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明王朝对中国的统治气数将尽。统治腐败、宦官掌权等问题导致中国各地爆发起义,实力强大的起义军逼近北京。1644年4月25日,北京沦陷。1644年4月24日晚,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拒绝出逃,并且杀死他的长子朱慈烺,逼迫自己的皇后周氏自杀,藏匿了他的另外三个儿子。1644年4月25日傍晚,朱由检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于是,他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寿皇亭,脱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写下最后一道圣旨:“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写完后,他上吊自尽,随行的宦官王承恩随他而去。就在这个节骨眼,明朝抗清大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北京很快被清军占领。实际上,在明朝统治时期,清军一直默默发展,并且逐渐壮大成一支足以威胁明朝统治的力量。早在1635年,清军已经开始挥师南下,剑指皇权宝座,并且在其征服地区强行推行“剃发留辫”。
崇祯帝杀死自己的一个女儿
满族人
这是强大的中华帝国,接壤四海,国土宽广,除了一些未开化的偏远地区,其人民知书识礼。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善于农耕,也长于征战。但将要统治他们的满族人,其书写文字公元1599年才创立,文学禀赋有待发展。但我们将在这一部分第二章提到的清朝历史上的两位皇帝对文学的喜爱和推崇在中国历史上都很罕见。这造就了当时整个社会文学的繁荣。
清代的文学成就需要先从一位说故事的人谈起。前面提过戏曲和小说在中国被排除在主流文学之外,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使然。但在理论层面,戏曲和小说当然属于文学领域。
蒲松龄生于1640年,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虽然他的文学成就很高,亦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但跟许多读书人的命运一样,在科考中,他屡次失利。很多人认为文人科场失意,很有可能是他们对考试科目学得不严谨导致的。不管怎么说,科场失利对蒲松龄打击很大,并且让他出仕的愿望落空。除了与当时很多知名学者交往的记载,关于蒲松龄更多信息来自他完成《聊斋志异》—这部让他在中国文坛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品后,所作的序言《聊斋自志》。《聊斋自志》有这样的记载:
蒲松龄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目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或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聊斋志异》问世后多年仅有手抄本流传。在《聊斋志异》首版尾页,蒲松龄的孙子提到由于作者蒲松龄太穷无法负担印刷的费用。直到公元1740年,就在蒲松龄来到阴间—他擅长描述的空间多年后,他的孙子印刷并出版了《聊斋志异》,使这部短篇小说集被广泛知晓。此后,市面上出现多个《聊斋志异》的印刷版本,但最好的版本当属盐商但明伦1842年刻印的版本。1842年版《聊斋志异》八开本共十六册,每册一百六十多页。不过,更确切的说法应是十六册本是其著名的初刻本,即1762年赵氏青柯亭刻本。
读完《聊斋志异》后,国外读者不能理解为何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享有如此盛誉。答案或许是其独特的风格,即使这部小说中最卑贱的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可以说,《聊斋志异》强烈地体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独有的美感。《聊斋志异》内容十分精炼,冗余的小品词绝少出现。《聊斋志异》还不时会有一些词义活用的现象,只有最具文字功底的文学大师才能将这些词用到极致。此外,蒲松龄运用大量的典故和引用,其出处遍布整个中国文学史。《聊斋志异》中还大量运用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在英语文学中,似乎只有托马斯·卡莱尔的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因此,《聊斋志异》朴实优美的风格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内心,并且被认为是中国小说中的最上乘之作。《聊斋志异》中的小说故事有时叙述得平静舒缓,但或许接下来便深奥难懂。由于大量源自中国三千多年文学积淀中的古诗引用和历史典故,我们只有通过熟读相关评论或者查找相关文献才能懂得其中奥妙之处。
托马斯·卡莱尔
其中用某个版本编者的话说,《聊斋志异》的目的是“惩恶扬善”。下面将要介绍的故事题为《瞳人语》,可以很好地诠释“惩恶扬善”:
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内一婢,乘小驷,容光艳美。稍稍近觇之,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装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扬生。
生眯目不可开。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惊异而返。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闻《光明经》能解厄,持一卷,浼人教诵。初犹烦躁,久渐自安。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持之一年,万缘俱净。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又言曰:“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生素喜香兰,园中多种植,日常自灌溉;自失明,久置不问。忽闻此言,遽问妻:“兰花何使憔悴死?”妻诘其所自知,因告之故。妻趋验之,花果槁矣。大异之。静匿房中以俟之,见有小人自生鼻内出,大不及豆,营营然竟出门去。渐远,遂迷所在。俄,连臂归,飞上面,如蜂蚁之投穴者。如此二三日。又闻左言曰:“隧道迂,还往甚非所便,不如自启门。”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左曰:“我试辟,得与而俱。”