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年来,惠安石雕经过历史长河的长期磨砺,至今已闻名于海内外,成为中国石雕艺术的重镇。其形成的原因,除了众多的石雕艺术精品令人赞叹之外,还因为自古以来就有一支世代绵延不绝而又技艺精湛的石雕艺匠队伍。正是这些知名和不知名的民间艺匠,挥动手中的铁锤和铁錾,终于打造出了惠安石雕的辉煌历史和广阔天地。自古以来,惠安就以地贫土瘠而闻名于世。明嘉靖《惠安县志·田土水利篇》说:“吾惠为地蕞尔,半属海需,山地则逼惬烟郁,可艺之土或寡矣。”在泉州府数县中,惠安田土最为瘠薄,面对“无田可耕”而临海的自然环境,当地居民只好世代“耕海为田”,从事渔业捕捞,以补偿农业收入的不足。除渔业外,惠安人另一主要行业就是充当建筑工匠以谋生。当地满山遍野裸露的岩石,成为人们开拓生计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惠安人努力学习石雕手艺以求温饱,继而凭借手艺向外寻找生路,“打石”成为广大民间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在此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勤劳智慧的惠安人,一代又一代绵绵不断地培育出许多技艺精湛的石雕名匠。唐宋以来,惠安民间艺匠已经崭露头角。明清时期,随着石雕业的不断兴盛,惠安民间石雕世家数以百计,许多地方的石雕艺人都是父子相继,家族相携,世代相传。又因以师带徒,流动受雇,因而人才辈出。清代以来,惠安石雕最著名的人才聚集地,当首推惠安崇武五峰村(包括峰后、峰上、峰前、峰东4个自然村)。五峰村地形以剥蚀台地为主,可耕地很少而石材资源却十分丰富。旧时五峰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全是妇女,男子多从事采石和石雕业。从事石雕业最早的是峰上的李姓,此后以蒋姓为多。清末民初,蒋姓名匠为数众多,如蒋镗、蒋学心、蒋仁文、蒋国衡、蒋双家、蒋文子、蒋金辉、蒋丙丁等人,在石雕艺术上形成各自的风格。这个时期,以这些名匠为代表雕刻的惠安青石龙柱、石狮和人物雕刻等作品,享誉海内外。清至近现代,由五峰村走出的李周和此后当地一大批蒋姓名艺人,对同时期福建乃至中国的石雕发展历史,曾经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在闽台石雕建筑艺术界,民间曾经广泛流传的“无蒋不成场”的话语,是这种影响的最好注脚。时至今日,当地一批又一批身怀绝技的雕刻艺术家和年轻的工匠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当今惠安石雕空前发展的主力军。千余年来,惠安石雕名匠灿若繁星,不胜枚举。兹据有关资料,择要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雕刻艺匠作一介绍。
从有关资料看,目前已知惠安年代最早的石雕名匠,大致可推宋代的张仲哥。据惠安《鉴湖张氏族谱》记载,约在宋代,鉴湖十一世祖张进宗(1094—1176)自晋江湖中迁居惠安东湖。进宗的次子仲哥(1123—1194),为“泉郡名石匠,善雕浮图花卉,晋(江)南(安)同(安)宫阙泰半着手。”这是迄今惠安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民间著名石雕匠人。较前此已知的惠安第一个名石匠——崇祯元年(1628)黄塘岩峰寺的梁秀山,提早了480年左右。鉴湖张氏的十四世祖,泉州开元寺飞天雕刻者张仕逊之弟张仕志,“以石雕名世,工巧绝伦,如泉州少林寺门前之石狮子。”张仕逊之子张曰臣,则是晋江安海龙山寺文殊普贤雕像的雕塑者。鉴湖张氏从十二世至十六世,连续五代成为惠安民间建筑雕刻世家,时间跨越了宋、元、明三代200多年,可以说在惠安建筑雕刻史上无出其右者。
及至清代,惠安民间著名的石雕艺人当首推李周。从有关资料看,李周在惠安乃至福建石雕发展史中,都应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李周系崇武镇峰前村人,由于身材矮小,人称“瓮仔周”,大约生活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具体生卒年月不详。据传,李周从小双亲早殁,家境贫寒,十多岁就到福州,在惠安人开设的石店学艺。他年纪虽小,却资质聪颖,尤喜绘画。平时一有空,就用木炭在地上习画。几年以后,李周进步很快,所画图画形象逼真。他将绘画技法同石雕艺术结合起来,更着意于作品的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师傅就开始让他绘制石雕作品的图样,他常能画出新意来。