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传统石雕:代表性神道石雕像

福建传统石雕:代表性神道石雕像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末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封闽王。1981年福建省博物馆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清理时,其墓前神道两侧尚有依次排列文武石翁仲一对,石虎、石羊、石狮各一对,保存完整。墓位于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光明村大嘉山南麓,墓前神道两侧依次对称排列有石望柱、石虎、石獬豸、石马、石羊、武将、文臣各一对。石马,站立式,前腿、腹部镂空,马具装备齐全。

福建传统石雕:代表性神道石雕像

(一)王潮墓。王潮(846—897),字信臣,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时跟随王绪的起义军入闽,归唐授福建省观察使,加封检校右散骑常侍、工部及户部尚书,又敕拜福建观察使,授威武军节度使。乾宁四年(897)卒,追封秦国公,谥广武。墓位于惠安县螺阳镇金龙村风旗山麓,为“干”字形石构地宫,上封土1.5米,坐南朝北。南北长18.3米,东西宽7.39米,分封门、甬道、前厅、前室、中室、后室。墓门为两扇楔形石起券,前厅筑成八角九级叠涩顶,前、中、后室均为券顶,是福建保存较完整的古代石构地下墓室。墓前原有石翁仲、石虎、石马、石羊各 1对。现存石翁仲文武各一,头皆残,背面凿平。文臣身着对襟广袖袍服,足蹬歧头鞋,双手秉笏曲于胸前,方形基座。残高110厘米、宽50厘米。武将着窄袖戎装,双手按剑,足蹬将军靴,方形基座。残高115厘米、宽52厘米。石马,头腿皆残,素身圆润,马腹部平凿,留有四个卯眼,砂岩雕刻,风化严重。残长120厘米、宽50厘米、高 70厘米。石羊,跪卧状,头前倾,嘴残,双角,短尾,身体肥胖,背脊分明,长方形基座。残长130厘米、宽50厘米、高60厘米;另一只头部残,残长100厘米、宽 50厘米、高60厘米。

(二)王审知墓。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封闽王。后唐同光三年卒。墓原在凤池山,后唐长兴三年(公元 932)迁葬于福州北郊战坂乡莲花峰斗顶山。1981年福建省博物馆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清理时,其墓前神道两侧尚有依次排列文武石翁仲一对,石虎、石羊、石狮各一对,保存完整。文臣头戴进贤冠,身着圆领广袖袍服,足蹬歧头鞋,双手秉笏曲于胸前,身高223厘米、宽67厘米。武将头戴兜鍪,身披皮甲,双手按剑,高161厘米、宽72厘米。石虎,侧卧伏,前腿自然交叉枕于头下,尾穿过后腿甩于前,造型古拙浑圆,雕刻线条流畅,神态自然。长137厘米、宽58厘米、通高50厘米。石羊,侧卧伏,昂首,伸颈,双角,短尾,背脊突棱,面貌漫漶不清。长 125—130厘米、宽60厘米、通高60—75厘米。石狮,蹲踞状,昂首,颈佩铃铛,前腿撑立,一腿残缺,后臀坐地,腹部镂空。高70厘米、宽45厘米。

(三)韩偓墓。韩偓(844—约914年后),唐末诗人。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唐龙纪元年(889)进士。官左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入长安,随昭宗奔凤翔,进兵部侍郎、翰林承旨。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携眷入闽,投靠王审知。约卒于五代梁乾化四年(914)后。墓在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墓前原有石翁仲、石虎、石羊等各一对。现存墓前两侧神道石刻有石将军二对,石羊二对,石狮一对。除二对石羊的嘴部缺损外,余皆保存完整。由于该墓曾重修过,其排列次序较特殊或淆乱,坟茔前埕左右置一对石獬豸,朝向与墓向相同,稍往外、前的两侧对应相向依次排列石将军一对,石獬豸一对,石将军一对,石狮一对。石将军皆缩脖,宽平肩,头戴兜鍪,顶饰缨穗,内着广袖袍服,袖口扎束,外披明光甲,双手拄剑于前,足蹬虎头靴,其不同之处在袖口扎束用线刻表示,拄剑的手势一对为左手在上,一对为右手在上。方形基座。通高170厘米、宽70厘米。石獬豸,羊形,跪卧状,嘴残,头前倾,独角,短胡,短尾,身肥胖浑圆,背脊线延至独角。残长108厘米、宽46厘米、通高50厘米。石狮,蹲踞状,昂首,虎嘴,颈佩铃铛,前腿直立,后臀坐地,腿粗壮有力,胸肌发达,毛发如巾般披于脑后,但不加任何雕刻。通高92厘米、宽56厘米。