遂觉左眶内隐似抓裂。有顷,开视,豁见几物。喜告妻,妻审之,则脂膜破小窍,黑睛荧荧,如劈椒。越一宿,幛尽消。细视,竟重瞳也,但右目旋螺如故,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下面这个故事《劳山[1]道士》更多一些幽默的成分。世家子弟王姓书生仰慕道学,听说崂山有很多仙人,王生就背着书箱求道。来到崂山,王生见道长精通玄理,便求道长收其为徒。然而,道长怕王生娇生惯养受不了苦修,想劝其回家。王生坚称自己能坚持。于是,道长收其为徒,并且让他与众人一起去砍柴。这样,过了一个月,王生觉得太辛苦便暗地有了回家的念头。但看到道长的法术后,他又打消念头,继续坚持了一个多月。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一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不过,《聊斋志异》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表现惩戒恶人的内容。如《画皮》中的:
身变作浓烟,匝地作堆。道士出一葫芦,拔其塞,置烟中,飗飗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道士塞口入囊。
《种梨》也是一个很好的惩戒恶行的例子: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渖,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下面场景的后半部分让人们相信英国19世纪戏剧家威廉·施文克·吉尔伯特是位中国迷,他的戏剧《甜心》的最精华部分来自《聊斋·婴宁》:
威廉·施文克·吉尔伯特
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生曰:“勿尔,堕矣。”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最终,这对情侣还是喜结连理。虽然婴宁说出自己狐女的身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幸福地在一起生活,只是婴宁偶然会施点小法术。有一次,爱花如命的她翻墙到邻居家采花,她的法术便派上用场。
西人子谓示约处,大悦。及昏而往,女果在焉,就而淫之,则阴如锥刺,痛彻于心,大号而踣。细视非女,则一枯木卧墙边,所接乃水淋窍也。邻父闻声,急奔研问,呻而不言。妻来,始以实告。爇火烛窍,见中有巨蝎如小蟹然,翁碎木捉杀之。负子至家,半夜寻卒。
在《画壁》中,一位书生被庙里的散花天女壁画吸引,便站在画前看呆了。忽然间,他感到自己的身子飘飘悠悠,像是驾着云雾来到壁画中。这与英国童话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某些情节相似。在画壁中,他遇到之前倾心观看的散花天女中的垂发少女,并且与她结为秦晋之好。但一个凡人的出现引起一位黑脸金甲神的怀疑,男主人公差点被他发现。不过,不久,男主人公又回到寺庙内。当他找到一直等他的朋友们时,大家发现画里的女子已经螺髻高翘不再垂发,俨然一副已婚妇女的发式。
《聊斋志异》还有一个类似美国文学作品《瑞普·凡·温克》的故事《贾奉雉》。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一觉醒来感伤的心境,可以用如下古诗描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聊斋志异》中还有水蛇的故事和大鹏鸟的故事。其中,类似约拿的故事名为《孙必振》。孙必振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遇上狂风暴雨,船身颠簸得很厉害,与他同船上的人都很害怕。这时,人们忽然看到一尊金甲神站在云中,手拿金字大牌朝着下面。乘客们一齐抬头看去,上面清楚写着“孙必振”三个大字。大家对孙必振说:“一定是你有罪,天神前来捉拿你。请你赶紧到别的船上,不要连累我们!”孙必振还没来得及回答。乘客们不管孙必振同意不同意,见旁边有一只小船,就一齐将他推了上去。孙必振刚登上船,回头一看,他先前坐的那只船已经翻到江中不见了。
下面引文是《凤仙》的节选。一位刘姓书生爱上一位叫凤仙的姑娘,但凤仙是个狐女,拥有神奇的法力:
“如相见爱,一物可以相赠。”旋出一镜付之曰:“欲见妾,当于书卷中觅之;不然,相见无期矣。”言已不见。怊怅而归。视镜,则凤仙背立其中,如望去人于百步之外者。因念所嘱,谢客下帷。一日,见镜中人忽现正面,盈盈欲笑,益重爱之。无人时,辄以共对。月馀,锐志渐衰,游恒忘返。归见镜影,惨然若涕;隔日再视,则背立如初矣。始悟为己之废学也。乃闭户研读,昼夜不辍。月馀,则影复向外。自此验之:每有事荒废,则其容戚;数日攻苦,则其容笑。于是朝夕悬之,如对师保。如此二年,一举而捷。喜曰:“今可以对我凤仙矣!”揽镜视之,见画黛弯长,瓠犀微露,喜容可掬,宛在目前。爱极,停睇不已。忽镜中人笑曰:“‘影里情郎,画中爱宠’,今之谓矣。”惊喜四顾,则凤仙已在座右。
蒲松龄十分喜欢创作阴间故事。下面的《孽僧》即是这一题材的故事。世人都认为人死后魂魄会被阎王召进阴曹地府,但阎王也会犯错。全身麻痹或者出神状态会被艺术加工成走了一趟地府,但之后又活过来。
张姓暴卒,随鬼使去,见冥王。王稽簿,怒鬼使误捉,责令送归。张下,私浼鬼使,求观冥狱。鬼导历九幽,刀山、剑树,一一指点。末至一处,有一僧扎股穿绳而倒悬之,号痛欲绝。近视,则其兄也。张见之惊哀,问:“何罪至此?”鬼曰:“是为僧,广募金钱,悉供淫赌,故罚之。欲脱此厄,须其自忏。”张既苏,疑兄已死。时其兄居兴福寺,因往探之。入门,便闻其号痛声。入室,见疮生股间,脓血崩溃,挂足壁上,宛冥司倒悬状。骇问其故。曰:“挂之稍可,不则痛彻心腑。”张因告以所见。僧大骇,乃戒荤酒,虔诵经咒。半月寻愈。遂为戒僧。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诗句,可以让读者感受蒲松龄的文学功力。与此同时,这些诗句也让读者觉到小说没有那么枯燥。下面几句诗来自《连琐》,十分受人喜欢:
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
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
对蒲松龄,我们已经介绍很多。正如韩愈曾感叹的,“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中国文学界给予《聊斋志异》崇高的声誉,并且见证其广泛的传播,这是对已逝先人最好的慰藉。
