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传统石雕:民居建筑装饰的重要内容

福建传统石雕:民居建筑装饰的重要内容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居建筑类石雕刻装饰,主要是为美化建筑物而对某些构件进行艺术加工和装饰。对于民居建筑装饰,古制曾经有严格的规范。在福建石雕艺术中,数百年来,各地民间众多民居建筑的传统雕饰,成为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以下大致按民居建筑雕饰的不同部位和工艺做一论述。这些抱鼓石不但数量众多,造型优美,同时纹饰繁缛,富有内涵,体现了福建民居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高超水平。

福建传统石雕:民居建筑装饰的重要内容

民居建筑石雕刻装饰,主要是为美化建筑物而对某些构件进行艺术加工和装饰。对于民居建筑装饰,古制曾经有严格的规范。如宋制规定:“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画栋宇及朱黔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明初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桅重拱,及绘藻井”;庶民庐舍“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所以明代以前的一些民居,有的虽有所装饰,但工艺较为简洁,基本上不事铺张和奢华。清代后期以来直至近现代,福建民间的民居建筑开始兴起雕刻装饰的热潮。这些民居建筑的传统石雕饰,尤以闽南和莆仙沿海等地民间为多见。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传统民居,其基本规制比较一致,建筑风格也独具一格,其中很有特色的如被称作“皇宫起”或“双燕归脊”的“五间张”大厝。这种类型的民居建造讲究,其大门柱和上下门斗用石料雕成,外墙三分之一的基部用细琢石板密缝垒砌,上叠墙砖,天井及大门外平铺石埕,除门扇和梁柱之外,其他的用材几乎都以花岗岩石料为主。晚清民国初期,莆仙民间私宅的装饰渐趋豪华,尤其是当地一些富商和华侨建造的私宅,互相攀比,不惜耗费巨资追求金碧辉煌的繁缛装饰,因此也留下许多精雕细琢的石雕杰作。在福建石雕艺术中,数百年来,各地民间众多民居建筑的传统雕饰,成为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以下大致按民居建筑雕饰的不同部位和工艺做一论述。

南安蔡氏古民居

(一)门堵、码面、门楣。泉州、晋江等地民间传统民居,在宅屋大门两侧的门堵石上,往往雕有一些精美的石雕装饰,泉州等地统称为“门堵”。尤其是惠安、晋江、泉州、南安等沿海地区,一般的宅院民居多有此类雕饰。著名的泉州杨阿苗古民居和南安蔡氏古民居群等,门堵雕饰繁缛而精美,其工艺有线雕、圆雕、浮雕、透雕等,并与木雕砖雕彩绘等雕刻装饰相互配合,交相辉映。

晋江五店市古民居的门面雕刻装饰(成冬冬摄)

泉州杨阿苗古民居大门的精美雕饰

泉州古民居门堵的彩绘雕饰

南安蔡氏古民居门楣、门乳石雕饰

泉州清代古民居门楣雕饰

莆田方宅码面雕刻三国故事

莆田涵江鳌塘古民居墙裙浮雕

莆田岐山郑宅门堵雕饰

莆田屏山陈宅圆形漏窗

莆仙地区传统民居宅屋的正面一堵墙,类似于闽南民居的门堵,民间称为“码面”。其墙裙一般用磨细的条石砌筑,至清以后始兴雕饰之风。仙游民间的凹斗式门墙,墙裙普遍施雕,代表作如“红厝瓦”陈宅、岐山郑宅等。陈宅正面大门两旁各为一层石雕,两层木雕;侧面则换成两层石雕,一层砖花,一层木雕。石雕部分正面为须弥座,上置花卉浮雕;侧面底层作“卍”字图案浮雕,顶层为人物故事透雕。莆田民间的码面石雕多为民国作品,如九峰方宅、涵江“马兰顺”“双茂隆”等民居,均在码面着力施雕,题材有民间传统故事人物、祥瑞动物和花卉、博古等。涵江“马兰顺”院门墀头墙裙的一对石雕作品,题材为博古,用磨砂工艺配合细线雕刻,很有特色。此外,闽南和莆仙等地一些古民居的门楣、门乳石雕等也很有特色。

