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传统石雕:惠安石狮与蟠龙石柱

福建传统石雕:惠安石狮与蟠龙石柱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千多年来,惠安石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明清以来,惠安传统石雕的经典作品主要为石狮和蟠龙石柱两大类,分述如下。石狮雕刻历史悠久,是中国石雕和福建石雕的重要品种之一,同时也是惠安石雕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安民间石雕艺人在总结雕刻龙、凤、狮形象特征的经验时,有“啼狮、笑凤、落颔龙”的说法。其雕刻风格糅合了传统雕刻与现代雕塑等多种文化内涵,是新时期惠安石雕狮的代表作。

福建传统石雕:惠安石狮与蟠龙石柱

一千多年来,惠安石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诸多民间名匠的精雕细琢下,为数众多的精品佳作留存世间,令人赞叹不已。明清以来,惠安传统石雕的经典作品主要为石狮和蟠龙石柱两大类,分述如下。

(一)石狮。石狮雕刻历史悠久,是中国石雕和福建石雕的重要品种之一,同时也是惠安石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惠安境内年代最早的石雕狮,当推建于宋皇祐年间(1049—1054)洛阳桥上的石望柱狮。一般而言,中国北派石狮大部分呈蹲立状,神态威严,虎视眈眈,象征着权势,具有一种凶悍的威慑气势。明清以来,以惠安石雕为代表的南派雕刻艺匠,在石狮的造型和雕刻方面,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终于成功创造出了完全有别于北狮风格的南派石狮。南派石狮的造型一般为一对或蹲或卧的雌雄狮,它们的神态安详和蔼,或笑容可掬,完全摒弃北派石狮虎视眈眈凶悍的气势。清代以来,以惠安石雕工匠为代表雕刻的狮子,多为雌雄二狮左右侧视,雌狮前爪抚摸、戏耍脚下的幼狮;雄狮则胸披绶带,口含可以滚动的小石珠,足踩彩球,显示出和蔼可亲的面貌。这种匠心独具的造型,民间或称为绣球狮或绶带狮,它们同时又是“南狮”的“形象代表”。南狮大多采用质地较韧、便于雕琢的辉绿岩来雕刻,因此其细部雕刻也十分精致。就连狮子茂密卷曲的须毛和眉毛,往往也雕刻得条理清晰,分毫不乱。惠安民间石雕艺人在总结雕刻龙、凤、狮形象特征的经验时,有“啼狮、笑凤、落颔龙”的说法。因此在他们的手下,狮子的表情往往总是似笑非笑,使实际生活中威武凶猛的狮子变得和蔼可亲,惹人喜爱。这种造型风格,与明清以来福建及中国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狮的造型类似,二者之间应该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明清时期,各地民间的石雕蹲狮最为常见,其中有宫殿、庙宇、府第、坟冢前的守护狮,还有桥梁、牌坊等建筑物望柱头上的各种小坐狮或小行狮。明代以前早期的福建石雕狮,基本上都是蹲坐型,以花岗岩雕刻为主,线条粗犷,形态刚健,口腔离析程度较浅,头、背毛粗且具条形。此时的石狮已经雌雄成对,头部分别向两侧微仰,双眼圆瞪,神态威严,已初具绣球狮的特征。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当首推福州闽王祠前的石雕狮。此外,惠安崇武三元宫前的石雕狮、螺城北关的明狮、惠安洛阳刘望海坟前白花岗岩雕成的守护狮等,也可以反映这个时期石雕狮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明末清初以后,福建民间石狮的雕刻日益精美,除了造型的不断变化之外,雕刻风格也逐渐向技艺化、传神化方向发展。清初,绣球狮已大致形成精细、传神、高度拟人化的艺术风格。古代文献中狮子“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威风神猛的形象,在惠安石雕艺匠手中,已经演化成温顺和蔼、笑容可掬的民间宠物了。这一时期,以惠安艺匠为代表雕刻的蹲坐“南狮”,无论从形态、神情还是姿势等方面看,都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南狮(绣球狮)是中国石雕狮造型发展历史中比较晚出现的一种艺术类型,明清以来流传至今的惠安石雕狮,基本上都属于蹲坐型南狮的范畴。目前已知福建境内惠安艺人雕刻的绣球狮代表作,当首推清代惠安人李周雕刻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一对辉绿岩石雕狮。这对雌雄蹲坐石雕狮,现安放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前。雄狮蹲坐在雕花石座上,胸披绶带,前足踩一绣球,头部向右仰侧,双目斜视着遥遥相对的雌狮。雌狮前爪抚摸着两只衔尾戏耍的幼仔,头向左仰侧望雄狮。这一对石雕狮造型优美,神态活泼。经过名匠李周的精雕细琢,更显得和蔼可亲,惹人喜爱。这个时期的绣球狮在福建省内及惠安县还有许多对,但堪称绣球狮中稀世之宝者,还是福州鼓山涌泉寺前的这一对。

