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摩尼教石雕-摩尼光佛浮雕

福建摩尼教石雕-摩尼光佛浮雕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摩尼教即明教,是掺杂佛教、景教及拜火教等教义而成的。宋代,摩尼教一度繁荣于福州地区,并由福建流传于两浙民间。元代,温州、泉州、莆田地区是明教的活跃区域,同时亦是摩尼教(明教)的消亡地。晋江草庵和摩尼光佛浮雕,是我国迄今为止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和摩尼光佛雕像。1987年8月,在瑞典召开的国际摩尼教研究会议,此像被选为会徽。有关摩尼教的其他石雕刻,则罕有发现。

福建摩尼教石雕-摩尼光佛浮雕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Moni,约公元216 —276年)在公元三世纪创立的宗教。摩尼教即明教,是掺杂佛教、景教及拜火教等教义而成的。以基督、佛陀、琐罗亚斯德、那亚、亚伯拉罕等为教中的先知,以摩尼自身为完成耶稣基督的大业而降生的。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也叫明教、末尼教、明尊教。元末,信奉白莲教农民起义军领袖韩山童,就曾自称为“明王”。摩尼教残经曾在敦煌发现。

摩尼教于唐会昌后传入泉州,五代时期改名为明教,此后逐渐演变为驱鬼逐魔的民间宗教。宋代,摩尼教一度繁荣于福州地区,并由福建流传于两浙民间。元代,温州、泉州、莆田地区是明教的活跃区域,同时亦是摩尼教(明教)的消亡地。位于晋江市罗山乡苏内坑华表山上的草庵,建于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草庵依崖而筑,原为草构,元顺帝至元五年改为仿木构的石室。庵的规模不大,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楼阁僧舍,全部以花岗岩砌成。庵内正厅依崖壁雕圆形佛龛,龛内浮雕摩尼光佛像一尊,高154厘米,宽83厘米。摩尼光佛面目慈祥,身披佛服,结带为扣,发披肩上,下巴有两道长须,盘坐于莲花上。背后有佛光,直径168厘米。草庵摩尼光佛雕像巧妙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颜色,以之表现佛像的不同部位,呈现出一种异族宗教神灵的神秘感。庵前石柱上刻联:“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八方池内天光云影四时春。”在草庵前约20米处,有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壁立于此,石上勒着十多个大字,字径约30多厘米,正书。内容是:“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落款是:“正统己丑年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晋江草庵和摩尼光佛浮雕,是我国迄今为止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和摩尼光佛雕像。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在当地考察后认为,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好的摩尼教遗址和摩尼光佛雕像,此尊摩尼光佛又是迄今世界最古老的摩尼教佛雕像。1987年8月,在瑞典召开的国际摩尼教研究会议,此像被选为会徽。

晋江华表山草庵(成冬冬摄)(www.xing528.com)

摩尼光佛造像(成冬冬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泉州及其周边地区不断发现摩尼教(明教)的遗址、碑刻遗物和有关文献等,对摩尼教(明教)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1979年,在晋江草庵寺前20米处,出土刻有“明教会”黑釉瓷碗一只,碗内阴刻“明教会”三个字。1982年11月,在晋江磁灶大树威古窑址瓷层底水沟边,发现一块阴刻“明”字的黑釉瓷碗残片。1983年6月,在同窑址山上发现一块阴刻“明”字的黑釉瓷碗残片。其“明”字的字体以及黑釉瓷碗的质地,与草庵所发现的黑釉瓷碗一样。1988年6月,在位于福厦公路93公里处的莆田涵江镇路旁,发现一方明教石碑,残碑长105厘米、宽77厘米、厚19厘米。碑上阴刻“(明)大力智慧,(真)摩尼光佛”,其中“明”“真”两字大部残缺。碑左下部落款是:“□□□都转运盐使司上里场司令许爵乐立”。据考“场司令”一职,设置于延祐二年(1315),洪武二年(1369)改“分司”。因此这方石碑应刻于延祐二年以后、洪武二年之前。1990年12月,在莆田涵江区政府礼堂旁,再次发现明教石碑残件,残长74厘米,残宽53厘米。碑上阴刻“清净光”三字,以及“明”字上半部。此残碑发现地点,距1988年6月发现残碑的地点仅百米之遥。更有意思的是此碑与前碑是同一方碑的两个部分。如本碑的“明”字的上半部分与前碑明字的下半部接合,刚好是同一个“明”字。有关摩尼教的其他石雕刻,则罕有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