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喀斯特形态特征及分布:南方丰富地下河,北方发展喀斯特泉群

喀斯特形态特征及分布:南方丰富地下河,北方发展喀斯特泉群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喀斯特的地貌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态。地下河在我国南方石灰岩地区较为发育,而北方则极为罕见,多形成丰富的喀斯特裂隙地下水,在山坡脚、盆地边缘及河谷深切地段,以喀斯特泉群的形式溢出。而气候干冷的北方地区,地表喀斯特发育非常微弱,常在地下深处发育,以溶隙和溶孔为主,偶在断裂带附近形成较大溶洞。

喀斯特形态特征及分布:南方丰富地下河,北方发展喀斯特泉群

喀斯特的地貌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图3-21),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态。

1.溶沟、石芽与石林、峰林

地表水沿石灰岩表面或裂隙面进行溶蚀,形成许多细小的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起的石脊,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与溶沟的深度一般仅几米。当石芽非常高大,如高一二米到几十米、并罗列如林时,称为石林。地面上无数孤峭的石峰、石柱,称为峰林。我国云南路南的石林地形和贵州的峰林地形最为典型(图3-22、图3-23)。

2.漏斗、落水洞与溶蚀漏斗、溶蚀洼地

地表水沿石灰岩中的垂直裂隙向下渗透,地下水对裂隙溶蚀使其扩大,形成漏斗状的凹地,称为漏斗。漏斗也可以由地下空洞塌陷而形成。当漏斗的底部有陡直的溶蚀孔道把地表水转入地下时,便成为落水洞。落水洞进一步溶蚀、倒塌,形成漏斗状或碟形地形,称为溶蚀漏斗,再发展便形成宽阔的溶蚀洼地等。

图3-21 喀斯特地貌景观示意图

1—溶沟;2—石芽;3—溶斗;4—溶洼;5—落水洞;6—溶洞;7—溶柱;8—天生桥;9—地下河及伏流;10—地下湖(暗湖);11—石钟乳;12—石笋;13—石柱;14—隔水层;15—河成阶地Ⅰ—岩溶剥蚀面;Ⅱ—强烈剥蚀面上发育的溶沟、溶芽和溶斗;Ⅲ—石林丘陵;Ⅳ—洼地、谷地发育带;Ⅴ—溶蚀平原(溶原)

图3-22 云南的路南石林

3.溶洞与地下河、喀斯特泉(www.xing528.com)

图3-23 贵州的峰林

图3-24 宜兴善卷洞纵剖面示意图

1—上洞(云雾大场);2—中洞(狮象大场);3—下洞;4—地下河进口(飞瀑);5—地下河(水洞);6—地下河出口(豁然开朗);T1-2青龙群薄层灰岩

溶洞是近于水平或倾斜的大型空洞,洞的规模可以很大,且往往成层分布。如江苏宜兴善卷洞,分上、中、下三层,下洞有地下河(图3-24)。一般溶洞中堆积有石笋、石钟乳、石柱等。溶洞相互贯通,地下水汇集畅流其中就形成地下河(又称地下暗河)。有的地下河是地表河流通过落水洞转入地下通道而形成。地下河在我国南方石灰岩地区较为发育,而北方则极为罕见,多形成丰富的喀斯特裂隙地下水,在山坡脚、盆地边缘及河谷深切地段,以喀斯特泉群的形式溢出。如山西娘子关泉群,主要由11 个泉组成,总流量达16m 3/s;朔州神头泉流量6.26m3/s。山东济南市号称“泉都”,有106 处泉,总流量约4.2m3/s(图3-25)。

4.溶隙和溶孔

溶隙是水流沿石灰岩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形成的,呈细缝状,宽度一般小于50cm,形状极不规则,但延伸较长且具有方向性。溶孔是可溶岩被溶蚀成的小孔洞,孔径一般小于2cm,多呈蜂窝状,主要发育在构造破碎带及岩性较纯的层位。溶隙和溶孔多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如山西潞安盆地的钻探结果表明,地下500 多m深处仍有溶孔存在。

以上喀斯特现象,在我国气温较高、降水量和地表水丰富的南方地区均有发育。而气候干冷的北方地区,地表喀斯特发育非常微弱,常在地下深处发育,以溶隙和溶孔为主,偶在断裂带附近形成较大溶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