民间传说,有一次师傅在雕一只石狮时,不慎将狮子的舌头敲断一角,他竟束手无策,饮酒消愁。小李周对着那只被师傅雕坏了的石狮琢磨了一会儿后,便拿起工具,果断地把狮头改雕成昂斜状,这不但修饰了原来敲断的狮舌,同时还使这只石狮顿时变得灵巧可爱。李周的这一创举受到师傅的赞赏和肯定,从此,惠安石狮一改五峰石匠传统的正面端坐单一的雕刻形象,李周的声誉日渐提高。福州重修万寿桥时,李周应聘为桥栏望柱雕琢了18只石狮。这些石雕狮模仿南拳的十八种拳术动作造型,姿态各异,显得威武刚劲,生动有趣,民间俗称“十八拳头狮”。自此,惠安五峰艺匠都尊李周为宗师,民间用“神骸仙魂”来表示对他超凡才智的尊敬,用“鬼斧神工”来赞颂他出神入化的雕刻艺术。李周存世的代表作,一是现留存于福州于山法雨堂的一对青石透雕龙柱。这对龙柱原置于南郑会馆,为康熙时期的作品。这一对气魄雄伟的龙柱,单龙绕柱,龙自云端中盘旋而下,鳞身、鹿角、虾须、鬼眼、鸡胸、鹰爪、鳍背,张口咧嘴,昂首挺胸,爪趾犀利。一足踏于滔滔波浪,一足紧握带环圆珠。龙的体态矫健,势若裂云而出。作品整体构思精妙,雕刻技法精湛娴熟,十分精美而传神。此外,于山法雨堂门前的圆雕三狮戏球,也是李周的作品。二是原置于福州兴化会馆前的一对绣球狮,现移于福州鼓山涌泉寺正门前。雄狮摆首跷足抱球,筋骨饱满,神态刚毅。雌狮则逗仔戏耍,形神活泼,栩栩如生。20世纪60年代,福州脱胎漆器厂曾以这对绣球狮为模型,制作了一对脱胎绣球狮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引起中外人士的广泛赞誉。可以认为,李周所作的福州万寿桥的拳头狮、鼓山涌泉寺前的绣球狮和于山法雨堂的龙柱,是惠安石雕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可以认定为李周的作品,大致还有雕刻于清乾隆年间泉州泉漳会馆的圆雕石狮和厦门梧村石坊下的圆雕石狮等。此外,李周还发明了“针黑白”石雕技艺,利用黑白成像的原理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刻技艺,这应是现代惠安影雕的滥觞。
李周雕三狮戏球
李周雕十八拳头狮
继李周之后,清代前期惠安石雕界还有一位杰出的艺人李木生。李木生善于雕刻石狮等民间传统动物,据称,福州西湖开化寺大门前一对青石雕刻的带子戏球狮就是他的作品。
蒋学心,是清代后期名噪一时的惠安石雕名匠。福州文庙保留有他的一些作品,如圆雕龙柱和龙陛。福州文庙保存的清咸丰元年《重修福州府文庙碑记》,还镌刻有刻碑工匠“匠蒋学心”的署名,较为难得。另据《乌山石记》记述,当年福州乌塔倾斜时,著名的“南匠”蒋学心曾应邀参加商讨处理办法。蒋学心建议采用灌水法来纠偏,但未被采纳,所以乌塔长期未得到矫正。
蒋国衡,清末惠安石雕名匠。清道光五年(1825),蒋国衡等人主持建造仙游东门外石牌坊。这一牌坊高16米,其间雕满龙、凤、狮、麒麟、花鸟和各种铭文。仙游东门石牌坊是清后期南派石牌坊的代表作,号称“古建之花”。蒋国衡等人也因此名闻于世。
清咸丰元年重修福州文庙碑
蒋镗,清末惠安石雕名匠。蒋镗的主要作品有晋江陈林村“四不像”壁堵浮雕、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圆雕龙柱和著名的“施公案故事”石坊雕刻等。
蒋双家,清光绪年间惠安石雕名匠。其主要作品有惠安峰尾东岳庙的雌雄蟠龙柱、崇武城隍庙的石狮等。
蒋仁文雕福州鼓山佛像
在清代惠安著名雕刻艺人中,不能不提到当时名闻遐迩的“蒋源成”。“蒋源成”是清代惠安石铺的名称,这间以蒋氏家族成员为主经营的石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开设在福州南后街光禄坊的澳门路口。在这几十年间,“蒋源成”石铺雕刻经营的许多艺术珍品,誉满海内外。“蒋源成”石铺不但经营有道,同时在雕刻人才培养方面,也颇有建树。“蒋源成”石铺的第一代主人蒋山斗,是惠安崇武峰前村人。清同治年间,来到福州开设石铺,以打制墓碑、牌坊为主要业务。他的儿子蒋尚姑,继承父业,维持父亲的业务和门面。到了光绪末年,传至第三代蒋尚姑的儿子蒋仁文,才显现出杰出的艺术才华。蒋仁文的石艺,在光绪末年初露锋芒。他雕刻的许多精美的作品,成为时人青睐的艺术品。从此,“蒋源成”的招牌在国内享有盛名。民国初年,孙中山逝世,经当时福建省省长林森推荐,蒋仁文被特邀到南京专门主持中山陵的石雕工艺设计及雕制。在中山陵建筑群中,由蒋仁文等人雕制的作品有石狮、华表、金鱼缸、青石鼎和光化亭等。