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佛教石雕,福建传统石雕书摘

福建佛教石雕,福建传统石雕书摘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之间,尤以佛道等宗教石雕石刻为重要。佛像雕刻成为当时社会难以割舍的一种文化现象。释迦牟尼民间或称“如来佛”“佛祖”等,是佛教界的最高神,受到民间广泛崇拜。泉州、福州、莆田、漳州等地许多著名的寺院乃至民间一些规模不大的佛教寺院,往往多有弥勒的雕塑像。由于本书有关章节对石塔、石经幢等佛教题材的雕刻内容已经做过介绍,因此本节仅就福建历代重要佛教寺院的有关石佛像雕刻择要作一介绍。

福建佛教石雕,福建传统石雕书摘

在福建传统石雕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各个时代各种宗教文化及其意识形态,也刻印于石雕之中,进而使之出现十分强烈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艺术表现特征。福建传统石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因此也变得广泛和深远。各种宗教石雕石刻为数众多,它们种类繁多,造型别致,内涵丰富,雕刻精美,分布广泛,成为福建石雕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遗存。在这之间,尤以佛道等宗教石雕石刻为重要。晋唐以来,福建社会大致稳定,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流传,佛教寺院日渐增多。晚唐五代,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大力推崇佛教,此时全省各地寺院林立,僧众倍增,时人曾有“道路逢人半是僧”之诗句,佛教文化在福建各地得到极大的传扬。唐宋时期,仅福州地区就先后兴建了地藏寺、开元寺、东禅寺、西禅寺、雪峰寺、涌泉寺、华林寺、林阳寺、法海寺、崇福寺等诸多著名的寺院。据统计,至宋末元初,福州府统辖的各县佛教寺院就有 1500多座。至于素有“闽南佛国”之称的泉州地区,以泉州开元寺、承天寺等著名的佛教寺院为代表,其相关的佛刹寺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晋太康年间(280—289),泉州就有了佛教寺庙——建造寺。南朝时,天竺高僧真谛三藏曾到建造寺翻译佛教经典。唐五代,泉州海外贸易繁荣,文化发展,民间兴建数十座佛教寺庙,如开元寺、安福寺、镇国东禅寺、普照寺、福先招庆院等。至今泉州还保存有唐、五代的石佛和经幢。宋代虽然朝廷倡导儒、道、释合一,然泉州佛教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而继续发展,寺院积累巨大财富,兴起大规模的建寺、建塔、造桥工程,如开元寺的镇国塔、仁寿塔和洛阳桥安平桥、石笋桥、凤屿盘光桥、普利通大桥、玉澜桥及苏埭桥等大型石塔和石桥,都由僧人倡导。随着佛教的兴盛和为数众多寺院、佛塔、经幢等建筑物的兴建,与其相关的各种佛像雕刻,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唐宋以来,各地民间几乎达到有寺庙、佛塔就有石雕佛像的地步。佛像雕刻成为当时社会难以割舍的一种文化现象。即使是在一些地处边远的乡村小城,同样也有许多石雕佛像存在。如地处闽南边陲的漳浦县,不少寺庙都供奉着石雕佛像。诸如原兴教寺高1.2米,宽0.80米的花岗岩雕三宝佛像;白云岩长1米的青石雕“卧罗汉”;赵家堡佛寺的数尊青石雕佛像。县城南郊商树埔小学一尊长约1米,高约0.5米的青石雕布袋弥勒,作袒腹侧卧状,身边放一布囊,神态悠闲。其身旁刻有“放下布囊,伸脚终日,两眸齐闭,六周都寂。静不为身,动不为人。天作时雨,山川出云”的文字。落款“弟子林希极盟手拜书,时明万历己未岁孟秋吉日,工造于得月园之后严禅寺室,石匠李拜达镌”,等等,不胜枚举。