(二)枕石、抱鼓石。明清时期,福建民间较具规模的宅第院门或大门,一般多置有门枕石。门枕石的形制有上马石和抱鼓石两种,其背面连着装置门臼作转轮的门墩,中间凿一凹槽,供插门槛之用。有的抱鼓石后面连着安门臼的门墩,多雕成荷叶形,故又称荷叶墩。往昔士大夫宅第一般多兼置两种门枕石,即在院门置低矮的方形上马石,大门置高大的抱鼓石,普通的住宅则只有上马石而无抱鼓石。闽南民间称抱鼓石为石鼓或石球,泉州等地民居的抱鼓石往往置于中门门柱前方,一般与门臼石用同一石料凿出,起稳定门框(门柱)及地柎(门槛)的作用,同时平衡门扇重量,防止门框摇动。抱鼓石上部形状如鼓,鼓侧面略呈虹面,使其外观饱满圆润,并常雕螺旋纹,因此民间也称“螺鼓”。鼓下或用“包袱”,闽南民间俗称“托巾”,其下再设基座,有如柜台脚。方形的门枕石,即门墩,因其形如箱子,闽南民间称为“门箱”,俗称“乞丐椅”,用于次要的大门或次间、稍间门柱前。福建各地明代的上马石基本无雕饰,清代的上马石则多把顶部做成拱券形,正面分别雕刻松、鹤和竹、鹿等,寓意“福禄双全”“平安长寿”。福建各地民间古建筑的抱鼓石数量较多,其形制多作艺术夸张或变形处理,与北方写实手法迥异。其雕饰明代前期多作简单的螺旋纹,晚明以后开始出现动物、花卉等浮雕,如莆田大宗伯第的一对抱鼓石,鼓面作双狮戏球深浮雕,立体感很强,造型生动活泼,是极为难得的明代后期石雕精品。闽侯博物收藏的四件清代抱鼓石,分别浮雕有松、鹤、鹭鸟、竹、鹿等动植物图案,不但雕刻精致,同时富有民俗蕴意。厦门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有明清以来各种类型的抱鼓石。这些抱鼓石不但数量众多,造型优美,同时纹饰繁缛,富有内涵,体现了福建民居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高超水平。此外,泉州地区一些明代抱鼓石的雕刻风格则有所不同。泉州明代祠宇大门外最常见的抱鼓石中有两种,它们的形制及雕刻方法很可能是由伊斯兰教最重视的“云月”演变而来的。据考察,泉州城内外所有寺庙、祠宇外的抱鼓石不下数百对,除东街文庙里的一对作真正的“鼓形”以外,其余的多类似此,这种“云月”纹饰,原是伊斯兰教“云月”徽纹的特征。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的陈埭回族丁氏祖墓,其明代石墓前也雕刻两个大“云月”抱鼓石。此石高90厘米,宽80厘米。辉绿岩石雕成。石上部为一鼓形,作螺旋状。鼓下前端浮雕一鹿,口中衔灵芝草。鼓下两侧有浮雕的卷云。其下有座,刻重叠的莲瓣,这与常见的古代伊斯兰教石墓雕刻类似,此类抱鼓石至少在雕刻艺术方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一定影响。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藏抱鼓石

连城民居的蝙蝠纹抱鼓石

明代莆田大宗伯第抱鼓石

明万历漳浦浮雕夔纹抱鼓石

清代华安二宜楼抱鼓石

南安古民居的抱鼓石(成冬冬摄)