这些石雕作品精美异常,时人评价“中国能工巧匠的技艺,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蒋仁文雕刻的《醒狮》,雕刻技巧圆润丰满,形象生动逼真,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像醒狮一般怒吼于东方的民族精神。这件《醒狮》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蒋仁文因此还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除了中山陵之外,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一根合龙柱,也是蒋仁文的杰作。此外,福州地区也留有蒋仁文的几件石雕珍品,如蒋仁文雕刻的于山白塔寺回廊中镂空透雕的龙柱和连江青芝寺的石佛等。福州鼓山灵源洞石壁所刻的线雕神光祖师像,该像为名画家李霞所画,由蒋仁文雕刻。这些著名的石雕作品,奠定了蒋仁文在近代福建乃至中国石雕史上的重要地位。
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龙柱(www.xing528.com)
蒋金辉,清末民国初年惠安石雕名匠。民国初年,蒋金辉等人渡海来到台湾。蒋金辉的经典作品,主要是民国九年(1920)为台北龙山寺雕刻的石雕龙柱和壁堵等。1920年重建的台北龙山寺,是惠安艺匠石、木雕珠联璧合的经典之作。蒋金辉和杨秀兴等人为台北龙山寺雕刻了四对龙柱,其中一对是闻名海内外的“翻天覆地龙”。在民间,北派传统的龙柱大多是穿云破雾从天而降,头下尾上,是为天龙。而蒋金辉等人雕刻的台北龙山寺的龙柱却是头上尾下,仿佛正从东海腾空而起直上九天,是为海龙。这种“翻天覆地龙”目前全国仅存三四对,是南派龙柱的珍品。蒋金辉等人为台北龙山寺雕刻的《空城计》《三英战吕布》《张飞战马超》和《黄鹤楼》等精致的石雕作品,曾轰动了当时台湾艺术界。
除了以上介绍之外,清至近代惠安民间著名的石雕艺匠还有蒋国荣等人。蒋国荣以雕刻仙游城外四柱石坊的花堵石而闻名。此外,这一时期惠安沙格宫的三对龙柱、惠安城关西门龙泉宫龙柱、安溪文庙龙柱等著名的石雕作品,都出自惠安石匠之手。由于文献资料的阙如,无法一一列举。近现代以来,惠安石雕业继续得到稳健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当地的石雕业开始进入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一大批新人新秀,精品杰作频频问世。他们敏锐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创新,有力地促进了惠安石雕的快速发展。以下择要介绍一些现代惠安石雕名家。
蒋瑞生,1920年出生。20世纪50年代初,“蒋源成”第三代传人蒋仁文逝世后,其店业由他的儿子蒋文荣接替。但是作为蒋仁文的艺术继承者,却是他的侄儿蒋瑞生。蒋瑞生自幼师从于蒋仁文,不仅刻苦学习石雕技艺,而且注重绘画,从而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蒋瑞生其父也是惠安的石雕能手,可惜英年早逝。建国初期,蒋瑞生在厦门石雕厂工作期间,就开始崭露头角,颇有成就。当时他为闽南侨眷住宅雕刻了《黄鹤楼赴宴》《甘露寺招亲》等众多的建筑装饰品,在侨乡享有很高的声誉。1953年,福建省文化部门保送蒋瑞生到杭州美术分院民间艺术班学习,他的艺术素质因此大为提高,技艺得到长足进步。其间,在专家指导下,他用一块重100公斤的青石,雕刻了一幅高浮雕《木兰从军》。这幅作品生动描绘了花木兰拜辞亲人准备上马,其父母及幼弟依依不舍的情景,恰如其分地刻划了花木兰美丽的形象和坚强的性格,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20世纪50年代初,蒋瑞生参加了厦门集美学村鳌园的建设。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石雕艺术珍品。20世纪60年代,福建省有关部门授予蒋瑞生“石雕名艺人”的称号。
蒋瓦水,蒋瓦水是惠安石雕名匠蒋金辉之子,14岁开始随父学艺,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是现代惠安石雕名匠之一。1953年,蒋瓦水参加了厦门集美学村鳌园的建设。在“集美解放纪念碑”的雕刻中,他创作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井冈山会师》《少先队五爱》《关云长千里送嫂》等作品。他的作品不但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同时还雕刻精细、镂空技艺很高。许多细如火柴梗的刀枪乃至动物的角、须等,都能镂雕通透而不断裂。1979年,蒋瓦水被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师。