从有关历史资料看,长期以来,福建各地民间主要崇拜的佛教雕像有释迦牟尼、弥勒、四大菩萨等。释迦牟尼民间或称“如来佛”“佛祖”等,是佛教界的最高神,受到民间广泛崇拜。泉州开元寺、福州鼓山涌泉寺、莆田广化寺等著名寺院的大雄宝殿和各地为数众多的石塔中,大多雕刻有释迦牟尼佛像供人参拜和瞻仰,至今仍然。相随释迦牟尼左右的,通常是文殊、普贤或势至和观音等。按照佛教说法,弥勒是个菩萨,但将来必定成佛(即未来佛)。弥勒在福建民间广受崇拜,其胸襟坦荡、笑口常开的形象也受到人们的喜爱。泉州、福州、莆田、漳州等地许多著名的寺院乃至民间一些规模不大的佛教寺院,往往多有弥勒的雕塑像。如福清海口镇西南的瑞岩寺,当地民间俗称“弥勒岩”。这里的山上有一座元至正年间以天然巨石雕刻的弥勒像,像高9米,宽10米,为国内罕见的元代巨型石雕弥勒像。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佛教盛赞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和地藏的大愿。在各地民间的一些大寺院中,文殊和普贤一般都随释迦牟尼左右,受到很高的礼遇。至于观音菩萨,其影响和崇拜者在福建民间则超过其他三位。观音或称“观音菩萨”“观音大士”,是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菩萨。观音的神性众多,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和送子祈福等,因而广受民间崇拜。闽人崇拜观音由来已久,唐宋以来,观音崇拜的现象十分普遍,此俗至今仍然。各地以观音为名或以供奉观音为主的寺、阁、堂、庵不可胜数。地藏菩萨以超度亡灵为主要职责,因此其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说。福建民间地藏菩萨崇拜也较普遍,福州东门外的地藏寺是全省最著名的寺院之一,祀者众多,香火旺盛。除此之外,各地民间还有诸如迦叶、阿难、达摩、泗洲佛、降龙和伏虎诸罗汉等崇拜。诸如此类,不多赘述。由于本书有关章节对石塔、石经幢等佛教题材的雕刻内容已经做过介绍,因此本节仅就福建历代重要佛教寺院的有关石佛像雕刻择要作一介绍。

闽侯雪峰寺文殊坐骑石雕像

闽侯枕峰寺宋代石塔佛像

福安宋淳祐甲辰年石雕佛像

(一)晋江西资岩石佛像。西资岩位于晋江金井镇卓望山,南有巨岩,傍岩而凿三尊泉南著名的大石佛,因而西资岩寺又称大石佛寺。西资岩石佛是利用山上天然岩石雕凿而成的。阿弥陀佛居中,身高 4.50米,宽1.62米,赤足立于莲座之上。佛像略前倾,背依山石,头顶螺髻,面部丰满,额中有吉祥痣,唇厚丰颐,垂耳至肩,神情慈祥。身着褶纹简练流畅的宽袖袈裟,袒露右胸,左手平胸,托举一朵小巧的莲花。袒露的右手前垂,足下为双仰莲座,高0.95米,雕刻工整而秀丽。阿弥陀佛的左边为观音雕像,像高4米,头顶高髻,椭圆脸,容貌端庄慈祥,耳垂花饰,右手下垂,以拇指、无名指及小指夹宝瓶,左手抵胸做弹指状。胸前挂璎珞宝串,衣袖连缀花边,雕镂精美。阿弥陀佛的右边为大势至,其姿态衣着略同观音而神情稳重严肃,左手拈珏下垂,右手上举施说法印。大势至与观音足下的莲台略低,只有0.76米。莲台下方镂刻海潮纹,佛像头后镌圆形佛光云彩纹。大佛两侧有石雕武士二尊,披甲顶盔,为护法神,高2.7米。西资岩相传隋开皇中凿佛建寺,清乾隆廿九年(1764)里人陈起彬修缮寺院时撰碑刻云:“寺之创建,不知起自何年,仅留有小碑,载有宋绍兴间王圆、蔡婆养合出七十千文助筑宝殿。由此以溯,则是寺之建,殆起自隋、唐之世矣。”清乾隆间,晋江人蔡永蒹《西山杂志》记曰:“隋开皇九年(589),开发夷洲,委工部尚书蔡祖德造卓望山马嘶塔,遂凿三世尊佛,造寺曰大石佛寺。”西资岩石佛形制宏伟,雕刻精美,是唐宋时期福建佛教石雕刻艺术的重要遗存。

晋江西资岩石佛像(成冬冬摄)