(三)柱础。秦汉时期闽越宫殿遗址中已经发现过柱础,当时的柱础多为简单的石块垫石,主要起防潮隔水作用。唐宋元明清以来,各地民间的各种建筑物一般都设有柱础,但此时的柱础经过工匠的精雕细琢,已经形成圆形、椭圆形、鼓形、方形、瓜棱形、莲瓣形、八角形等多种形状,闽中和闽南等地民间或称为“柱珠”,是民居等建筑立柱时不可或缺的基础柱石。明代的柱础一般不加雕饰,清代的柱础则普遍加以雕饰,图案有麒麟、马、狮、虎、龙和各种各样的花卉、人物等。如清代莆田民间最流行的是瓜棱形柱础,上加缠枝花草或动物浮雕;仙游民间的柱础多作圆形,环周沿作雕饰,题材有动物、花卉等。莆仙民间清末及民国初的民居柱础,在继承清代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艺也更追求精湛。如鳌塘别墅作于1906年的几对壁柱柱础,浮雕最为典型。其中一对是在方形底板上分三层雕作,即在贴地的须弥座上雕一矮脚案桌,四脚雕饕餮纹;案上立四角柱,嵌肚分别作主题浮雕人物——酒仙李铁拐和李太白,其造型形神毕具,功力非凡。最上面又是一层复盘,四垂角雕蝙蝠。作品整体立意新颖,蕴涵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此外,福州、长乐等地民居以及泉州洪氏大宗祠、杨阿苗古民居和南安蔡氏古民居等建筑物的柱础,同样是形式多样,雕刻精美。其中的连珠纹等柱础,不但雕刻风格独特,同时还是清代后期民居建筑的断代标准器,引人瞩目。厦门市博物馆收藏的众多石柱础中,也有一些此类石雕珍品。

南安英都祠堂的柱础(成冬冬摄)

泉州古民居的绶带鸟纹柱础

莆田涵江鳌塘别墅柱础三层雕太白醉酒

南安蔡氏古民居的连珠纹柱础

南安蔡氏古民居的“事事如意”柱础

泉州天后宫清开光八角形柱础

长乐九头马古民居柱础

闽侯陈璧宅清代盘长纹柱础(www.xing528.com)

(四)石窗。石窗或称漏窗,是福建民居建筑中重要的构件,同时又是主要的石雕饰之一。闽南等地多石材,建筑物朝外的门窗框与窗棂,一般以石材制成。主要有条枳窗(即直棂窗、石条窗)、竹节枳窗(竹节窗)、螭虎窗等。条枳窗的窗枳用竖向的直棂,窗棂数一般为奇数,窗棂断面为正方形或扁方形。有的在棂之上下做出圆榫,卡入上下窗棂。棂条便可以转动,调整角度,以便控制采光量与通风量,作用如同百叶窗。若扁方形棂条之间的间距正好是棂条的宽度,转动后便可封住整个窗户。有的民居把直棂雕成竹节状,寓意步步高升,竹节上附着花卉、人物等,多为透雕形式。螭虎窗,窗框圆形,偶见八角形或六角形,通常用在宗祠及庙宇大门两侧的对窗,框内雕出螭虎炉的形状。这种石雕的螭虎窗,多用整石透雕而成。此外,其他地区民居的石窗大致还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为方形,置石雕翠竹形窗齿。二为八角形,窗框及贴角再施雕。三为圆形,又名月窗,窗棂用整块石材镂雕。各地民居的月窗,往往镂雕精美。如杨阿苗古民居、南安蔡氏古民居和长泰等地的民居,都有雕刻精美的月窗。漳浦县东街“箴园旧家”高75厘米,宽80厘米的双面镂雕八仙的青石圆窗,也是艺术性很高的石雕佳作。此外,厦门市博物馆收藏有诸多石漏窗,其中也不乏精品。

厦门市博物馆藏螭虎石漏窗

泉州民居石漏窗雕饰

泉州民居石漏窗雕饰

漳州民间的螭虎石漏窗

(五)柜台脚。在闽南等地的古民居中,传统的石作台基正面,经常做出柜台脚。柜台脚外观如低矮的柜台形,正面浮雕出双足矮案。双足外撇成八字形,多雕成兽形。这一雕饰做法当是从传统家具或石碑中借鉴而来的。旧时闽南的架子床,民间俗称“眠床”,其前必设一块如踏步状的“踏斗”。踏斗低矮,几腿弯曲。柜台脚的构思,当由此而来。柜台脚在转角处作口中吐出兽脚状,也是模仿家具的做法,在传统闽式及广式家具中,桌椅脚腿经常雕成狮首口吞腿爪的奇怪造型,民间称为“螭虎吞脚”或“狮吞”。这一雕饰图案,可能源自中国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兽面。据说饕餮其性贪食,最后竟然把自己也吃掉了,只剩下一只脚爪。狮吞的式样,已见于清初的宫廷绘画中。此外,一些民居角牌、錾砖堵的柜台脚,或雕成兽足、马蹄状、象鼻状、“螭虎吞脚”等形式。因柜台脚正面浮雕成螭虎,因此有的工匠直接称它为螭虎脚。