曹雪芹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小说中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这部小说的成书时间很有可能是17世纪后期[2],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通行的版本是八开页的二十四册本,共计一百二十回。按每回三十多页来算,《红楼梦》共有四千多页,出场大小人物总计四百多人[3],其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能和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媲美。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对众多人物的刻画堪称西方小说的典范。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小说,《红楼梦》几乎涉及中国社会及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截至目前还没有一部中国小说能与之匹敌。简单来说,《红楼梦》是一部独特且感人的爱情小说。这部小说文笔简练,接近口语体,书中充满幽默及对普通人的同情,并且穿插不少优美的诗词。《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是超现实的,意在连接俗世与仙界。这部小说后面的内容只关乎世间的叙述,但世间一切的发展似乎都是上天早有定数,每个人物都挣脱不开既定的命运。对《红楼梦》故事的全貌,读者可以从下面的情节梗概中一窥究竟。
亨利·菲尔丁
女娲
话说四千六百二十三年前,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当时,女娲氏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梗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说说笑笑来到峰下,坐于石边高谈阔论。只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眼见石头哀叹不止,那僧遂将石头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说着,那僧人便袖了这石,准备离开。
那道人问:“不知你要携了这块石头到何地方?”
僧人道:“我欲携此石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该石被女娲氏弃用后,便时常畅游于天地间。一日,那石来到警幻仙子处,看见一株绛珠草甚是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仙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
这仙草因顽石而幻化成人,甚是喜悦,便说:“我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从头一看,原来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我这一段故事,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有诗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空空道人见其中虽然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按那石上书云:
此段故事无年代可考,只说宁荣二府的先人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对兄弟,因效忠皇帝而深沐圣宠,并且被皇帝赐予世袭爵位。宁荣二府都十分富有,并且他们的府邸在京城附近。在《红楼梦》故事的开头,宁荣两府的后人仍然享受祖先留下的荣誉和创造的财富。宁国公和荣国公各有一个儿子继承爵位,但此时,宁荣二府父子四人都已经离开人世。只剩下荣国府的儿媳妇贾母健在。此时,贾母是一位即将年入八旬的慈祥老太太。贾母的女儿贾敏,嫁到南方。贾敏的女儿名唤黛玉,正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贾母的孙子,即黛玉的表兄,跟贾母住在一处,名唤宝玉。
故事开始时,荣宁二府正处在财富和权势的顶峰。他们的府邸十分奢华。宴会和听戏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宝玉的姐姐元春被选入宫,是皇上的七十二个妃子之一。没人会想到世事无常多变化,今日荣华富贵,可能明日就富贵散尽:富人变穷,穷人变富。即使有人想到天意难测,也可能不会想到变化会来得这样快,甚至在其有生之年便到来。
此时,黛玉的母亲贾敏已经离世,黛玉的外祖母念黛玉无人依傍教育,遣人去接。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虽然不舍,但最终同意送黛玉前往京城。黛玉在家中所聘教书先生贾雨村等一行人的陪同下,不日到达都城。黛玉容貌秀丽,天资聪慧,但她刻意隐藏自己的优点。到了荣国府后,黛玉得到众人的喜爱。
黛玉
荣国府的成员对黛玉很友善。特别是贾母,她因黛玉母亲贾敏的早逝更心疼黛玉。在她的子女中,她所疼者独有贾敏,不想贾敏竟先她而去。贾母一想到,自然哀伤不止。贾母给黛玉一一介绍了亲戚,如舅母、嫂子、表妹……可怜黛玉要记住这么多人的名字。随后,她们便坐下说话,说贾敏如何得病,如何请医吃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众人见黛玉身体面庞虽然怯弱不胜,但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贾母问道:“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还说这是治好我的唯一办法。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黛玉又被带去拜见她的舅母王夫人,即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传贾政的话,要黛玉留心宝玉,以后不要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黛玉笑道,“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另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
晚饭时间到,吃完后,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回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已经进来一位年轻的公子,比黛玉年长一岁光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着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
只见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