(二)漳州南山寺弥陀佛石造像。佛像位于漳州市中山桥南南山寺大殿东侧的净业堂,又称石佛阁,阁内弥陀佛石造像,系依天然岩石雕凿而成,像高6米,脸相半圆,双肩宽大,体形宏伟,左手托宝珠,曲于胸前,右手垂放于体侧,赤足立于莲花座上。佛像衣领、襟、袖口和下摆,均浮雕花卉纹饰,衣纹简练豪放。漳州南山寺弥陀佛石造像的雕凿年代约当唐宋时期,福建民间此类巨型佛像的雕造,在唐宋之交似乎形成风气,但因其数量不多,雕造精美,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泉州开元寺唐代石雕如来佛像。石像高73厘米,肩宽31厘米,座宽41厘米。辉绿岩石琢成。原藏泉州开元寺东侧的水陆寺,同时保存的还有几尊佛像。佛像慈目低垂,耳长及肩,有胡髭,趺坐于复瓣仰莲座上。但佛像的手指遭破坏。佛像后移藏泉州开元寺佛教博物馆

(四)泉州开元寺唐代石雕阿弥陀佛像。石像高77厘米,肩宽34厘米。辉绿岩石雕成。原藏泉州开元寺东侧的水陆寺内。佛像慈目低垂,耳长及肩,趺坐于仰莲座上。佛像右手缺失,左手指部分残缺。面庞慈祥,浮雕刻胡髭。后移藏泉州开元寺佛教博物馆。

(五)泉州开元寺唐代石雕观音像。观音石雕像高68厘米,座宽33厘米。辉绿岩石雕成。原存泉州开元寺东侧的水陆寺。观音作男相,有胡髭。脸庞丰满,耳长及肩,有耳饰。观音戴宝冠,冠上正面刻佛像。观音坐像的正面和背面,布满整串的花朵、璎珞和结带。有披肩,但右手残缺。后移藏泉州开元寺佛教博物馆。

唐代带须如来佛石雕像(成冬冬摄)

唐代带须阿弥陀佛石雕像(成冬冬摄)

唐代带须观音大士石雕像(成冬冬摄)

(六)泉州五代石雕观音像。1964年10月,在距泉州市东南约7.5公里的赤山水库工地(法石附近)上,发现了石雕观音立像一尊。发现时整躯雕像已被凿为五段,唯上半身尚好。石像背面勒字二行,楷书,文曰:“开平三年十月十三日”。石像高170厘米,肩宽50厘米。立姿,赤脚踏于莲台上。石像仪容俊美,颇具神韵,双手叠于胸前。衣褶刻划虽浅而不失流畅。从头部及腰际所残留的灰泥及金箔看,昔人曾在石雕像的表面用灰泥加工重塑,尤其衣带及胸际璎珞上,用灰泥重塑的遗迹更宛然可见,闽南古时石雕造像大多如此。开平三年(909)为后梁朱温帝号,可知此石像是闽南地区较早的佛教雕像。

(七)南安九日山石佛。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西峰顶上,雕刻大石佛一尊,佛像盘膝于莲花须弥座上,全高7.5米,为五代乾德三年(965)陈洪进所刻。此外,九日山东西两侧有摩崖石刻75方,其中有反映宋代海外交通的祈风石刻13方,记载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为船舶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是珍贵的历史石刻。