南安丰州唐韩偓墓前石翁仲

(四)陈政墓。陈政,(616—677),字一民,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父。唐总章二年(669)奉旨南征入闽,屯垦云霄,功拜玉钤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仪凤二年(677)病逝葬于此,遂改云霄山为将军山。墓为唐归德将军陈政与夫人司空氏合葬墓。墓东向,砖砌龟背形封土堆,高2米,长7米,宽5米,后有砖构挡土墙,前有石墓碑、石祭台、石翁仲一对及石踏垛20多级,下有宋代享堂台基、石马、石羊、石望柱等,规模宏大,形制古朴。1984年对其进行清理,坟前石刻多残缺不全。神道石刻为南宋嘉熙年重置,现墓前神道两侧依次对称排列修复过的石望柱、门狮、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一对,其中石羊缺失一只。望柱,残存圆柱形基座,外饰浮雕覆莲瓣。门狮,蹲踞状,一件足踏绣球,一件口衔绶带,长鬃披肩,背脊突棱分明,尾巴长甩于后,长方形基座。其中绶带狮腹下雕一盘龙,长105厘米、宽40厘米、残高65厘米。石羊,昂首跪卧状,两角呈辫状交叉子项背,背脊突棱分明,残长114厘米、宽42厘米、残高105厘米。石马,站立式,一件饰面具马衣,鞯褥两侧浮雕飞风奔鹿,通长240厘米、宽52厘米、残高126厘米,另一件未着马衣,但马具装备齐全,鞯褥两侧浮雕飞龙等,长方形基座,残长200厘米、残宽40厘米、残高 86厘米。石翁仲,文武各一。文臣头戴进贤冠,里着交领衫,外着圆领广袖袍服,足登歧头鞋,双手持笏曲拱于胸前,通高213厘米、宽80厘米。武将头戴兜鍪,缨穗垂于脑后,内着广袖袍服,袖口扎束,外披明光甲,双手拄剑于前,足登虎头靴,通高214厘米、宽91厘米。

云霄陈政墓前石马

(五)李纲墓。李纲(1083—1140),字伯纪,福建邵武人,靖康初为兵部尚书,金兵入侵,以主战被谪。墓位于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光明村大嘉山南麓,墓前神道两侧依次对称排列有石望柱、石虎、石獬豸、石马、石羊、武将、文臣各一对。石像生保存完整。石望柱,一柱顶残,圆柱形,上端浮雕仰覆莲瓣纹,宝珠顶,高200厘米。石虎,蹲踞状,昂首、圆脸,直鼻、鸡蛋眼、抿嘴微笑,虎尾甩于前爪,整体呈直角三角形,前腿、腹部镂空,长方形基座。通长87厘米、宽62厘米、高110—118厘米。石獬豸,昂首跪卧状,独角,短胡,背脊突棱分明,通长126厘米、宽56厘米、高96厘米。石马,站立式,前腿、腹部镂空,马具装备齐全。左通长205厘米、宽 60厘米、高154厘米,右通长236厘米、宽60厘米、高158厘米。武将顶戴兜鍪,身披明光甲,足蹬将军靴,双手拄剑于前,高240厘米、宽94厘米。文臣头戴进贤冠,身着广袖袍服,双手持笏,足蹬歧头鞋,高236厘米、宽86厘米。

闽侯宋代李纲墓前石翁仲

闽侯宋代李纲墓前石马

(六)郑樵墓。郑樵(?—1203),福建兴化(今莆田)人,宋乾道六年(1170)状元。以《春秋》侍讲东宫,累官吏部尚书。官拜参政知事、知枢密院事。后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后追赠太师,封郇国公。墓位于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坐北朝南,呈半圆形,依山而建。墓体及围墙为砖砌,台基石构、雕饰精美,前设石埕。尚存“太师郑公神道”碑及部分石翁仲、石马、石羊等。(www.xing528.com)