南安英都古民居柱角的螭虎足雕饰(成冬冬摄)

南安蔡氏古民居的螭虎足雕饰

(六)天井。明清以来,各地一些规模较大的民居,多在天井的前后井壁上作些雕饰,题材一般有折枝荷花、葫芦飘带、瓠瓜及折枝卷草等花卉图案,一些民居或有八卦浮雕图案等。

(七)井圈。旧时各地水井的井圈一般都以石块雕砌而成。宋元以来,福州、泉州等地民居的石井圈,还有雕刻莲花纹等图案。此外,各地民间的一些生活用具如石雕鼓凳、圆桌等,往往也可见到一些雕刻装饰。

闽侯南屿宋代莲花井圈

闽侯南通清代莲花纹石井圈

泉州蔡宅莲花纹井圈

厦门市博物馆藏石鼓凳

(八)排水口雕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宅院民居,当前后深井及埕的地坪出现高差时,下落台基处便做出排水口。这些台基上的排水口多为石制,也有陶制,常见有鱼形、兽头、狮形、鱼尾狮形等几种装饰,其中又以张着大嘴的兽头雕饰较为多见。除了以上介绍之外,明清前后福建各地民居及其附属物的石雕饰,还有诸如花坛花盆、石灯笼、石几、石桌、石凳等。这些物品一般也多雕刻各种人物、动物或花卉图案等,同样是福建民居石雕饰的组成部分。

明清以来,福建各地民居的石雕饰留存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泰宁尚书第、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武夷山城村古民居、永安安贞堡、福安廉村大夫第、南安中宪第、福州三坊七巷古民居、长乐九头马古民居和连城培田古民居等处的有关石雕刻。建于明万历末年的泰宁尚书第,为明天启兵部尚书李春烨的住宅。院落五幢并列,每幢皆三进,建筑群总面积6000平方米。尚书第中有许多精美的人物、动物飞鸟和各种花卉图案石雕刻。这些由砂岩雕刻的图案,大致保留了明代的建筑艺术风格,是福建明代民居雕饰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的杨阿苗古民居,为清末旅菲律宾著名侨商杨阿苗父子建造。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历时13年完工。这是一座五开间双护厝二进大型民居,其间工艺精湛的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漆雕、瓷雕、泥塑和彩绘等艺术装饰,交相辉映,令人赞叹不已。杨阿苗古民居建筑构件的石雕采用圆雕、透雕、平雕、浮雕等技艺,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及历代名人诗词书画等,是闽南民居石雕饰的典型代表作。

泰宁尚书第

泰宁尚书第明代人物雕像

泰宁尚书第明代石雕狮

泉州杨阿苗宅(成冬冬摄)

