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居住泉州信奉伊斯兰教的外国人数量不少,从有关石刻文字考证,他们大致来自波斯、土耳其、亚美尼亚和也门等国。身份有贵族、长老、哈只、和加、毛拉、将领、番王、达鲁花赤等。这些人在泉州创建和修建清净寺的有: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伊斯兰教徒创建通淮街清净寺;300年后,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修缮了此寺。绍兴元年(1131),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自撒那威来泉州,创建南门清净寺。12世纪,也门人奈纳·奥姆尔创建津头浦也门教寺。元至治二年(1322),阿拉伯人纳希德·艾斯玛尔·穆萨丁重修东门外东头乡清净寺等。迄今为止,泉州地区已经出土数百方伊斯兰教寺院建筑石刻、墓碑、墓盖石等遗物。这些遗物中有的雕刻精美,具有异域宗教文化的特殊历史印记,是福建外来宗教石雕刻的重要遗存。这些石雕刻遗物大多采用惠安等地的优质辉绿岩,工匠们以浮雕、圆雕、浅浮雕、阴刻等传统雕刻技艺,精雕细琢加工而成。即使是一些笔画复杂、难以辨认的古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也都雕刻得清晰规范,几百年后依然可以解读。如下图的这些元代墓碑与墓盖石,其中浮雕的古阿拉伯文及相关纹饰等,至今都依然清晰可辨。
元伊斯兰教哈吉·本·艾欧伯克墓碑(成冬冬摄)
元伊斯兰教纳鲁旺·巴那墓碑(成冬冬摄)
元伊斯兰教无名墓碑(成冬冬摄)
元伊斯兰教马哈穆德须弥座式石墓盖(成冬冬摄)
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的泉州清净寺,现存的门楼和礼拜堂具有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格,门顶和龛内刻有古体阿拉伯文古兰经,是福建古代伊斯兰教石雕刻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泉州发现的伊斯兰教墓碑,其中多方有中外文合璧的碑刻,如:奈纳·穆罕默德墓碑为阿拉伯文、汉文。汉文有“孤子吴应斗泣血谨志”;黄公墓百氏坟墓碑为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合刻,是穆斯林夫妻合葬的墓碑;伊本·奥贝德拉墓碑,为阿拉伯文,插入“蕃客墓”三个汉字;奉训大夫永春县达鲁花赤为阿拉伯文和汉文;艾哈玛德墓碑为波斯文、阿拉伯文、汉文。文曰:“艾哈玛德·本·和加·哈吉妞·艾勒德于艾哈玛德的先辈娶刺桐人为妻。”汉文有“男阿含抹谨志。”说明艾哈玛德的先辈娶刺桐人为妻,这是中阿人民通婚的见证。这些碑文雕刻清晰,碑文的书法、历法的换算都使用中国传统的方法。在泉州发现的伊斯兰教云月形墓、墓碑、垛石以及相关的抱鼓石等遗物中,其造型明显保留伊斯兰教的特点,部分石雕刻有风格独特的纹饰图案。以下列举数例。
泉州宋代清净寺外景与穹顶(成冬冬摄)
“蕃客墓”碑(成冬冬摄)
元代伊斯兰教潘总领墓碑(成冬冬摄)
(一)赛典赤·杜安沙墓碑。1959年发现于泉州通淮街清净寺中,1964年移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碑石左间柱完好,右间柱大部残缺。长78厘米,高22.5厘米。辉绿岩石琢成。碑中刻一长方形框,框中阴刻古阿拉伯文字一行,碑的四周刻一种连续云纹图案,这是一方须弥座祭坛式石墓的主要石垛之一。由于工匠的精雕细琢,几百年后,这些古阿拉伯文和花纹图案依然清晰可见。
