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这个时期极好地见证了中国文学史立于世界之林的独特之处,即文学和国家历史的紧密联系。
分封制度日渐式微,宗主国和诸侯国的联系随之减弱,导致这种联系最终不复存在。此种社会状态成就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的功业。公元前221年,在逐渐消灭和吞并其他六个诸侯国后,强秦的统治者统一了全中国,始称皇帝。在风雨中飘摇了八百多年的周王朝成为历史,曾经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
此等巨变在发生前绝不是毫无端倪。秦统一中国四十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叫苏代的说客向赵惠王谏言停止讨伐燕国。根据《战国策·燕策二》,苏代说:“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秦始皇
在很多方面,秦始皇堪称伟大。在短暂的称帝期间,他大力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然而,他的一道政令让他遗臭万年并遭人唾弃。只要中国人仍然崇尚知识和文明,他的这一臭名就不会消失。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的宠臣李斯提出一个非凡的计划以永久处理缴获自各国的古籍,并且让历史从秦始皇统一时重新书写。除了秦朝官方藏书、秦国国史、医药、卜筮、农作之书,私人收藏的文艺哲学诸子百家之书都被付之一炬。拒不交出私藏图书的人,将被“黥为城旦”[1]。焚书坑儒一经提出就立即被有力执行。数不尽的珍贵图书消失殆尽,要不是儒生们冒死收藏,儒家教义也将一并消失。儒生们以各种形式保存数量众多的儒家经典。这样,在过了一个世纪重新被世人发现后,人们仍能比较完整地阅读圣贤的著作。然而,当时,由于被发现私藏图书,很多儒生以忤逆罪招致杀身之祸。受害者数量如此巨大,使他们的埋葬之地当年冬天就长出瓜果。
李斯亦是一介文人,曾首创风行几个世纪的小篆字体。下面引文选自他反驳驱逐客卿的一篇著作《谏逐客书》: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他最小的儿子秦二世胡亥也于公元前207年驾崩。从此,秦朝寿终正寝。经过几年的争斗,皇位最终落到一位秦时小吏刘邦的手中,从此辉煌的大汉王朝得以建立。今天,为纪念汉朝,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北方人以汉族人自居,中国的语言即汉语。
西汉王朝建立后,中国进入比较和平的时期。一股强大的力量聚集起来试图缓解文化领域在秦代遭受的重创。这场运动被给予额外的动力,全因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书写工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秦国将军蒙恬除了会领兵打仗,还发明了毛笔。直到公元1世纪,蔡伦发明造纸术,笨拙的竹简和刻刀被遗弃,绢布和丝绸在西汉时期被当作文具广泛使用。有人提出当时还曾出现墨水的雏形,即砖屑和水的混合物。无论当时的情形怎样,汉字的形式因使用不同书写材料发生相应的变化。
西汉王朝统治时期,人们重新发现在秦始皇统治时期逃过劫难的图书。孔子的十世孙孔安国将精力投入到研究遗失经典的工作中。《春秋》一书从孔府旧宅的墙壁中复得。后来,孔安国为《春秋》做注。此外,他抄录了自古以来大多数版本的《春秋》,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此外,他还为《论语》和《孝经》做注,著成《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书。
晁错被人们称作“智囊”。事实上,他作为文人的成就可能不及他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后人对他的政论散文评价极高。他的政论散文也保存至今。他提过抗击匈奴的策略,恳求利用边疆的部落“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在《言兵事疏》中,他写下“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孔安国
晁错
在《论贵粟疏》一文中,他如此写道: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对每位中国学生来说,李陵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作为一位将领,他仅带领八百人马进攻匈奴,并且胜利返回。随后,他得到提拔,并且被派遣再次抗击匈奴。李陵这次仅带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内,在浚稽山遭遇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人马的围攻。弹尽粮绝后,李陵率领的军队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听闻此事,汉武帝大怒。随后,风闻李陵用操练汉军的方法操练匈奴士兵,汉武帝竟下令斩杀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孩子。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去世,并且受到匈奴单于的赏识。匈奴单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