福州鼓山涌泉寺前的雌雄石雕狮

明清时期装饰在各种建筑物的望柱头、柱基、佛像坐骑等部位的小型蹲坐石雕狮,民间统称为“望柱狮”。望柱狮不但颇具特色,而且数量多。此类雕件分布甚广,尤以桥柱头、坟墓等建筑物上的望柱最为常见。这些望柱石雕狮大多神情活泼,有的幼狮攀附在雌狮身上,有的蜷伏在母狮脚下,神态可掬。雄狮则多胸肌饱满,肱股筋肉隆起,后肢盘曲,神态各异。福建各地民间的望柱头石雕狮,一般多见于墓葬坟埕或桥栏的柱头上,也有一些附于官家庭院栏柱或牌坊上。目前已知的著名望柱狮,有福州万寿桥上的“十八拳头狮”。民间传说这些石雕狮的动作展现了南拳的“十八招式”,因而得名。这些石雕狮据考证是清代惠安名匠李周所作,可惜今大多已湮没或面目全非了。此外,现存福州于山图书馆法雨堂庭院栏柱上的一组小石雕狮,为清末寓居福州的惠安著名艺匠蒋文子等所作。这组晚清时期的石雕望柱狮群,如今亦显珍贵。

惠安石狮雕刻使用的石材,有花岗岩(俗称白石)和辉绿岩(俗称乌石)两类。一般而言,白石狮大多造型古朴,头顶平坦且无多雕饰,神情比较呆板,雕刻线条略显粗犷。乌石狮则造型精美,神态活泼,头部雕饰繁缛,整体雕刻技艺精细。前者以明代之间的为多见,后者一般以清代以来的为常见。近现代以来,惠安艺人雕刻的石狮,大致上沿袭了清代以来的风格,但在一些方面,又有许多创新和变化。如除了传统的蹲姿造型外,狮子的卧、立等造型都有出现。在石狮的神情和雕饰等方面,也有许多变化。如福州西湖宾馆门前的两只巨大石狮,不但神态威武,目光炯炯有神,同时身披绶带,脚踩绣球,口衔通灵巨宝,肱股筋肉高度夸张地隆起。其雕刻风格糅合了传统雕刻与现代雕塑等多种文化内涵,是新时期惠安石雕狮的代表作。(www.xing528.com)