(八)晋江南天寺宋代石佛和摩崖题刻。南天寺初号石佛岩,亦名石佛寺,位于晋江东石镇许西坑村东的岱峰山麓。石佛岩大殿的后壁,依岩壁凿一巨龛,高8米,宽18米。龛中又依岩凿雕大型石佛三尊,高各6米,为宋嘉定九年(1216)僧守净所募镌。寺旁岩石上有南宋王十朋题写的“泉南佛国”石刻,字径各1.7米,气势雄浑。据清康熙三十八年水师提督吴英撰《重兴南天禅寺碑》记载:“宋嘉定丙子,一奄净师过此,夜见峭壁灿光三道。是山萃众岳之灵,遂募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建造殿宇,因就石佛为号”。清乾隆《泉州府志·山川》卷六亦载:“宋嘉定中,僧守净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三尊石佛雕凿在巨岩壁间,石佛像均高6米左右,宽3米。正中为阿弥陀佛造像,佛头高1.58米,头前后宽1.17米,额头宽1米,佛耳长70厘米、宽26厘米。坐佛实高5.02米、宽3米,加上莲座,通高 7.02米。佛像头顶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两眼平视,披衣露乳,右臂半露,胸前有“卍”字佛号。腰系念珠,衣褶粗犷,双手叠放腿上,不露足趾,趺坐于莲座,佛相庄严。东侧观音菩萨像,头戴花冠,手捧净瓶,置于腹前,左手在左肩前扬起,掌心向外。西侧势至像,头戴出缘云片花冠,左手前曲,执经书,右手扬起在右肩前,掌心向外。三尊石佛气魄雄伟,神态威严而慈祥,形象逼真。巨龛里三佛像间隔1米,两内侧以一对浮雕龙柱隔开。浮雕的蟠龙神采飞扬,龙首在上,龙尾在下,一伸向东侧,一伸向西侧。龙首之上雕出斗拱,承托檐盖,构成佛龛形状。南天寺石佛龛和石佛雕像设计奇巧,工艺精美,是宋代雕刻艺术的佳作。泉州地区现存摩崖佛教造像为数不少,然其规模之大、雕刻之精,无出南天寺石佛之右。尤其是一石三佛,三佛共一龛,背有护光等特点,均为福建各地所罕见,是宋代福建佛教石雕艺术之珍品。

江南天寺宋代石佛(成冬冬摄)(www.xing528.com)

(九)南安宋代释迦立像。位于南安市榕桥乡,佛像依山岩雕成,在山岩上雕一个龛,龛中雕凿释迦立像。像高近6米,右手下垂,左手平放胸前,赤脚踏于仰覆莲台上,是泉州地区宋代大型石佛雕像之一。

(十)南安开化洞阿弥陀佛造像。位于南安市柳城街道祥塘村。南宋庆元初年里人陈大受凿石为佛。佛像面西,通高5米,头拥高髻,面部丰满圆润,眉目修长,双眼微睁,双耳垂肩,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胸部饰“卍”字,双脚并拢立于莲花座。整尊佛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雕刻精致。

(十一)泉州赐恩岩观音石造像。位于泉州市北郊清源山东麓。造像凿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依天然岩石雕凿而成,并盖庙宇供人奉祀。庙内观音石刻造像称白衣观音,男相,圆雕,通高3.7米,宽2.5米,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刻工精巧。庙后有欧阳詹读书处以及多方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

(十二)泉州宋代达摩石雕像。雕像高58.3厘米,肩宽22.3厘米,辉绿岩石雕成。光头,高鼻,满脸须髯,呈闭目静思状。双手合抱胸前,拢于宽袖中,大衣裹体,僧鞋外露,衣褶刻划简朴流畅。这是泉州地区发现形体最大的达摩造像。1937年,在泉州城东北角崇福寺附近民居出土。达摩,或称达磨,南天竺国之刹帝利种,父王曰香至,达摩为第三子。梁普通元年(520),达摩泛海至广州。梁武帝迎之到建业。后渡江之魏,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号壁观婆罗门大通二年(528)圆寂,葬熊耳山。今嵩山有达摩洞,相传为达摩面壁处。

泉州宋代达摩石雕像(成冬冬摄)