汉武帝
作为背叛者,李陵经常跟同时期的爱国者苏武相提并论。苏武在匈奴有着神奇的际遇。出使匈奴的西汉使者被匈奴人扣留,作为报复,西汉王朝也扣留了匈奴使者。不过,新单于继位后下令释放所有被关押的西汉使者。于是,公元前100年,为了和平的使命,苏武被朝廷派出,负责送回曾被西汉王朝扣押的匈奴使者。不料,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上层发生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押,并且被要求背叛西汉王朝,臣服单于。当时,苏武试图自尽,并且重伤自己以致昏迷多时。醒来后,他徒手杀死一位西汉叛徒。匈奴人见苏武拒不投降,便将他投进地牢且不给他吃喝。为活下去,苏武硬是将毡毯上的毡毛和着天上飘下的雪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这很神奇,就将苏武流放到北海[2]边没有人烟的地方牧羊。过了几年,单于派李陵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北海劝降苏武,但这仍是徒劳,苏武依然丝毫不为所动。汉昭帝继位后,西汉王朝与匈奴和解,关系修好。公元前86年,西汉王朝找寻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死。但一位曾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手下想法见到西汉使者,教他对单于说,西汉天子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书苏武等人在北海。单于听后十分惊讶,遂将苏武释放。汉昭帝六年,即公元前81年,在匈奴被扣十九年后,苏武返回故土。当初,苏武壮年出使,回来时已须发皆白。
据传在分别时,李陵与苏武曾互赠诗歌,这些诗歌收录在他们各自的传记中。不过,有人质疑李陵所作诗歌的真实性。12世纪的杰出学者洪迈曾提过此等质疑,认为《与苏武三首》诗中出现的“盈觞”之“盈”字犯了汉惠帝的讳,这在当时应属禁忌语,但苏武所作诗歌没有受到此等质疑。苏武还曾给他的妻子写过《留别妻》,承诺“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但李陵的《答苏武书》是李陵与苏武的故事中最广为人知的,也是后世学子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苏轼曾质疑《答苏武书》的真实性,但近代学者林西仲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封信中的哀恸之情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不太可能由他人写出。对这个论断,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下面是《答苏武书》的全文:
苏武牧羊
李陵与苏武泣别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秖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www.xing528.com)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三字经》这本最知名蒙学著作中的一位励志典型是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叫路温舒的西汉司法官。路温舒的父亲是一位监狱看守,家境贫穷。小时候,他的父亲让他放羊,他就用河边的蒲草编成席子抄书。从自己抄写的书中,路温舒学得不少知识,并且最终成材。起初,路温舒在狱中担任小吏。从此,他开始学习律令。由于不断地学习,他不久即被提拔为狱史。随后,他的才华得到前来视察的太守的赏识,遂将他再次提拔。经过多次官场起伏,最终他官拜临淮太守,并且政绩突出。后来,路温舒死于任上。公元前67年,路温舒向朝廷上呈知名的《尚德缓刑书》。如下内容节选自这篇文章: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殴,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刘向
刘向乃西汉宗室。步入仕途后,刘向以搜罗奇闻逸事取悦皇帝,使龙颜大悦。汉元帝时,由于弹劾当权的宦官外戚,刘向两度下狱,后被贬为庶人,闲居十余年。汉成帝继位后,刘向被再次起用,遂得以为《春秋穀梁传》做注。此外,他还编辑并整理了历史著作《战国策》,写过不少政论文和诗词歌赋,编纂成《列女传》—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介绍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
刘向的儿子刘歆聪明好学,年少时通习《诗》《书》,后与其父一道整理古籍,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整理出今文《易经》,确立了《易经》在六艺中的首要地位。另外,他还整理《春秋左氏传》,并且肯定《左传》的价值在《公羊传》《穀梁传》之上。刘歆受诏与父亲刘向领校天禄阁秘书,即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图书。据称,他和父亲刘向一道发现并重新编辑了《逸礼》,即《仪礼》十七篇以外的古文《礼经》。
