形态、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以清代惠安艺匠为代表雕刻创作的蹲坐石雕狮类型,被称之南狮,亦称绣球狮,是石雕狮造型发展过程中最晚出现的类型,同时又是最精美的石狮造型。此时绣球狮的雕刻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是福建石雕狮中的精品。以惠安艺匠为代表创作的南狮,体形轻巧,形状有点像松狮狗,鼻子大,嘴的弧度也大,鬃毛卷曲。其表情温顺,左顾右盼,扭头摆腰,有强烈的动态感。其口腔离析度大,有的口腔深且含有一粒难以取出的石球,头胸几乎呈圆球形,狮毛多呈鞭形。由于雕刻工艺水平要求高,细部多,南狮一般多采用质地较韧的辉绿岩精雕细琢。绣球狮中杰出的代表作,是清代惠安名匠李周完成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一对雌雄蹲坐石雕狮,现置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前。雄狮蹲坐在雕花石座上,胸披彩带,前足抱一彩球,头部向右斜视着遥遥相对的雌狮。雌狮前爪抚摸着两只衔尾戏耍的幼仔,头向左仰侧望着雄狮,显得活泼可爱。明清以来,闽南泉州和金门等地民间散落许多石狮,它们或蹲踞,或直立,大多分布于村落路口以镇煞。闽南等地的石狮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司守卫的“守门狮”,一对两只,雄狮右顾,雌狮左盼,两狮不一定张口。第二类为镇风煞的“风狮”,单只而立,张口,头部向前直看。明清近代,闽南泉州等地的街头巷口常见踞立着单只的小石狮。这些石狮在金门尤为多见。据有关资料介绍,在金门岛的163个自然村中,48个村庄有“风狮爷”,总数达56尊之多。由于金门岛常年风沙频仍,所以当地民众就多以“风狮爷”来镇风沙。金门的“风狮爷”有蹲踞的,也有直立形的,有石狮,也有砖或水泥雕塑的。一般而言,蹲踞的石狮年代较早一些,其余的则为晚后乃至近现代之物。以石狮镇风煞镇冲,也是福建各地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除了闽南、闽中地区之外,在福建其他地区亦可寻觅到它们的踪迹。

近现代以来,惠安等地能工巧匠雕刻的大量石狮,遍布闽台乃至日本海外各地。当代惠安工匠雕刻的石狮种类很多,有献腮狮、扒耳狮、北京狮、古钱狮、犬狮、非洲狮、绣球狮等。有的石狮体型巨大,如福州西湖宾馆门前的一对大石狮,体型肥硕,神态威武。而一些工艺品小石狮,只有拇指大小,称为“拇指狮”,它们之间的反差巨大。此外,这些石狮造型既有传统型,又有创新型。如近30年来,造型雄壮威武、神情刚毅的石雕非洲狮就深受中外市场青睐。在石狮镇独立设市之时,其市标就采用了一只高达10米、威武雄壮的巨型石雕非洲狮,这只“东方醒狮”显示了力量与庄严,同时也展现了当代闽南人勇于拼搏和奋进向上的时代精神。石雕狮与现代人文精神的精妙结合,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阐析。

福鼎灵峰寺唐代石狮

白礁慈济宫宋代“国母狮”

莆田广化寺宋代石狮

青礁慈济宫宋代笑狮

古田鹤塘宋代石狮

古田宋代吉祥寺塔基浮雕石狮(www.xing528.com)

泉州宋代西塔塔基双狮戏球浮雕

泉州宋代西塔塔基浮雕双狮

漳浦清水岩寺元至正石狮

罗源圣水寺明代石狮

闽侯民间明代石狮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收藏的群狮

连城培田清代石狮

金门清代风狮爷

福州西湖宾馆大门的现代石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