宝玉名字的由来,皆因他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宝玉。贾家因宝玉是个神奇之物,认为肯定跟宝玉的前途命运相关,视其为宝玉的命根子。既然这块玉随他来到世上,那便是要终生陪伴他。因此,宝玉才将它挂在脖子上,天天佩戴。这件奇事也广为流传,以致黛玉在进贾府前早有耳闻。
宝玉虽然淘气异常,但他聪明乖觉,只是不好读书以求功名。他父亲贾政时常责罚他。每次挨父亲贾政打时,宝玉都会“姐姐”“妹妹”乱叫。对此,宝玉解释道,急疼之时,因叫了一声“姐姐”“妹妹”,便觉不疼了。得了这个秘法后,每当疼痛难忍时,宝玉便连叫起姐妹来。此外,宝玉还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宝玉回来后,贾母将黛玉正式介绍给他。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林妹妹眉尖若蹙,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后来,当聊到黛玉也没有玉,宝玉十分生气要摔自己的玉。他说家中的姐姐妹妹都没有玉,他不想再戴这块玉了。这次小风波平息后,黛玉便上床歇息,不禁为此事暗自啜泣。
不久,宝玉的姨母薛姨妈一家因惹上人命官司来到京城。薛姨妈带着女儿宝钗一道前来。宝钗比宝玉年长一岁,也是宝玉的表亲。在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后,薛姨妈一家在贾府安顿下来。从此,命运将宝玉和他的两位表亲安排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他们三人很快熟识。宝钗父亲在世时,很喜欢自己的女儿,令其读书识字。因此,宝钗在博学的黛玉面前毫不逊色。宝玉喜欢跟她们二人相处。他本就喜好身旁有漂亮女子相伴,宝黛这等知书又聪慧的女子更让他倾心。
宝玉
然而,宝玉时常会情绪低落,这因为周遭功利的世俗环境。他最讨厌别人规劝他好好读书,求取功名。他曾说过,“还提什么念书,最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这哪里是阐发圣贤的道理”。
见到自己的表亲后,宝玉所有的消极想法都烟消云散了。宝玉将很多本该学习的时间花在与她们二人相处。宝玉时常前往她们二人住所找她们,或者在贾母处跟她们二人一起玩闹。一日,宝玉前去梨香院探望身体抱恙的宝钗,宝钗要看他随身佩戴的宝玉。只见玉上刻着:(www.xing528.com)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宝钗的丫鬟莺儿听了,说玉的字听上去与宝钗的金项圈上的字像是一对儿。宝玉听后坚持要看宝钗的项圈。上面刻着: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就在此时,黛玉已经摇摇地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黛玉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但她的语气中透着丝丝妒意,这在以后的故事中进一步显明。实际上,黛玉跟宝玉独处的时间更长。跟娴静端庄的宝钗比起来,宝玉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率真聪颖的黛玉。此时,宝钗心中毫无妒忌。宝钗也喜欢跟宝玉一道说话、赋诗或者猜谜……但她严守男女之大防,不让自己有丝毫越举行为。
宝钗
黛玉却不这样想。宝钗到来前,她已经和宝玉吃穿在一处了。她将宝玉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当然,直到宝钗加入,她才意识到这一点。实际上,宝玉在很多场合都显示了自己对黛玉的偏爱,但黛玉还是会由于宝玉对宝钗表露的点点关心而心生妒忌。很多时候,宝玉的关心只是想让黛玉开心。宝玉和黛玉这对小情侣经常会吵嘴。吵得越多,他们的感情也随之慢慢升温。通常吵到最后,黛玉会动用女人的终极武器—眼泪。当然,丝毫不失绅士风度的宝玉,肯定会拭去这些眼泪。只是有一次,黛玉说自己快死了。宝玉说那样的话他就去做和尚,余生遁入佛门。这次是宝玉流泪,黛玉替他擦去泪水。
一直以来,黛玉和宝钗都互相以礼相待。随后,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去世了。此后,黛玉的命运只能依附于她寄居的外祖母家。元春省亲后,黛玉得到一个和宝钗一样的金锞子。三个年轻人又在一处玩闹,只想着每天如何打发时日寻开心。然而,有时候,黛玉心中还是会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一日,宝玉撞见黛玉在大观园僻静处,收集被风吹落的花瓣,埋头葬花,并且吟诵着下面的诗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此时,宝玉的父亲贾政接到调令,前往外地为官。于是,宝玉在大观园中的生活更加轻松自在。贾母喜欢在园中设宴并和一众年轻人嬉笑游戏,也喜欢看他们在一处饮酒赋诗。大观园中一片欢笑,洋溢着喜悦。然而,大观园中也有一些事似乎不太对劲。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使富贵如贾府,此时的日子也似乎没有以前充裕,甚至不时露出资财枯竭的端倪。荣宁二府中在朝廷供职的男丁们遇到了些麻烦。贾府中也偶然有谋害、自尽、盗窃等事件发生。贾府的兴盛已经达到顶点,并且即将迈入衰亡之路。然而,贾府年轻人的生活还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也日久弥坚。宝玉和黛玉身边的家人和仆人们自然将他们二人的感情看在眼里。薛姨妈一家搬离了贾府,并且在京城另寻了一处住所。宝钗自然随其母一道搬走。此前,黛玉的丫鬟紫鹃无意中告诉宝玉,黛玉要离开贾府回南方。当时,宝玉整个人都呆了,后直接回到自己院子一头倒在床上。然而,宝钗的离开没在宝玉身上惊起波澜,他只是听不得黛玉离开的消息。
黛玉已经深深倾心宝玉。有段日子,黛玉的丫鬟紫鹃听到消息后,悄悄告诉黛玉,贾家同意她和宝玉的亲事。此后,黛玉日夜想着自己与宝玉的亲事,只恨自己父母双亡,没人可以倚靠并帮助自己达成心愿。一天晚上,黛玉心上千头万绪。想多后,黛玉反觉着累,便和衣躺在床榻上。不知不觉中,黛玉见凤姐同邢夫人、王夫人、宝钗等来向她道喜。黛玉一阵惊慌不知所为何事。凤姐告诉她,她的父亲林如海升了湖北粮道,娶了一位继母,十分合心合意。如今想着将黛玉撂在这里,不成事体,林如海便托贾雨村做媒,将黛玉许给她继母的什么亲戚,还说是续弦。因此,林家派人到贾府接黛玉回去,必须即刻动身。黛玉早已哭成泪人,跑去央告贾母,求外祖母不要将自己送走。她不想嫁人,情愿留在贾府给贾母当个婢女也强过回南方嫁人。黛玉竭力恳求贾母,还搬出自己死去的母亲贾敏。黛玉原想贾母看在贾敏的份上肯定会答应自己留下。然而,对此,贾母无动于衷。最后,贾母说做了女人,终是要出嫁的,留在贾府终非了局。黛玉祈求贾母不是办法,不如自尽。于是,她站起来就往外走,见宝玉站在面前,笑嘻嘻地向她贺喜。
黛玉听了这一句话,越发急了,说:“好,宝玉,我今日才知道你是个无情无义的人了。”
宝玉道:“我怎么无情无义?你既有了人家儿,咱们各自干各自的了。”
黛玉越听越气,越没了主意,只得拉着宝玉哭道:“好哥哥,你叫我跟了谁去?”