扬雄
扬雄是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他年少好学,却不循规蹈矩,博览群书,无所不读。相传扬雄严重口吃,却爱静默思考。扬雄曾提议在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况的性恶论之间选定中庸的道德标准,教导人们人性非善非恶,而是二者的混合,是环境决定着善恶孰轻孰重。为光大《易经》,他作《太玄经》;为弘扬《论语》,他著《法言》。扬雄的这两本著作约成书于公元1年到公元6年,《法言》是扬雄最著名的著作。相传在《法言》成书之际,当地一位富商惊闻并感慨《法言》的妙笔,愿出十万银求扬雄在书中提及自己的姓名。这位富商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即扬雄一直生活贫苦。扬雄却嘲讽自己宁作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也不愿为钱财将富人的名字写进神圣的书里。在写作比《易经》更艰深的《太玄经》时,扬雄的学生刘歆觉得扬雄的文字在当时几乎没人能懂,曾经讥笑扬雄在做无用功,并且说扬雄写的《太玄经》无用,其纸张将来只能被后人撕来好作糊酱缸的盖子。对此,《汉书·扬雄传》中记载“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除了写一些诗赋,扬雄的著作还涉及针灸、音乐、哲学。他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本章开始处提及的宋代重要文学家洪迈曾在《容斋随笔》中质疑了扬雄的作者身份,并且提出几点理由。不过,现在此等质疑已经消失殆尽,学界一致认为扬雄是《方言》的作者无疑。
王充,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在世时即得到广泛关注。相传,他家贫无书,经常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并且对那里卖的书,能过目成诵。于是,他精通了百家之言。《论衡》是王充仅存的传世之作。该书题材涉及广泛,共计八十五篇。在这些文章中,他反对经年的错误观念,甚至质疑和批评孔孟儒学中的糟粕。王充逐渐成长为一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灵魂不可能在死后存在,亦不会对活人产生任何影响。如果身体消殒,那么灵魂这种与生命相生的现象也随之消失。他进一步辩称如果人类的灵魂不朽,那么动物的灵魂也同样不朽。我们身处的空间将无法为世世代代存在过的数不尽的人和动物的灵魂提供充足的空间。
马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当世通儒。马融儒学造诣高深,他的学生约有千余人。马融首创在书页旁加注的印刷图书方式。为达此目的,他启用双栏排版的更小字体。根据这种排版方法,唐代的另一位评论家才能辨识出一本双栏排版的《道德经》的真伪。最后,这本双栏排版的《道德经》被证实是公元前2世纪的文人河上公的注解版。
蔡邕好饮酒的习惯为他赢得“醉龙”的绰号。他的主要成就是主持将《五经》刻在石碑上。蔡邕书法造诣很高,并且亲自用红笔将经文写在共计四十六块石碑上。工人刻好后,这些石碑被矗立在太学门外,这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目前,中国仍然存有这些石刻的残片。
蔡邕
马融的众多高足中最知名的当属郑玄。郑玄是儒家经典注释者中的最高产者。他生而为学,甚至连他家的女奴受到文化的熏陶,经常在日常对话中引用《诗经》中的语句。郑玄嗜酒,据传他曾在聚会中有喝过三百杯酒不醉的惊人纪录,这或许跟中国古人酒杯很小仅够盛一小口酒有关。另一则故事或许是谣传,因敬重他的威望,当时的叛逆分子在郑玄的请求下竟没有袭击郑玄的家乡山东高密。根据《后汉书·郑玄传》,公元200年春,郑玄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醒来后,他很不高兴,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这一年,袁绍与曹操的大军在官渡会战。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声望,叫儿子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即今河北大名县境内,郑玄病势加重,不能继续行走。公元200年6月,郑玄病逝于大名县内,享年七十四岁。
曹操
袁绍
以上众多文人著作等身,要将他们一一详尽介绍给读者是件很难做到的事。虽然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内徜徉,但都属于儒家,即为儒家经典做注。对西方人来说,为经典做的注释不能完全称为文学。但中国人十分重视对经典的阐释和注解,使一些著名的注解文人能在孔庙中享有一席之地,受后人膜拜。
【注释】
[1]额头或脸上刺字,白天守城,晚上筑城,刑期四年。
[2]据史学家考证,匈奴囚禁苏武的北海应为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的白亭海。北海或为白海之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