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传统石雕特征揭秘

福建传统石雕特征揭秘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各地民间传统石雕的主要种类大致有各种人物及神仙佛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吉祥图案,各种狮子、龙、麒麟等动植物以及建筑饰件和家具等。福建传统石雕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同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民俗现象在福建传统石雕中的长期延续,是福建民间石雕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

福建传统石雕特征揭秘

福建传统石雕走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地域分布广泛,雕刻技艺成熟,文化内涵丰富,对外影响巨大。从总体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石雕的雕刻中心和地域特色明显。福建传统石雕以惠安石雕为代表,以花岗岩雕刻为主的传统石雕中心区域,则是以盛产优质花岗岩的福建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其具体的中心地域,可以缩小到泉州和惠安等地。以惠安石雕为龙头的福建花岗岩雕刻,不但在福建各地影响巨大,在国内乃至世界许多地区同样享有盛誉。2021年7月,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顺利通过,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的22处遗产点分别为: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在这些遗址点之中,除了少数瓷窑和冶铁遗址之外,其他的几乎都与泉州惠安石雕密切相关,由此亦可见到惠安石雕在福建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位置。寿山石雕以福州为中心,其范围相对较小,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色,是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这种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传统艺术,不但有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社会人文基础,同时还有重要的自然地理因素。因此,福建传统石雕的这一特征,可以说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

(二)石雕作品题材广泛,雕刻精美,内涵丰富,同时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在中国石雕艺术发展史中,自唐宋以来,福建传统石雕艺术在其中开始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艺术成就,有宋元以来福建民间各种各样的宗教建筑艺术雕饰和佛道人物雕像,以及为数众多的桥、塔、牌坊、神道雕刻和各类民居建筑雕饰等。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惠安南派石狮和龙柱雕刻,以及驰名中外的寿山石雕等艺术观赏珍品等。这些石雕作品不但题材广泛,雕刻精美,而且品种多样,内涵丰富,精彩纷呈。举凡涉及当时社会文化、宗教和民生民俗方面的重要题材,不少都可以从同时代的石雕作品中寻觅它们的历史痕迹。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各地民间传统石雕的主要种类大致有各种人物及神仙佛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吉祥图案,各种狮子、龙、麒麟等动植物以及建筑饰件和家具等。人物类雕刻题材尤以佛道宗教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人物等各种传统题材为主,常见的有如来、观音弥勒罗汉、泗洲佛、达摩、和合仙、八仙、关帝、土地爷、福禄寿星、南极寿星,此外,还有三国演义、说唐故事、水浒传等,不下数百种。动物类雕刻以石雕狮、麒麟和龙最为常见,尤其是石狮雕刻数量最多,至今为止仍然处处可见。此外,各地民间比较常见的还有鹿、凤、虎、马、羊、象、龟、鹤、喜鹊、鹭、蝙蝠、鲤鱼等。这些石雕动物,分别构成狮子抢绣球、双龙戏珠、麒麟送子、太平有象、喜上眉梢、一路连科、五福拱寿等传统图案,数量达数百种之多。这些动物有的还与人物组图,有的与各种花卉植物组图,寓意也各不相同。花卉植物类雕刻多见牡丹芙蓉、海棠、松、竹、梅、灵芝菊花、莲(荷花)、莲藕、荔枝、寿桃等。这些花卉植物或与其他动物、人物构图,常见的图案大致有喜上眉梢、万事如意富贵万代、福寿双全、蟠桃献寿、多福多寿、年年有余、岁寒三友等吉祥如意题材。

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各个时代的福建传统石雕,也不可避免地印上时代文化的烙印。众所周知,社会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取向等息息相关。历史上,由于各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在自然地理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其形成的社会文化面貌也不尽相同,这些文化也就带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色彩。作为社会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石雕艺术也不例外。福建传统石雕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同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它们融合了本地区各个历史时期浓郁的社会文化和风情民俗,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石雕艺术风格。如长期影响中国民间的辟邪迷信等习俗,在福建民间石雕中也有突出的表现,明清前后各地常见的风狮爷和石敢当等石雕,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至于宋元时期泉州地区为数众多的外来宗教石雕石刻,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产物。

福建传统石雕中各种各样的佛道神像、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历史典故以及千姿百态的吉祥喜庆图案等内涵,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历史和民风民俗。各地民间传统石雕题材,大量选取风土民情、民间传说、戏曲历史故事、四时花果和鸟兽虫鱼等内容。所选故事题材,不少富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吉祥瑞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涵义。用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表现在装饰内容之中,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如用“二十四孝”等图案,来宣扬传统社会的孝、悌、忠、信等思想。至于各地许多建筑饰件大量采用“福禄寿喜”“加官进禄”“五福捧寿”和各种如意吉祥等图案纹饰,也正是社会传统意识、伦理道德的生动再现和反映。在福建民间石雕中,最为常见的是石狮。这些石狮的功能,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有许多不同的含义。早期的石狮,具有权与威等多种功能,此后在宫庙寺院和神道墓葬等之中的普遍使用,使它逐渐成为镇邪的象征。清代以来,各地民居豪宅等建筑物开始大量使用石狮作为镇宅避邪的象征物,石狮的数量与日俱增。至今为止,福建各地的石狮仍然是民间最为常见的石雕品。大至机关单位,小至一般民宅,几乎处处可见。这种民俗现象在福建传统石雕中的长期延续,是福建民间石雕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此外,一些优秀的石雕图案,可以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宣传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河图洛书”等图案。河图洛书产生于河洛,也产生于中华文化生成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直到今天,人们在论及中华文化的起源时,仍然推崇河图洛书。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里,建有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其中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以“太极八卦”为第二组。这说明河图洛书和太极八卦一样,其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对于显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精神,具有永久的历史价值。在福建民间流存的“河图洛书”等石雕图案,也具有同样的社会文化功能和历史价值。