蒋丙丁,1910年出生。惠安县崇武镇峰前村人,出身于石雕世家,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他13岁开始学艺,17岁已熟练掌握石雕技艺,出师自立。出师后不久,他随父前往台湾,参加当地多处寺庙的修建,留下不少佳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家乡,在民间仍以石雕为业谋生。由于蒋丙丁石雕技艺精湛,其名声远扬于东南亚华侨社区。1953年,蒋丙丁接受陈嘉庚先生邀请,担任集美鳌园石雕建筑的主要技术人员。他和崇武五峰村的300多个艺匠,经过三年多的辛勤创作,完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大型建筑。他本人精心设计雕刻的《陈嘉庚先生一生图略》,得到广泛好评。1959年,经陈嘉庚先生推荐,蒋丙丁受聘于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进一步显示其石雕才华。这一时期,他不但发挥传统技艺,创作了龙柱、屈原像等众多石雕作品,同时还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其中,圆雕《游击队吹号员》被选送参加全国美术工艺展览,荣获二等奖,《鲁班》《司马迁》等作品还被送往上海展出。蒋丙丁的石雕作品,在历届广交会上均受到好评。此外,还有《卢沟桥》《东北骑兵战》《班超平匈奴》《清兵入关》等传世之作。1962年,蒋丙丁由上海回到家乡,担任村里刚刚建立的石雕副业队(即今五峰石雕厂)技术员。在他精心培育下,五峰村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石雕工艺继承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当代崇武镇石雕企业的技术骨干。当年厦门和惠安等地的国营石雕厂在承接南洋订货时,华侨客商均要求产品须经蒋丙丁认可及签字,其人品和艺品由此可见一斑。蒋丙丁的子女都已继承父业,尤其是他的女儿蒋锦黎技艺出众。在她的影响下,当代五峰村还涌现出一批妇女石雕艺匠。
蒋水土,1934年出生,崇武镇五峰村人。蒋水土是一位由普通石雕匠经过刻苦自学而成长起来的当代著名石雕艺术家和企业家。蒋水土不仅自身石雕技艺精湛,而且还具备组织才能。1960年,蒋水土到惠安石雕厂从事石雕工作,1969年任副厂长,1982年任厂长。在此期间,他积极开拓石雕业务,发展对外贸易,为惠安石雕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在大型石雕构件的分解和组装技术等方面,蒋水土具有超常的才干。在近50年的石雕生涯中,蒋水土的主要石雕作品和业绩有:1970年至1971年,为福州五一广场毛泽东巨型雕像加工组装,并担任现场调度及石雕像技术指挥;1977年,组织惠安艺匠赴北京,为毛主席纪念堂雕制和安装有关石构件;1978年,组织实施“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大型浮雕雕刻及现场安装;1979年,组织完成“井冈山会师纪念碑”浮雕雕刻及安装;1981年,与史炳法共同完成广东陆丰“玄武塔”(后改称福星塔)的设计和施工,这项优秀的雕刻建筑受到有关人士的高度赞扬;1983年至1984年,为新加坡观音堂主持雕刻数十幅长宽均为1.5米的“敦煌飞天”沉雕及蟠龙石柱,其精美的雕刻作品饮誉海外。
松春明,1949年出生,福建惠安人。1974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先后任惠安县洛阳商会副会长、惠安石材石雕同业公会副会长、惠安商会常务理事、惠安县政协委员等。1996年创办春明石雕厂,1999年创办惠安茂安实业有限公司。2000年,石雕作品《祖国统一万岁》《麻姑献寿》《福寿如意》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第二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精品展优秀奖;2001年,《君子之交》《惠女风采》分别获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石雕类一等奖、二等奖。雕刻的《世纪圆鼎》等作品也受到好评。其承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大型古建筑雕塑和俄罗斯海参崴大型喷水池雕塑等项目,也受到赞誉。