(七)张经墓。张经(1492—1555),字廷彝,号半洲。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靖时督剿东南沿海倭寇,为明代抗倭名将,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后为严嵩、赵文华所谗,遇害于京师,隆庆初赐葬,墓在福州市西郊洪山镇原厝村黄店山。墓前神道两侧依次对称排列有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一对。石望柱,八角形,右刻“玉音,襟期慷慨”。左刻“玉音,志虑忠勤”。石望柱基座埋没地下,现存高 270厘米。石虎一对,虎头一左一右相向,蹲踞状。昂首,抿嘴,长鼻,圆眼,前腿撑立,后腿屈膝,身较瘦长,颈、胸、腹、前腿刻划多道肌理,透雕。高132—140厘米、长110—130厘米。石羊,跪卧状,抿嘴,C形双角,一撮长胡紧贴项下,身短而胖,短尾起翘。高120厘米、长100厘米。石马,呈垂首嘶鸣刨立状,小头,短身,长腿,长尾触地,马具装备齐全,鞯褥两侧浮雕麒麟回首望月纹,整体动感十足,为福建神道石刻所罕见。高220厘米、长190—200厘米。石人为一文一武。文臣头残缺,立姿。内着交领衫,外着广袖长袍,束腰带,双手持笏。高270厘米、宽110厘米。武将头戴兜鍪,顶饰虎头缨穗,身披虎头甲,双手按剑,广袖扎束飘于肘后,武将宽肩细腰,形体高大。高340厘米、宽114厘米。

明代张经墓前的石马与石羊

(八)游居敬墓。游居敬(1509—1571),字行简,号可斋,曾任按察使、布政、都察院副都御使、南京刑部右侍郎,卒于明隆庆五年(1571)。这是闽北唯一保存的明皇朝赐予高官显宦祭葬规格的御葬墓。墓前左右原依次立有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一对。后石羊、石虎各被盗一只,剩下的一只移存于游居敬纪念馆内。石望柱,八角形,顶雕宝葫芦状,底为素面覆盆座。通高320厘米。石虎,蹲踞状。昂首,抿嘴,两虎牙外暴,长鼻,圆眼鼓瞪,前腿撑立,后腿曲蹲,虎尾长甩于腹下,虎身修长。长腹部镂空。高104厘米、长115厘米。石羊呈跪卧回首状,抿嘴,C形双角,长胡紧贴项下,身短而胖。通高80厘米、通长90厘米。石马呈站立状,小头,瘦长身,长尾触地,马具装备齐全,鞯褥两侧浮雕犀牛回首望月纹。通高170厘米、长196厘米。石翁仲为一文一武,立姿。文臣头戴进贤冠,里着交领衫,外着圆领广袖袍服,足蹬歧头鞋,双手持笏曲拱于胸前,方形基座。通高290厘米、宽80厘米。武将头戴兜鍪,顶饰虎头缨穗,身披虎头甲,双手按剑,广袖扎束飘于肘后,高大威武。通高290厘米、宽89厘米。

(九)郑成功墓。郑成功(1624—1662),福建南安人,民族英雄。1661年4月,率师东渡收复台湾。1662年2月1日,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当年病逝,葬于台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迁葬南安郑氏祖茔。现墓址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康店覆船山。墓用三合土构筑,分为九室,墓碑、墓道均为石砌,墓前有华表一对,石夹板九对。

(十)施琅墓。施琅(1621—1696),晋江衙口人,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封靖海候,卒后赠太子少傅。墓位于惠安县黄塘镇与洛江区河市镇交界的虎窟坡地上,系施琅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茔,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墓前有石雕祭台及五级墓坪,墓坪进深100米,宽50米,石望柱间距137米。两侧依次立有文武翁仲四尊、马、虎、羊、狮、华表各一对,该墓的文武石翁仲及华表为维修时重补。石狮,左为绶带狮,右为母子狮,为蹲踞相望状。裂嘴,如意鼻塌陷,蛋形眼,隆额。足腹间透雕。绶带狮左前腿撑立,右前足拉绶带;母子狮右前腿撑立,左前足抚弄小狮,间饰绣球和金钱串。石狮架立于长方体须弥座上。高156厘米、长100厘米、宽56厘米。石羊呈跪卧状,抿嘴,小眼,双角,长胡贴于项下,细长颈,短尾,背脊线分明,胖瘦适中。高110厘米、长122厘米。石虎,蹲踞状。昂首,抿嘴,两虎牙外暴,长鼻,瞪眼,竖耳,前腿撑立,后腿曲蹲,虎尾长甩于腹下,虎身修长,高140厘米、长142厘米。石马呈待步状。小头,硕身,腿短,马尾直垂于地。绊、缰、蹬、鞍、鞯等俱全,鞯褥两侧浮雕团鹤。前腿、腹下镂空,后褪与尾连成一体。通高225厘米、长210厘米、宽50厘米。

(十一)林则徐墓。位于福州市北郊马鞍山金狮山麓。墓为三合土构筑,宽13.2米,深24.6米。为清道光六年(1826)林则徐为其父母所营建,计六圹。道光三十年(1850)林则徐病逝广东潮州后归葬于此。墓前有石狮一对,御赐碑文祭文青石碑两座。

清代林则徐墓

林则徐墓墓碑雕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