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漳州城郊的法真禅院古寺庙遗址,于20世纪50年代倒塌毁坏。1999年4月,有人在废址上发现残存的古代石雕像多座,内有男女裸体头陀石雕像、四牙象浮雕、宝物火焰等图形,造型奇特,十分罕见。这些历经沧桑、风格独特的石雕,经过考证,初步认为是印度耆那教的石雕遗物,其在五代之际输入漳州,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印度耆那教有天衣派,他们都是一丝不挂的头陀,此为东南亚教派的一个特征。这些头陀不分男女,通常赤身裸体,到处乞食,不以为嫌,故乡民视之为野和尚,佛教徒称之为“裸体外道”“无惭外道”。从有关资料看,当时印度耆那教奉行苦行修炼,他们赤身裸体,四处流浪。这些苦行僧艰苦卓绝的修炼行为是无与伦比的。而当年佛教和耆那教的决裂,就在于佛陀经过多年苦行后认识到,苦行使身体败坏而于成道弘教毫无益处,因而大力反对苦行。而苦行最终也使耆那教陷于沉寂而灭绝。据考证,法真禅院未废前,顶脊上雕有黑色裸体神像四座,而耆那教有四种神,第一种为“宫住神”,第二种为“中间住神”,第三种为“星光神”,第四种为“空行神”,此四类分别领摄多种神。这些神依其精神纯粹的程度,依次排列。而遗址中发现的“四牙象”,则是印度耆那教神话的象征,是耆那教特有的圣物。另有动物石雕、火焰纹样,亦是耆那教之物。有关学者认为,象有亚洲象、非洲象;古象有猛犸,长毛而牙向上弯,又有峨眉山普贤菩萨所骑的铜象,它们都只长二牙,不长四牙。由此看来,法真禅院所存石雕,当是印度耆那教入漳时创作的,距今已历千年。其在福建宗教文化和石雕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物艺术价值。
纵观福建外来宗教石雕刻,其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涉及的宗教达五种之多。以宋元时期泉州为中心的这些宗教石雕刻,使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出自泉州惠安等地的辉绿岩。这种优质
泉州开元寺印度教石雕柱东柱西面中部的人狮辟裂凶魔图案(成冬冬摄)
泉州开元寺须弥座束腰印度教狮子和人面狮身石雕(成冬冬摄)
泉州古印度教龛形石刻(成冬冬摄)(www.xing528.com)
石材十分适于雕刻小型壁龛、门楣、门框、墓碑和各种人物及动物类浮雕等。这些石雕刻遗物基本采用浮雕、圆雕、浅雕、阴刻等传统手法,从雕刻技艺看,与同时期泉州地区其他石雕风格并无差异之处。许多作品构图生动,雕刻精美,显示了当时石雕工匠的精湛技艺。这些石雕刻遗物的内容虽然充满异域民族风情和外来宗教文化色彩,但是其雕刻的材料和工匠,都应是来自泉州及惠安等地的本土民间工匠。因为如此,这些外来宗教文化的石雕刻,无疑是福建石雕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它不但丰富了福建传统石雕的文化内涵,同时也生动展现了宋元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多姿多彩的历史风貌。
【注释】
[1]库玛拉耍弥.泉州印度式雕刻[M].刘致平,译.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五卷(2).1934:67-71.
[2]本节内容及部分图照主要引自前辈著名学者吴文良,吴幼雄.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此外,另参考《海交史研究》《泉州民间信仰》以及网络等有关文献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