宝玉道:“你要不去,就在这里住着。你原是许了我的,所以你才到我们这里来。我待你是怎么样的,你也想想。”
黛玉恍惚间想到曾许过宝玉的,心内忽又转悲作喜,问宝玉道:“我是死活打定主意的了。你到底叫我去不去?”
宝玉道:“我说叫你住下。你不信我的话,你就瞧瞧我的心。”
说着,宝玉拿起一把小刀向自己的胸口一划,只见鲜血直流。黛玉吓得魂飞魄散,忙用手握着宝玉的心窝,哭道:“你怎么做出这个事来,你先来杀了我罢!”宝玉道:“不怕,我拿我的心给你瞧。”说着,宝玉还在划开的地方乱抓。黛玉又颤又哭,又怕人撞破,抱住宝玉痛哭。宝玉道:“不好了,我的心没有了,活不得了。”说着,宝玉眼睛往上一翻,咕咚一声就倒了。黛玉拼命放声大哭。
黛玉一翻身,却知道这原来是一场噩梦。不过此后,黛玉的身体越发虚弱。奇怪的是,宝玉这时也病倒了。贾府叫大夫给黛玉看病,把过脉后大夫摇了摇头。喝了口茶后,大夫说黛玉的病需要静养,并且开了个方子。至于宝玉的病,大夫认为只是一时脾胃失调导致的。
黛玉稍稍恢复后,宝玉已经完全康复。此时,贾政回到家中,宝玉不得不多花些时间在学习上,便不能常跟大观园中的姐姐妹妹们一起玩闹。当时,宝玉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的祖母父母将他的婚事放在首要位置。关于宝玉的妻子,贾府的家长提过很多名字,贾政也特意提到一个人选。不过,最终,贾府的家长都认为没必要到远处为宝玉寻一门亲事。他们将目光聚集到家中常跟宝玉在一处的两位漂亮表亲身上。不过,选谁是一道难题。在前面提过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情况很好处理,即男主人公将二位人选都娶进门。但现在,宝玉的家人在这件事上分成两派。宝黛二人都美丽聪慧,全家老小上至贾母下至一众婢女都喜欢她们。虽然宝黛的美并不同类,但难分伯仲。黛玉说起来更聪明,宝钗的身体更健康。在长辈们的心中,身体健康更重要。最终,大家决定宝钗才是宝玉合适的妻子。
当然,贾府家长为宝玉选妻自然是秘密进行的。口头定下宝钗后,贾府还需要做一系列准备,才能下聘礼。事实上,贾府上下的男人们还能守住这一秘密,但这个秘密很多在场的婢女听到了。一天晚上,病中的黛玉独自躺在房中,心中想着她的意中人。隐约间,她听到两位婢女在房间外说着悄悄话,似乎提到宝玉的名字。黛玉凝神静听,这两位婢女果然在议论宝玉的亲事,说宝玉定了桩门当户对的亲事。这时,房里的鹦鹉叫道:“林妹妹来了,倒茶。”听到鹦鹉的叫声后,两位丫鬟吓了一跳,慌忙分开。其中一位丫鬟进屋来到黛玉跟前,看到黛玉脸泛红光。实际上,黛玉此时仍然在病中。
当时,黛玉已经病得很重。她粒米未进,还咳得厉害。任何一个大夫都看得出黛玉身体虚弱,但看不出她的病乃是出自内心。
一天晚上,黛玉变得越来越虚弱,甚至出现将要咽气的迹象。她的丫鬟跑去找到贾母。不过,贾母房中有不少人正在谈论宝玉的婚事。其中一人说道:“已经都定了,老太太不会同意老爷选的亲家。老太太已经另有主意—就是我们都喜欢的,住在咱们家的姑娘。”丫鬟回去将听到的话告诉黛玉,黛玉脸上泛出一丝红晕,毕竟她是为宝玉选中的新娘。黛玉想,如果新娘不是她,那么还会是谁?这样想着,黛玉竟然坐了起来。让丫鬟们吃惊的是,黛玉还要喝一口茶。她们原以为黛玉即将离世,但此时,她们高兴地盼着黛玉好起来。
这时,黛玉身体又恢复了一点儿,但只是恢复了一点儿,因为心病无法靠药物治愈。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又为大观园蒙上一层阴影。宝玉随身佩戴的玉弄丢了。宝玉在换衣服时,将玉放在桌上忘记戴了。当想起拿玉时,玉已经不见了。贾府众人在府内上上下下找了个遍,但没有找到玉。没人敢将玉丢失这件事告诉贾母,怕她动怒。对此事,宝玉本人看得很淡。不过,过了些时日,人们发现宝玉的言行举止发生变化。他时常失魂落魄,甚至管不住自己的舌头,说些胡话。最终,宝玉的精神状况堪忧。他的家人只能采取办法,在万般无奈中禀告贾母。贾母闻讯后哀叹不已,但随即想到一个主意。她让家人贴告示出赏银,寻回丢失的这块玉。不多几天,便有人前来领赏。但过了些日子,这块玉渐渐失去色泽。仔细一查看,贾府的家长们方知此玉乃是仿造,众人一片愕然。