(二)蟠龙石柱。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几千年来,龙的形象发生很多变化。至明代,龙的形象基本定型为鹿角、鹰爪、虎眼、虾须、鲤鳞、蛇身。现存国内的蟠龙石柱,大多是明清两代的作品,其中尤以清代居多。明清以来,凡经惠安石雕艺匠精心雕制的龙柱,民间一般又统称为“福龙”,即独具福建地方风格的石雕龙。按石料的质地区分,蟠龙柱可分为两大类,即由白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的“白龙”和由辉绿岩雕琢的“青龙”。前者造型古朴,雕刻风格简约刚劲。后者造型繁缛,内涵比较复杂,但往往雕刻精美,透析度高,有的几乎已成圆雕。从年代上看,“白龙”柱多见于明代以前,“青龙”柱自清代以来则大量出现。龙柱有浅浮雕与高浮雕之别,“白龙”柱基本是浅浮雕,而“青龙”柱基本上都是透析度很高的高浮雕。因为辉绿岩的质地较韧,宜于精雕细刻。在龙的数量和造型方面,则有单龙盘绕柱、双龙戏珠柱。而最为精美的,则是闻名海内外的“翻天覆地龙柱”和“雌雄蟠龙柱”。蟠龙石雕中的精品翻天覆地柱,是惠安民间艺匠精心雕琢的一种“青龙”珍品,全国目前仅存数对,分别安放在惠安沙格宫、安溪文庙、泉州天后宫和台北龙山寺。惠安南浦沙格宫占地500平方米,始建于元代,清嘉庆和道光年间两次重修时,增立三对石柱,其中翻天覆地龙柱一对,另有人物柱和花鸟柱各一对。山门设抱柱石狮一对、浮雕龙陛一方。其石雕精品数量之多,雕琢之精美,为省内外所罕见。惠安沙格宫的翻天覆地龙柱,基高0.3米,八棱基座上浮雕花木福寿图。柱高2.6米,全柱通高2.9米,其中东柱较粗,头部最大直径0.9米,西柱头胸径最大处为0.8米,底部直径为0.6米,气势雄伟。两柱雕龙的形态各不相同。东柱龙口张裂,龙舌前伸,胸足一抓龙珠,一托云朵,柱顶另有八仙遨游。石柱中下部有三条鲤鱼腾翻于碧波之间,其中一小龙,龙首鲤身,张牙舞爪,正跃过龙门,预示其即将得道。西柱龙嘴紧闭,胸足托龙珠于彩云间,双眼炯炯有神地侧视着东面的蟠龙。这两只蟠龙,一只昂首向上,呈跃跃欲试一飞冲天之势;另一只俯首向下,如蛟龙探海翻江倒海之状。其形栩栩如生,其状威武神奇。安溪文庙内除了一对雕刻精美的翻天覆地龙柱外,还有几对其他造型的龙柱和龙陛、石鼓等石雕精品。泉州天后宫和台北龙山寺的翻天覆地龙柱造型风格与此基本类似,它们都雕刻得繁缛细致,精美异常。这些珍贵的蟠龙石柱,都出自惠安名匠之手。它不但显示了惠安民间艺匠精湛高超的雕刻技艺,同时也是中国石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泉州天后宫内的清代翻天覆地龙柱(成冬冬摄)

雌雄蟠龙柱是惠安石雕龙柱中的一个珍贵品种。惠安东岳庙中有一对由辉绿岩雕刻的雌雄蟠龙柱,八棱柱基高0.27米,刻有浮雕走兽,柱径0.8米,高2.92米,全柱通高3.19米。东柱为雌龙,胸足紧握龙珠,一小龙及数条鲤鱼藏于波浪中,顶部另有一小龙伴随“八仙”嬉游于彩云间。若以器物轻敲龙柱,龙柱便会发出铿锵之音,宛如雌龙细吟轻语。西柱石雕龙则声音沙哑,艺匠称之为雄龙,其前爪紧抓龙须,底部一条精雕小龙跃出禹门,吐雾驾云逐浪,龙柱顶部雕刻的八仙神态悠然地飘游于祥云之间。与此齐名的还有晋江安海龙山寺的一对雌雄蟠龙柱。龙山寺中最负盛名的是中殿前廊的一对雕龙石柱。柱上雕有鳞爪劲锐,矫逸欲腾的两条盘龙,它们的龙爪中分别握着一石鼓一石磬,当人用器物轻轻敲击时,会分别发出宛如鼓磬的音响。“左若清罄、右若红鱼”,实为神奇。相传当年为了雕琢这对龙柱,主人特地延聘惠安名匠而花费甚巨,庙方竟以一斗白银兑换一斗石屑。由于雌雄蟠龙柱的鼓磬神奇,龙山寺因此驰名海内外,至今仍然。现安置于福州于山法雨堂前的蟠龙石柱,为清康熙年间惠安名匠李周的杰作。此蟠龙石柱,底座为八棱形浮雕、高0.45米,柱体直径0.8米、高3米,全柱通高3.45米。李周雕刻的这一蟠龙石柱,被认为是“福龙”系列中的“青龙”代表作。全柱透雕度高,龙体中部和龙头的工艺,几乎接近圆雕。蟠龙自上沿石柱蜿蜒盘绕而下,通体流畅、飘逸,扇形鳞片,叠拼均称。腿、趾刚劲有力,质感强烈。双足一踏滔滔波浪,一握带环龙珠,龙首鹿角上翘,虾须飘拂,虎眼圆睁,仰望苍穹,极富动感。整体形状大有腾云而上、呼啸而去之态。此外,民国时期蒋仁文雕刻的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的石雕龙柱,也是匠心独具的石雕龙柱精品。明清以来,“福龙”几乎遍及闽台各地,至于东南亚各地的蟠龙石柱,也基本出自惠安艺匠或其传人之手。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具有文物价值的惠安石雕蟠龙柱,在海内外约达百余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