赛典赤·杜安沙墓碑
(二)法蒂美可敦碑。这是一方女子的墓碑,高66厘米,宽34厘米,厚8厘米。辉绿岩石琢成。碑顶作尖拱形。碑面阴刻古阿拉伯文字九行,除第一、第二行外,其余行间有阴刻横线隔开。碑的下部,浮雕一朵大仰莲,承托着整个石碑。碑的左右侧面和碑顶面,浮雕图案花纹。全碑雕刻精细、美观。1956年在泉州仁风门外色美厝村发现,同年移至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碑文的最后一行半,有可能是采用阿拉伯字母的波斯亦思替非文字。墓主法蒂美可敦,卒于回历729年(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可敦”,意为皇后、夫人。“特肯”,即“特勤”,原为突厥语“可汗之弟”的意思。“特肯”在波斯语作王子、贵族之意,则知墓主法蒂美出身于贵族家庭。
(三)古伊斯兰教云月纹墓碑。碑底宽79厘米、顶宽28厘米、高42厘米、厚8厘米。辉绿岩石雕成。可能是泉州古伊斯兰教须弥座祭坛式石墓墓顶的石墓碑。碑的左右两边雕成连续弯弧形,平顶。整个碑面雕刻“云月”图案,月下有丛云缭绕。全碑雕工精细,但未刻文字。“云月”为伊斯兰教的徽号。1958年获于泉州通淮门外津头浦乡,现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法蒂美可敦墓碑(www.xing528.com)
古伊斯兰教云月纹墓碑
(四)泉州明代云月形墓碑。泉州常见一种明代“云月”形墓碑石,砌于墓的正面,形制都较大,多不雕刻文字。墓碑顶都作圆弧形,向两侧逐渐斜下。如果墓碑的两侧改琢成连续弧形,就与元代外国伊斯兰教徒的须弥座祭坛式墓碑石没有两样。数十年来,在泉州的北门外、东门外、通淮门外和临漳门外(俗称新门外),均发现此类墓碑石。此外,在距泉州76公里的原同安县东门外和距泉州88公里的莆田市北门,均发现此种“云月”形明代墓碑石。泉州、莆田、同安(今翔安)等地,在元代都是外国伊斯兰教商人活动的地方。这种圆顶“云月”形墓和墓碑石,可能是元代外国伊斯兰教徒须弥座祭坛式石墓和墓碑的一种变体,亦即受印度和伊斯兰雕刻艺术影响的产物。
(五)须弥座祭坛式墓雕花垛石。垛石长75厘米、高26厘米。采用惠安当地的辉绿岩石雕成。右边附有间柱。石面浮雕折枝牡丹花,部分透雕,雕工精致。1934年与其他须弥座祭坛式墓石一起出土于泉州东门城垣。
泉州明代云月形墓碑
须弥座祭坛式墓雕花垛石
(六)须弥座祭坛式墓雕花垛石。垛石长81厘米、高24厘米。采用惠安当地辉绿岩雕成。右边附有间柱,石面浮雕折枝牡丹花。1936年在泉州通淮门城垣与其他古阿拉伯文字墓石一起出土。
(七)须弥座式石墓雕刻。这是一座须弥座式四层儿童石墓。第一层是雕刻如意状图案的四足底座,第二层浮雕重叠覆莲瓣,第三层浮刻连续卷曲图案,第四层墓顶石已毁。石墓长71.5厘米、宽45厘米、高 35厘米。从蒲寿庚故宅棋盘园的池塘边地下约2米深处挖出。整座石墓由一块白花岗岩琢成,实心。这座须弥座式石墓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显示了当时石雕工匠的精湛技艺。
(八)泉州明代抱鼓石。石高100厘米、宽60厘米。辉绿岩石雕成。石上部仍为鼓形,其前端浮雕一麒麟,下面浮雕密云。其雕刻风格可能与伊斯兰教的“云月”纹饰有关。
须弥座祭坛式墓雕花垛石
须弥座式石墓雕刻
泉州明代抱鼓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的宋元伊斯兰教等石墓遗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