然而,宝玉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与此同时,贾政再次接到调令,要去另一地为官。因此,贾府的家长们决定在贾政临走前为宝玉举办婚礼。不巧此时,贾府适逢丧事,贾府中有人反对匆匆为宝玉办喜事。随后,另一件重大变故降临,贾府送进皇宫的女儿元春,即皇上的妃子,去世了。这样,贾府在皇宫的势力大大削弱。但经过一番仔细考量,贾府决定立即准备为宝玉操办婚事。以前,宝玉的父亲贾政不怎么关心他这个儿子的性格。然而,此时,他对宝玉的变化感到吃惊。此前,宝玉曾被整个贾府寄予厚望,但目前变得神情黯淡、呆若木鸡,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全然没有以前的潇洒风度。眼看大夫治不好宝玉的病,贾母找人寻来一位算命先生。这位算命先生说要娶金命的人冲喜,帮扶宝玉,宝玉的病才会好,否则只怕宝玉性命不保。
薛姨妈将宝玉的这门亲事告诉了宝钗,问宝钗是否愿意与宝玉结婚。哪知宝钗说女孩儿家的事向来是父母做主,如今没了父亲,亲事自然由母亲做主。宝钗表现得恭敬温顺,薛姨妈反不好再提宝玉了。从那天起,宝钗自己不再提宝玉的名字。然而,宝玉那里是另一番情形,宝玉对黛玉的爱人尽皆知。确定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后,宝玉的丫鬟袭人跑去跟王夫人说,宝玉的心在黛玉身上。如果宝玉知道自己娶的不是黛玉,那么只怕宝玉不愿与宝钗结婚。这样一来,宝玉的身体状况只会更差。于是,凤姐想出调包计,骗宝玉说他娶的是黛玉。此时,婚礼已经安排妥当,就为了让宝玉重新焕发神采。
然而,不久,黛玉无意中听到这个残酷的消息。那天,黛玉在园中撞见傻大姐,与她谈话中得知宝玉要娶宝钗。黛玉听了这句话,如同遭遇疾雷,心头乱跳。在转身回潇湘馆的路上,黛玉只觉身子竟有千百斤重。黛玉心中终是放不下,便挣扎着前往贾母处寻宝玉。黛玉没有注意到房内的丫头们,径直走进房内。黛玉看见宝玉坐在那里,但不起来让坐,只对着自己傻笑。黛玉坐下,也瞅着宝玉笑。宝玉和黛玉不问好,不说话,也不退让,只对着脸傻笑起来。忽然,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宝玉与黛玉又不答言,只顾傻笑起来。
丫鬟们见此情景,方觉应该将宝玉与黛玉分开。于是,丫鬟们搀起黛玉。黛玉站起来,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随后,黛玉回身笑着出来,仍旧不用丫鬟们搀扶,甚至走得比往常还快。但离住所潇湘馆门口不远时,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
此时,宝玉和宝钗的婚期已经确定,婚礼的细节已经敲定。婚礼并不铺张,但嫁妆肯定会有。宝钗有时会哭,但她不知自己为何要哭。由于忙于筹备自己的终身大事,宝钗没有多少工夫细想自己哭泣的原因。黛玉正躺在床上,身边只有她的丫鬟陪同。此时,贾府已经没有人有精力关心黛玉了。等婚礼结束,贾府上下可能会加倍关心她。
宝玉婚礼那天早上,黛玉命丫鬟将她之前的诗稿及往日与宝玉在一起的物件翻出来。黛玉用她纤细柔弱的手指一遍遍抚摸着这些心爱之物。最终一狠心,她将心爱之物扔进火盆内。这一扔,黛玉用尽了最后的力气,身边的丫鬟紫鹃见黛玉已经奄奄一息,便慌忙跑去找贾母。紫鹃发现贾母房中空无一人,心想贾母一定跟宝玉在一处。于是,紫鹃又一口气跑到宝玉居住的怡红院内,让她吃惊的是怡红院也房门紧闭,冷冷清清。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紫鹃反身准备回潇湘馆,却看到墨雨飞跑。紫鹃忙叫住墨雨,得知宝玉这天成亲,另收拾了一处房子做新房。此时,宝玉还喜滋滋地盼望着和黛玉成亲。他的家人告诉他要娶的是一位表亲,宝玉想新娘必黛玉无疑。新娘子蒙着红盖头,轿子旁是黛玉从南方带来的丫鬟雪雁。大轿抬进新房后,新婚夫妇要拜堂,正式结为夫妻。最后,宝玉揭下新娘的盖头。当时,宝玉呆住了,两眼直视,半晌无语。他的家人将宝钗送进里间坐下。此时,宝钗自然是低头不语。
宝玉定了一会神,轻轻地叫袭人道:“我是在哪里呢?这不是做梦么?”