泉州杨阿苗宅的柱角和门枕石雕刻

泉州古民居门堵的深浮雕

除此之外,闽南民居雕饰艺术的另一代表作,是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的清末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为一建筑群体,占地1.6万平方米,自清咸丰五年(1855)开始兴建,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完成,历时52年。现存十三座大厝作多行排列,每座大多三进五开间,边有护厝,或东西各附一组,或单附一组。东面建书轩、梳妆阁、醉经堂等。座与座之间前后有10米左右的石埕,边有2米左右的石铺防火通道。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红墙碧瓦,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雕塑,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盘多样。随处可见的石雕、木雕、泥塑、砖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精工巧饰,富丽堂皇。雕琢内容有各种动物、花鸟鱼虫、民间传统戏剧故事、山水人物、博古图案等,丰富多彩。古民居精美的雕饰,集中表现了闽南民间成熟的雕塑艺术,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蔡氏古民居采用红砖墙、红瓦顶、白色石基建造房子,用材质高。墙面磨砖对缝,纹理细腻多变。石材用在墙基台阶、室外立柱和柱础、花台、门楣、门堵以及门口窗边。柱础或圆或方,饰连珠或枝叶纹,均细腻如真,鲜明地保留着闽南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的德棣厝,约建于光绪癸巳年(1893)前后,为蔡资深助其二弟德棣所建。建筑面积约1068平方米,三进五开间带东西护厝。主建筑立面水车堵泥塑,门廊檐下彩绘人物花鸟,两侧分别嵌砖雕辅以少量泥塑,组成一幅图文并茂的“挂屏”。二进后墙正中嵌有一幅精美的图案,其下以红砖构成方框,四角作万字形,各以一脚相勾连。中间先嵌青石,再斜角嵌入白石方块,当中浮雕圆形螭虎对舞图案,旁饰砖刻花鸟条幅。第三进廊柱辉绿岩柱础,以连珠纹复以枝叶蛙虫,雕刻精美。世双厝,约建于清光绪丙戌年(1886)前后,为蔡资深次子世双所有。建筑面积约642平方米,二进五开间带东西护厝。主建筑立面水车堵与门廊檐下,彩绘雕饰民间传统人物故事。门廊两侧额书“竹苞”“松茂”石匾。约建于清同治丁卯年(1867)前后的启昌厝,为蔡资深之父蔡启昌所建,是宅群中的最早建筑之一。建筑面积约为719平方米,三进五开间带东西护厝。立面水车堵及门廊石雕、泥塑和彩绘交相辉映。大门设正门、仪门,正门匾书“锦阳流芳”,竹叶形石刻组成“锦亭家声旧,五里世泽长”的门联,表明家族由来及承前启后之意。门廊正面以花岗岩平雕与两侧三彩釉相衬。约建于清光绪己丑年(1889)前后的德梯厝,是蔡浅助其三弟德梯所建。建筑面积约627平方米,二进五开间带东西护厝。墙面饰有砖刻八仙,形态逼真,别具一格。立面水车堵泥塑村居景物,门廊彩绘石雕人物花鸟多重组合。门堵为青石浅雕,外方内圆,四角为翩飞蝙蝠,圆中为一对螭虎对舞,线条流畅,雕功极细,虽为一平面而层次分明。大门设正门、仪门,正门匾书“锦阳流芳”,竹叶形石刻组成门联“荔谱家声旧,桐琴世泽新”,直溯北宋蔡襄东汉蔡邕为其远祖。约建于清光绪己丑年(1889)年前后的彩楼厝,系蔡资深为其四子彩楼所建。建筑面积约为682平方米,三进五开间带西边护厝。立面水车堵泥塑,彩绘相衬。门廊石雕人物山水多重组合,两侧石堵青石各雕题诗画花鸟。东为莲荷鹭鸶,水浪奇石,上题五言绝句一首:“又唱江南曲,临池共赏荷;三鸥初出水,逸兴更如何。”西为老梅啼鹊,上题:“一枝春寄小江南,独自迎霜独自寒。”这些石雕饰为宅群中首见,线条流畅,极其雅致。约建于清光绪癸巳(1903)年前后的蔡浅厝,系蔡浅归老故园后所居。建筑面积约为 878平方米,雕饰最为精美。蔡浅厝大门居中,额书“莆阳世胄”。立面水车堵泥塑与彩绘山水花鸟交相辉映,门廊木雕石刻琳琅满目,门堵平雕八骏奔腾,形态逼真。门匾两侧均为人物浮雕,门框立柱自上而下为人物浮雕,阴刻联文、浮雕猛虎和瓶花等,对联曰:“家居喜近千年屋,祖荫长遗五里松。”正面门堵雕饰麒麟、花鸟,东西嵌青石阴刻隶书联文一副:“家学有真源,蒙引一书承四子;村居多胜概,名山千仞人五峰。”笔力雄健。柱础镌力士扛鼎,形神兼备;地袱琢龙头兽首,宛然如生。蔡氏古民居这些精美的石雕饰,充分显示了当年闽南石雕艺匠的高超技艺。[1]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

蔡氏古民居的石窗

蔡氏古民居的门堵雕刻

蔡氏古民居的门楣雕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