王文生,1951年出生,福建惠安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66年随父学习石雕,1984年创办惠安县崇武精美艺术雕刻厂,任厂长。创办惠安县石乡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和湖北美院联合创办石雕学习基地;2000年成立钱绍武文化艺术研究所雕塑基地。先后创作或制作以湄洲岛妈祖雕像为代表的十多座巨型户外石雕和多幅大型浮雕,成为一方的标志性艺术品和石雕建筑。王文生等人为湄洲岛雕刻的巨型妈祖雕像,成为当代惠安石雕的杰作之一。
刘碧兰,1952年出生,福建惠安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94年创建惠安华兰影雕石艺厂,任厂长,1996年组建泉州碧兰影雕有限公司,任总经理。1996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0年获福建省“十大能工巧匠”称号;2001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及福建省“十大杰出职工”称号。系当代惠安石雕界名闻遐迩的影雕艺术家,其影雕作品堪称惠安石雕艺苑中的一绝。刘碧兰长期钻研影雕技艺,并取得很大的成就。她在影雕的虚实处理、线条掌握、钻点运用、层次区分、内涵开掘等方面,富有创造性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在2厘米厚的青石板上,可以雕琢出图案复杂而精美形象的艺术图像,令人拍案叫绝。影雕《长城》,虽然雕面仅有一尺多长,其间却峰峦层叠,城垣蜿蜒,气象万千,意境盎然。《泉州东西塔》获中国第七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1990年,《六老》获全国轻工博览会金奖;1995年,《江总书记在福建》获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刘碧兰的影雕作品曾参加过在日本、新加坡、西德和加拿大等地举办的展览,被誉为“不朽的艺术”。
刘碧兰影雕作品泉州东西塔
郑国明,1957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先后任惠安国明雕刻艺术园艺术总监等。郑国明出生于惠安石雕世家,从小的耳濡目染和长期的艺术熏陶,使他的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国学是郑国明的创作源泉,在他的雕艺作品中,总能找到文学典故或传说的出处。同时,他也善于从西学中吸取改善提升,从时代背景中、人物性格中融入独特的艺术见解。由于擅长因材施艺,使得娴熟的刀法与文化的层次感相得益彰。郑国明的部分木石雕作品先后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中国(惠安)国际石雕石材暨园林碑石博览会“惠艺杯”雕艺精品大赛奖等,一些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王经民,1967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王经民15岁开始学习石雕,熟练掌握了各种石雕技法,如雕扑、平直、打巧、镂剔,以及沉花、线雕、针黑白、浮雕、透雕、圆雕等,并从此奠定了他在古建雕塑领域的超高造诣。王经民所雕之龙深受台湾民众欢迎。他的“神雕”之名,也出自于此。作品《女娲补天》被选为首批国家非遗项目“惠安石雕”的代表作送北京参展,多件作品收藏于台北、台南等地博物馆。
除此之外,现代惠安石雕名家还有蒋友才、蒋应连、蒋飞泉、蒋佛源、张来富、张聪明、蒋细碰、蒋文金、蒋振春、吴水木、李士山、辛其南、蒋泉福、蒋良成、蒋杰雄、王向荣、王向明、吴德强、孔武战、刘国文等人。他们精品迭出,饮誉海内外。如1986年蒋细碰为石狮市城雕雕刻的“东方醒狮”,成为当代惠安石雕的杰作之一。当下惠安石雕业迈向空前的发展阶段,年轻一代石雕新秀层出不穷,诸如王琼辉、张建奎、张玉鹏、蒋惠民、蒋耀辉、王荣平、蒋清兰、张秋霞、吴泰虹、蒋水良、郭心聪、陈晓东、张秋士、孔庆坚、李鹏飞、林向阳、李荣枝等中青年雕刻艺术家,也有许多优秀的石雕艺术作品问世,他们代表着惠安乃至福建石雕艺术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