(三)福建传统石雕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浓郁的乡土民俗文化色彩。各种石雕作品往往运用传统的象征、喻比、寓意、表好和祈望等雕刻艺术手法,将当时社会的传统伦理思想、民间祈求喜庆吉祥的传统意念和审美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其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用形声或形意来表达。形声是利用谐音,通过假借,运用某些实物形象以取得象征性的效果。如用莲、鱼表达年年有余,以寿星、麻姑、仙桃、寿桃、寿石等物,表示长寿或祝寿,用蝙蝠、鹿等表示福、禄。形意则是利用拟人或拟物化的手法,来表达某种事物特定的内涵,如松鹤表示长寿,牡丹表示富贵,兰花表示高洁。还有的用龟鹤表示长寿,蝙蝠表示万福,用松、竹、梅表现清高怡情,用龙、凤、蝙蝠来祈求富贵荣华等。也有将形声和形意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如在大象身上安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在宝瓶上放置如意,寓意平安如意。各地许多传统石雕作品,还以各种花卉、动植物等题材,以民间常见的比喻、谐音替代等手法,来表现吉祥如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常见的有佛手、牡丹、梅花、荔枝、麒麟、龙、凤、喜鹊、羊、鱼等,寓意喜上眉梢、幸福吉祥、年年有余、三阳开泰、多生贵子、鱼跃龙门等。此外,还有一些文字和花草结合的吉祥图案。这些石雕艺术图案,反映了民间大众向往吉祥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传统理念和欣赏趣味,它们既是时代艺术的产物,同时又是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习俗的写照。(www.xing528.com)

(四)福建传统石雕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但诞生许多精美惊世的石雕杰作,同时还造就了一批技艺精湛的雕刻艺人。除了宋、元、明各代出现的一批不知名的花岗岩石雕高手之外,清代以来直至近现代,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艺人,如李周、郭怀、蒋学心、蒋国衡、蒋镗、蒋双家、蒋添泉、蒋仁文、蒋国荣、蒋金辉、蒋瑞生、蒋丙丁、蒋瓦水、蒋佛源、张来富、蒋飞泉、蒋应连、蒋友才、蒋细碰、蒋水土、王文生、刘碧兰、郑国明、王经民等人。在他们的精雕细琢之下,诞生了众多风格各异而又精美绝伦的惊世之作。这些著名雕刻艺术家的存在,有力地促进了福建传统石雕事业的发展,为福建石雕享誉海内外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雕刻艺术家精心创作的众多石雕作品,由于题材风格独特、雕刻技艺精湛而深具艺术价值。它们不但是中国石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同时也强烈显示了千百年来福建传统石雕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民间艺术底蕴,展示了福建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的聪明与才智

(五)福建与台湾地区传统石雕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闽台两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缘等亲缘关系。明清以来,随着两地人员和文化等方面频繁的交往,以花岗岩石雕为主的福建传统石雕,对台湾民间也展开积极的传播和交融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长期的文化交融,闽台两地的传统石雕在雕刻技艺、艺术风格和文化面貌等方面基本一致,没有什么差别。如传统花岗岩石雕装饰,在闽台地区无论是在石构和木构建筑中的运用都非常普遍,举凡寺院、宫观、庙堂、祠堂、经幢、牌坊、书院、城堡路桥等建筑,几乎处处可见。至于各地民居的屋顶、梁架、立柱窗户、围栏、台阶等处的装饰,几乎也是无处不在。其雕琢装饰工艺精美,纹样丰富,题材广泛。海峡两岸民间各种花岗岩石雕的造型大致相同,风格类似,用途基本一致。在传统建筑行业中,明清时期台湾民间建筑的石、木、泥水三匠,绝大多数是从大陆延聘来台的,其中尤以闽南泉州地区为主。泉州地区名闻海内外的建筑三匠,以惠安崇武镇的五峰村石匠、溪底村木匠和官住村泥水匠最为著名。被誉为“石雕之乡”的五峰村,名匠辈出,台湾绝大部分著名建筑的石雕,如台北龙山寺、妈祖宫的龙柱等精品,无不出自他们之手,惠安五峰石匠因此在台湾名噪一时。由于当时大部分石雕工场都聘用五峰蒋姓工匠主持业务,所以台湾民间有“无蒋不成场”的说法。这些传统石雕技艺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岸民间文化艺术的交融和发展。

【注释】

[1]本节及附表主要参引文献资料:张岳.嘉靖惠安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庄兴发,王式能.惠安石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郑文伟,钟祖基.惠安雕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陈万里,王春来.惠安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曾阅,粘良图.惠安石工与闽南石文化·惠安民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惠安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惠安县文化馆.惠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苏文菁,丁毓玲.闽商发展史·泉州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林蔚文.闽台传统艺术研究[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