袭人道:“你今日好日子,什么梦不梦的混说!老爷可在外头呢。”
袭人
宝玉悄悄地指道:“坐在那里的这一位美人儿是谁?”
袭人半晌才说道:“那是新娶的二奶奶,宝姑娘。”宝玉道:“林姑娘呢?”说着,宝玉口口声声要找黛玉去。还说他要死了,横竖黛玉也是要死的,不如趁早将他和黛玉抬在一处。活着一处医治、服侍,死了好一处停放。宝玉伤心欲绝,泣不成声,眼泪不住向下流。
此时,黛玉心口还有一丝微气,稍微缓过来后微微睁开了眼。她知道自己已经是不中用的人了,只愿马上死去。黛玉身边的丫鬟们不时给她喂口汤水,但眼看着黛玉的目光慢慢散了。紫鹃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这时,黛玉颤抖着双唇,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黛玉两眼一翻,已经香消玉殒。
一时间,黛玉的丫鬟痛哭了一阵。她们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侧耳一听,却又没有。紫鹃走出院外再听时,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这时,宝玉病得更重。次日,宝玉都坐不起来。宝玉的病一日比一日重,甚至汤水不进。宝玉一心要找黛玉。知道黛玉噩耗的宝钗只好告诉他,黛玉已经亡故。宝玉听后,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忽然,他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宝玉心中正自恍惚,只见眼前好像有人走来。宝玉茫然问道:“借问此是何处?”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姑苏林黛玉。”那人道:“黛玉已归太虚幻境,汝若有心寻访,潜心修养,自然有时相见。”那人说毕,袖中取出一石,向宝玉心口掷来。宝玉听了这话,又被这块石头打中心窝,吓得即欲回家,只恨自己迷路。正在踌躇时,宝玉忽听有人召唤自己,回首看时,贾母、王夫人、宝钗、袭人等人正围在自己身旁哭泣,自己仍躺在床上。
家人们以为宝玉也撒手人寰。看到他活过来后,他的家人甚感欣喜。虽然宝玉还是跟以前一样疯疯傻傻,但他的家人们都对他充满希望。看到宝玉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宝玉的家人想着宝玉的神志也肯定会恢复到往日的状况。渐渐地,宝玉很少提到黛玉的名字,也慢慢更恭敬温和地对待宝钗。
此时,贾家荣宁二府的状况每况愈下。宝玉的大伯贾赦卷进一场可耻的欺霸风波。他的父亲贾政由于做官刚正不阿、不懂变通,在新官任上开罪同道。贾政不想收受贿赂,却获不善治理之罪遭人弹劾。最致命的打击是皇帝一纸令下,要对贾家抄家革职。与此同时,贾府的直系男丁都将受到惩罚。此时,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大观园,已经一副惊慌衰败景象。在自己的兄长和侄子即将发配时,贾政大呼:“老天,岂让我贾家落魄至此!”
