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库蓄水后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影响

水库蓄水后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影响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库蓄水以后,水文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库区及邻近地区的地质环境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库区存在某些不利的地质因素,就会产生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如水库淹没、浸没、淤积、塌岸、诱发地震等问题,这些问题称为库区环境地质问题。水库淹没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淹没沿河两岸的地质地貌景观和矿产资源,淹没城镇和土地,同时产生移民问题。

水库蓄水后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影响

修建拦河大坝的目的就是蓄水,形成水库。水库蓄水以后,水文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库区及邻近地区的地质环境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库区存在某些不利的地质因素,就会产生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如水库淹没、浸没、淤积、塌岸、诱发地震等问题,这些问题称为库区环境地质问题。

(一)水库淹没问题

水库蓄水后,库水位比原河床水位高出许多,回水也延伸到较远的地方,峡谷型水库则更远,例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坝前水位抬高近100m,回水直到重庆,长达650km。原河床水位以上被库水位所覆盖的地区,称为淹没区。水库淹没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淹没沿河两岸的地质地貌景观和矿产资源,淹没城镇和土地,同时产生移民问题。大量的移民和城镇搬迁活动,将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

(二)水库浸没问题

水库蓄水后,由于库水位抬高,使库岸周围地区岩土浸湿饱和,地上水位也随之上升,这时地下水位可能接近或高出地表,导致库岸地带土壤盐碱化、沼泽化,建筑物地基恶化,矿坑充水坍塌,这种现象称为库区浸没,如图5-28 所示。水库浸没会给水库周边地带的工业民用建筑交通运输、农田、矿坑带来危害,因此,在库区、坝址选择与坝高、水库正常水位确定中都应十分重视对水库浸没问题的调查研究。

图5-28 水库边岸地带浸没示意图

此外,在一些灌区由于大量引用地表水和库水灌溉,也会造成浸没问题,并酿成渍水灾害。如陕西宝鸡和冯家山两大灌区于1971 年和1974 年先后建成后,长期大量引地表水灌溉,致使黄土原区地下水位不断上升。至1981 年宝鸡峡灌区一般水位上升7m左右。其中扶风县受到冯家山引水渠和宝鸡峡引渭灌渠的双重影响,灌区水位上升面积达66.8 万亩,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上升0.9m,原面洼地水位上升更快,地下水位埋深小于临界水位(2m)的面积,已由1976 年的150 亩扩展到7500 亩。全县已有5 个乡、14个村的40 多处壕沟和洼地出现渍水,淹没耕地1621 亩,使1177 户农民房屋倒塌,23 个村被迫迁移(图5-29)。

图5-29 陕西扶风灌区渍水灾害分布图

1—引地表水灌溉的干渠;2—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3—扶风灌区渍水灾害地段(www.xing528.com)

(三)水库淤积问题

水库建成后,流速减小,由上游携带的泥沙便在库区沉积下来,堆积于库底,这种现象称为水库淤积问题。我国建成8 万多座水库,总库容近5000 亿m3,由于泥沙淤积,库容减少了40%。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淤积是一个严重问题。如黄河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

(四)水库塌岸问题

水库在蓄水过程中或蓄水后,水库周边岸坡在水位升降和风浪冲蚀作用下,引起库岸发生塌落后退,并经逐渐再造形成新的稳定岸坡,这种现象称为水库塌岸,又叫边岸再造。严重的塌岸不仅造成水库淤积,而且蚕食周边地带内的大片农田,威胁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如位于黄河三门峡水库深水淹没区的山西平陆县,水库蓄水后尤其是1962 年高水位运行,致使沿岸黄土高崖严重坍塌,迫使高程335m以上有12 个村庄搬迁。1972 年水库改建后,随着水库蓄、泄循环,库岸由大面积坍塌,演变为蚕蚀性坍塌。据统计,从1959~1995 年,沿326m水位线的130km的蓄水线内,有25 处岸边坍塌比较严重,共塌长39.4km,最大塌宽达800 多m,塌毁耕地19820 亩。为了防止库岸不断坍塌,该县先后投资1500 多万元,在坍塌严重的地段修建护岸工程11 处,长达17.577km,其中防浪护岸坝16km。

(五)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修建大水库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往往也留下灾害隐患,如水库诱发地震。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约有10 万座水库,产生诱发性地震的水库约有100 座,占总数的0.1%,大型水库诱发地震的比例要高,约占0.7%。我国有14 座水库诱发地震,其中库容1 亿m3 以上的大水库,出现诱发地震者约占5%;其中震级大于4.5 级的有3 座,即新丰江水库(6.1 级)、丹江口水库(4.7 级)、辽宁参窝水库(4.8 级)。

水库诱发地震,最早公诸于世的是1938 年希腊马拉松水库的5 级地震、阿尔及利亚富达湖水库的3 级地震和1939 年美国米德湖水库地震。因震级小,无破坏,未引起重视。到了60 年代,1962 年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1963 年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卡里巴水库、1966 年希腊克里马斯塔水库和1967 年印度柯伊纳水库相继发生6.1~6.5 级破坏性地震,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这才引起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并开始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

新丰江水库于1958 年修建,为105m高的混凝土大头坝(空心坝),库容115 亿m 3,大坝按抗地震烈度六度设防。在截流蓄水的当月,坝库区就发生小震,并随库水增多,地震增多增强。1960 年当水库首次蓄满水后,地震骤然加剧,在危险日益迫在眉睫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亲临视察,指示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固大坝,确保安全。水库工程局当即决定把大坝加固为实心的重力坝,使之能抗八度地震烈度,并按实际抗九度进行验收。与此同时,成千上万次小地震接踵而至,平均每月达4000 多次,危如垒卵。当大坝加固工程刚结束时,1962 年3 月19 日在大坝附近发生了6.1 级破坏性地震,坝区烈度达八度。周围200 多km范围内的20 多个县市遭受破坏,房屋毁坏2 万余间,倒塌1800 多间,死亡85 人。地震时,大坝剧烈摇晃,水平裂缝贯穿坝体,大坝电厂及附属设施均遭破坏。由于震前对大坝加固及时(加固费用约等于建坝费),大坝整体稳定,才顶住了强烈地震的冲击,避免了一场十分危险的重大灾害。

一般认为,水库诱发地震与坝高和库容、地质构造与岩性、库水渗透条件、区域构造活动等因素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坝高超过100m,库容超过10 亿m 3 的水库,发震率超过50%。水库对水库地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体对库床及库岸岩体的压力,容易使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岩体失衡;二是库水的渗透和通过裂隙所形成的水压力以及水的化学作用,对岩体固有结构的破坏与改变。通过对水库诱发地震实例的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三个特点:①震中区大多分布在库岸外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又多密集在一定范围内;②水库蓄水初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变化有密切关系。通常是库水位升高,水量增加,地震增多,震级加强,但主震过后,水位升降对地震的影响已不明显;③震源浅,深度多为5km左右,但震中区烈度偏高,3 级左右的小震也不无破坏性,而范围不大。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并不可怕,现在已经有地震监测、工程防震和震后加固补强等技术措施来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