(十三)罗源栖云洞十八罗汉造像。位于罗源县南郊莲花山圣水寺侧,时代跨越宋、明。栖云洞为天然石窟,形如巨钟罩地,面积38平方米,内有石雕罗汉十八尊,保存完好。其中十六尊为宋代淳祐八年(1248)雕刻,余二尊为明代所补,是福建早期石刻罗汉雕像,风格古朴,造型美观,或谐或庄,形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十四)泉州碧霄岩元代三佛像。位于泉州市清源山。坐佛三尊,雕凿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三佛像均趺坐于莲座之上,周身刷金,头有肉髻、螺发,面庞圆润丰满,慈祥和蔼,头后有项光、背光。佛龛宽6米,高3米,佛像通高2.5米,雕凿于摩崖之上。居中为现在佛,其左侧左手托钵者为过去佛,右侧为未来佛。佛像造型端庄,镌工精致,是元代石雕刻艺术的珍贵遗存。泉州清源山碧霄岩崖壁上的三世佛像,不同于各地民间常见的佛像。从外表看,其与一般寺庙的佛像无异。不知多少年前,山体滑坡,原有庙堂连同山体塌落,今三世佛像高悬在20多米高的陡峻山崖之上。20世纪90年代初,清源风景区修缮碧霄岩,以钢筋混凝土依山搭架,重建佛堂,从佛像身上灰泥剥落处发现灰泥塑佛像里是石刻佛像的原作。为恢复文物的原貌,剥去外表灰泥,重现三世佛像的原貌。原来三世佛像是宽肩、隆胸、束腰的趺坐佛像,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犍陀罗式雕刻艺术的影响。公元一世纪,希腊系的艺术和印度佛教艺术交流融汇,因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艺术,也可以说是希腊化的佛教艺术。由于它在印度西北犍陀罗地区发祥,所以后人称它为犍陀罗式艺术。犍陀罗式艺术雕刻不但流播印度、东南亚,而且通过大月氏东逐渐影响中国的西藏,此后又通过葱岭,经天山南路与北路两道,入玉门关阳关而达中国内地。据考证,泉州清源山碧霄岩的三世佛像是西夏人泉州路达鲁花赤阿沙所创建,其雕刻艺术与喇嘛教和犍陀罗式艺术有关。元统一中国过程中,把喇嘛教带入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然而,江南地区少见喇嘛教的遗存。泉州碧霄岩三世佛像的发现,因此就显得更加珍贵。

泉州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造像

(十五)泉州弥陀岩阿弥陀佛立像。弥陀岩位于泉州市清源山。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仿木构建筑,岩内有石雕阿弥陀佛巨型立像,高5米,雕刻精美。

福清瑞岩元代弥勒造像

(十六)福清瑞岩元代弥勒造像。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瑞岩山。弥勒造像雕凿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是以瑞岩山上的一块天然巨石精雕而成。造像高9米,宽10米,是福建乃至江南最大的元代石雕人物造像。据《海口特志》载:“元至正年间,邑人吕伯恭琢大石为弥勒佛像,高三丈五尺。相传琢匠日间有百人,夜间仅九十九人,疑有神助。”这尊弥勒造像盘腿而坐,袒胸露肩,圆头宽嘴,双耳垂肩,两眼平视,笑容可掬。左手捻珠,右手置于腹上。在石像的腰、腿之间,还雕有三尊正在嬉戏的小罗汉,每尊高约1米,形象可爱。整个造像气势宏大,造型生动,比例准确。雕刻刀法运用娴熟自如,镌工精美,没有斧凿痕迹。人物的形象丰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弥勒和蔼可亲、豁达乐观的特征。用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等词句来加以形容,当丝毫不为过。瑞岩山上还有宋至清代摩崖题刻100多处,以叶向高、戚继光等题刻为著。

(十七)永泰名山室佛教石刻。名山室位于永泰县大洋街东北向八里,有大小自然岩洞五个,唐文德元年(888)建主殿一个、佛龛四个,原建筑毁于何时无考。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所建,洞中有元代佛教故事系列雕刻及佛龛、石柱、香炉、台阶等,仍保存完好。名山室佛教石刻有纪年文字,因此尤显重要。