贾母见到诸般变故深受打击。她已经尽享八十三载荣华富贵,身旁一直儿孙环绕,宾朋满座。此时,贾府钱财已空,昔日宾客见到贾府之人唯恐避之不及,府内的仆人也都一哄而散。从此,贾母一病不起,行将就木。临终前,贾母对身边之人说出遗言,唯独对宝钗只有一声叹息。宝钗嫁给宝玉,但宝玉的心随着黛玉埋进墓中。贾母死后,贾家倾其所有给她风光下葬。宝钗披麻戴孝,虽然衣着素净,但仍是仪态动人,风姿绰约。
家里的亲人死的死,离的离,宝玉变得越发愤世嫉俗。他形容枯槁,但一个人的到来让他恢复清醒。一位道士来到贾府门前,手中拿的正是宝玉丢失的那块玉。贾府众人十分高兴,但没有得到之前告示中承诺的悬赏金,道士坚决不肯送还玉。可是,以贾家当时的状况,一时半会儿到哪里才能筹到如此大的一笔钱呢?那块玉是不计代价一定得赎回的,因为那块玉是宝玉的命根子,宝玉正是贾府唯一的希望。最终,道士拿到那笔钱,玉被带到宝玉的房间。宝玉看到自己的玉后,急着伸手去拿。但宝玉惊呼一声,玉摔到地上,宝玉应声倒在床上。
一时间,宝玉的呼吸越来越微弱。一个仆人忙跑出来寻方才那位道士,心想道士也许有办法救宝玉。哪知出门一看,那位道士早已不知去向。转身回来看时,宝玉已经口关紧闭,脉息全无。
谁知宝玉的魂魄早已出窍。他恍恍惚惚赶到前厅,见到送玉的道士,便随他一同走了出去。行了一程,到了一处荒野后,宝玉远远望见一座牌楼,好像曾经到过。不一会儿,有人对宝玉说:“你林妹妹请你呢!”宝玉忽见别有一洞天,楼阁高耸,殿角玲珑,好些宫女隐约其间,似乎有熟悉的面孔。宝玉顺步走入一座宫门,内有奇花异卉,但都不认识,唯有白石花栏围着一株青草,叶头上略有红色。虽然这株小草没有花朵,但其妩媚之态,不禁令宝玉心动神怡,魂消魄丧。一位仙女告诉宝玉,这草为绛珠草,正由自己看管,不令其蜂缠蝶恋。宝玉正去见黛玉,见一正房,珠帘高挂。走进一看,一女子端坐于内,正是黛玉。宝玉正伸手前去,想跟黛玉说话,只见珠帘被突然放下。同他一起前来的道士将他的玉一推,宝玉往后一倒,似从梦中惊醒。
宝玉又一次活过来,再次走了趟鬼门关。此时,宝玉一心发愤学习,为科举考试做准备,希望一举中第。然而,当时的他话不多,对一切都态度淡然。无论是功名还是利禄,他都毫不放心上。最令人不解的是,宝玉对身边的一众女子也全然不顾。这段时间他似乎一心沉浸在佛法中,并且时常与宝钗探讨皈依佛门常伴青灯的益处。但科考前,宝玉竟将所藏的佛法永生之书付之一炬,一门心思放在考前准备上。
科考的日子来临,在同是考生的侄子贾兰的陪同下,宝玉出行赶赴考场。此时,贾政已经离家,前往南方安置贾母的灵柩,并且欲将其埋进祖坟。宝玉遂向母亲王夫人辞行。临别时,王夫人嘱咐并鼓励了宝玉一番,对宝玉满是期望。宝玉跪下,请求王夫人原谅自己给父母家人带来的麻烦,并且说道:“我只希望自己科考能中榜,好报答父母的恩情,让您高兴。”在家人的多次祝福声中,宝玉与贾兰挥泪告别,奔赴考场。考场中共有上千人,并且考试持续数天。考试期间,考生不得与外人接触。
考试时间一晃而过。考场内,考生们奋笔疾书。考场外,考生的家人朋友更是焦躁不安。等到考场的门一打开,考生们早已疲惫不堪,蜂拥而出,去见在外等候多日的家人朋友。在汹涌的人潮中,宝玉与贾兰失散。贾兰先回到家。家中早已备好宴席等待二人归来,酒壶也正放在火上温着。不时有人外出查看宝玉是否回来。慢慢地,家人们开始担心宝玉的安危。于是,他们派人四处打听宝玉的下落,但始终不见宝玉人影。日子一天天过去,但家人们不见宝玉回来。宝玉突然消失不见,并且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他的家人们自是无处可寻。随后,科考放榜,宝玉高中第七名,贾兰一百三十名。贾家人顿觉扬眉吐气,家门振兴似乎指日可待,但他们仍然没有宝玉下落。
贾府的欣喜始终被愁云笼罩,但稍后发生的事又令贾府众人充满希望。科考时,宝玉写下的文章受到皇帝的关注。皇帝降旨要在宫中召见这篇文章的作者。皇命不可违,贾府众人热切希望宝玉听闻圣意后能立即归家,这可是贾府振兴家门的绝好时机。他们甚至感到之前遭受的变故到如今算是到头了。与此同时,被发配边疆的贾家人也因反抗流窜各处的劫匪扬名。宝玉及其侄子贾兰科考高中。这都是老天爷有眼。贾府的罪行得到赦免,被没收的财产也被送回。荣宁二府再次得沐圣恩。宝钗正在期盼小生命的到来,贾府世袭的爵位也算后继有人。但宝玉人在何处,仍然是一道难题,即使皇帝下旨他也没有出现。
返家途中,贾政听闻儿子宝玉科考高中,以及宝玉失踪。贾政心中着急,快马加鞭赶到家,想尽快找回宝玉。一个明亮的月夜,贾政的船泊在岸边。前一天的暴风雪为船裹上银装。当时,贾政正伏案写作。透过半掩的门,他突然发现船头有个身影正向自己靠近,周围白茫茫一片让这个身影变得更清晰。贾政看清这个身影是位和尚。这位和尚跪下来,朝贾政磕了四个头。随后,和尚一声不响地离开。这位和尚不远处,有一僧一道等着他。如同他们到来时那样,这三人悄无声息地离开。当贾政意识到向自己磕头的僧人正是宝玉时,三人早已不知所踪。
【注释】
[1]即今崂山,也称牢山,在今青岛市东北部。
[2]《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后期,此处为作者翟理斯的失误。
[3]关于红楼梦出场人物的数量,清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本书作者翟理斯就依照这种说法。但实际上,经后人统计,《红楼梦》男性角色出场四百九十五人,女性角色出场四百八十人,合计九百七十五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