(十八)泗洲佛雕像。在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中,泗洲佛在各地民间拥有众多的信徒,因此各地泗洲佛的石雕像也数量可观。泗洲佛又称“泗洲文佛”“泗洲大圣”“僧伽”等,传是唐代的僧伽和尚。据说他来自西域,入寂于泗洲普光寺,后被塑成佛像供奉,并很快传遍南方各地寺院。其形象特征是头戴风帽,身着僧衣,两手插袖趺坐。福建民间泗洲佛的信仰至少在唐开元以后就已存在,明清时代更为流行。宋元以来,福建各地此类石雕像为数众多,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博物馆的收藏数量亦很可观。福建民间不少地方的泗洲佛像不入寺院,而是遍布于民间小巷,通常附在人家壁上置一小龛即可供奉。民间认为其主要神性是为人指点迷津,兼主婚姻,同时能帮助民众治病和消灾除祸,因此广受崇拜。清代施鸿保《闽杂记》卷5说:“福省城中街巷间,多供泗洲文佛,或作小龛,或凿壁为龛。有供像者,有供牌位者,亦有但凿四字壁上以奉者,犹吾乡之奉观音大士也。”清人周亮工《闽小记》卷3亦说:“福州城内外,凡巷口皆筑小屋,祀泗洲菩萨。”明清近代,各地民间供奉泗洲文佛的庙、庵、亭、堂等场所为数不少,如民国《长乐县志》卷7说,当地十四都、十九都就有唐宋以来的泗洲佛堂多所。此外,闽南等地民间传说,宋代泉州太守蔡襄造洛阳桥时,因资金缺乏,束手无策。有一天,一个白发老翁摇来一只小船,船上坐着一位绝色女子,船停在江心。老翁对岸上人们说,谁能用钱投中他女儿,就把女儿嫁给谁。于是成群结队的人跑来江边投钱,但往往投而不中。原来,老翁是土地公变的,姑娘是观音变的,他们以此方法来帮助蔡襄筹集造桥的资金。几个月后,落在船上的银子不计其数。有一天,一个聪明的泗州人偷偷转到船后,抓起一大把碎银子往女子头上扔去,漫天的碎银果真有一块落在了姑娘的头上,众人见了齐声喝彩。老汉便叫此人到凉亭去议婚,谁知这位泗州人往凉亭上一坐,就起不来了。原来他的灵魂被观音菩萨度到西天去了,而肉身则留在亭中,成了民间膜拜的泗州大圣。这个民间传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泗洲佛具有撮合民间姻缘的神性,很受世俗欢迎。宋元以来,福建各地民间雕造的泗洲佛石雕像,在近几十年中曾不断出土。仅在泉州佛教博物馆,就收藏十余尊宋元以来的泗洲佛石雕像,其当年的崇拜盛况,由此可见一斑。此外,泉州洛江的双合村、三合村和坑内村等地仍有供奉泗洲佛的寺庙,表明泗洲佛的信仰至今依然流传。

永泰名山室石刻佛像

泉州开元寺泗洲佛石雕像(成冬冬摄)

明清以后,福建各地有关佛教题材的石雕像数量依然很多,但类似于唐宋元时期大型的佛像雕刻则比较少见,这种现象可能与当时社会宗教和艺术文化的总体趋向有关。此外,诸如泉州等地民间,古代还有一种传统做法,即因一些用来雕刻大小佛像的石质较粗,因此民间或采取佛像的内部身躯用石材雕刻,然后在表面上再塑一层薄泥并妆金身的做法,如上述的泉州碧霄岩元代三佛像。由于这样,一些石雕佛像就难以被人发现。从总的来看,福建民间的各种佛教石雕像,大多作品设计缜密,造型完美,雕刻技艺精湛。其优秀佳作有晋江西资岩石佛像、晋江南天寺宋代石佛、泉州碧霄岩元代佛像、永泰名山室佛教石刻和福清海口瑞岩弥勒造像等。以福建古代石雕艺术杰作之一的福清瑞岩弥勒造像为例加以分析,其主要特征为:其一,造像形体巨大。从福建省内单个的古代石雕人物造像看,道教人物以泉州清源山的老君造像为最大,而佛教造像则以此尊为最。他较之高4.7米、宽6米的泉州老君造像,显得更为宏伟壮观。瑞岩弥勒造像同时也是中国南方极为罕见的元代巨型石雕人物造像,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及文物研究价值。其二,弥勒造像以天然巨石雕凿而成,其雕刻技术精湛,人物造型生动,比例准确,很好地体现了弥勒佛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神态,达到了神态兼备的完美境地,这在巨型人物雕刻中是十分难得的。其三,造像保留了宋代弥勒佛的风格。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弥勒佛的造型在各个历史时期曾发生一些变化。北朝时期多做菩萨型,交脚而坐。唐代多做佛型,倚坐。至宋代,出现了结跏趺坐的菩萨型。元代以后,则多见大腹布袋和尚的模样。瑞岩弥勒造像为盘腿而坐,类似于结跏趺坐的姿态。其袒胸露肩,为菩萨型状,与后来常见的大腹布袋和尚有所不同。因此,从有关特征看,其似乎更多地保留了宋代的风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宗教与文化艺术交融兴替的某些状况。总而言之,以上述优秀作品为代表的佛教石雕像,连同石塔、石经幢等雕刻,将福建传统石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