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写完最后一篇备忘录后,4 个月转瞬即逝,尤其是有个放松的年假在里面。论文搁置一段时间之后回到学校再看它,又有些新鲜感,同时又看出不少问题,所以每天过得都非常充实:反复修改润色论文,一字一句地推敲。终于到了2010年4月1日,参加了博士论文预答辩。虽然正赶上愚人节这个捉弄人取乐的日子,但在预答辩现场的我们,得到的是满满的收获。
2010年4月1日,又是个很重要的大日子——博士论文预答辩。
预答辩很顺利,五位答辩老师都提出了特别好的建议,也肯定了论文的优点。做了特别详细的记录,就不放在月总结里了,只放上后面的讨论,以及我趁答辩热乎劲儿还没过集中思考的几个问题:
揭示隐性的东西怎样在共同体中变得显性,又内化为个体自动的行为,继而成为共同体的隐性的东西。描述出学习的轨迹。
学习是新手“脱新”的过程,是认同与被认同的过程,是单位身份的认同、单位人的认同、职业生涯的认同。或许,学校本身是很挑剔的,组织认同可能比专业认同更甚,即被那群人接纳。单位文化的认同与再造,表现在个体的知识体系方面与生活方式方面。如:(田野)对“麻辣烫”的追求一方面来自他的性格、个体认同,但同时也按照学校标准进行了再造,学校并不接纳或者认同这种“麻辣烫”的风格。
下一步思考的方向:
(1)鉴于文中三个成长案例均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师徒制在帮助新手教师迅速成长中的作用,建议在理论中进一步聚焦到“师徒制”,讨论“师徒制”如何缩短了其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修正温格的LPP理论结构,实现理论创新。即,LPP过程如何能够由原来的自然演变状态,到经由师徒制、师傅的介入而实现加速。——我想在这方面,需要做两个工作,第一,还是对边缘再做界定。它并非一个贬义的词,但是也并非一个充满希望的“状态”,它的模糊性或者模棱两可性让我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空间。既然是合法的、正当的,既然是往中心位移,那谁来加速、怎么加速这个位移的过程,对帮助新教师成长是有意义的。这就使我的研究有了现实意义。揭示这个加速过程是我的第二个重要工作。
(2)进一步思考不同共同体文化差异对新手教师学习的影响。不同的共同体如何影响到新手教师的学习重点、内容和方式,共同体文化与新手教师个人信念的碰撞等,以揭示新手教师怎样在这些张力中实现个人成长。
如在哪一类共同体中更有助于某一类的学习?师徒制共同体里师傅的“言传身教”,是不是更有助于新手习得教学知识,但又有榜样的作用?这属于对教的内涵的理解。
——这些我论文里都有,如镜道的方式让新手反观自身,模仿则是行为方面。但是我没有做更高的提升,还是在一个平面上打转。如陈老师所言,被自己的模型框住了。自以为建构了一个模型就是提升总结了。但模型没有前面的东西也可以建构出来,这一点最致命。如何体现我研究的本土特色?不要丢掉研究中出色的概念与观点,要把它放到结论中,以支持我的提升与抽象出来的东西。
再如什么样的体制、学校文化、制度,什么样的共同体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会使学习更容易?学校的挑剔、认同与再造对新人的影响。
(3)进一步考虑学科的认同和学校的认同与接纳对新手教师学习与成长的影响。高中与小学,教师的学习重点会有不同吗?高中更注重教学专长吗?小学因为知识程度的原因,可能更加注重技能、人际交流、关系?(www.xing528.com)
——这是出自年级的考虑。而学科认同对所有新手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所接触到的老师都是按照学科聚集的,同年级的认同就不那么强。这一点要怎么显示,我还没有很明白。
(4)在研究结果探讨中进一步揭示新手教师学习过程中实质上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解读转变的“质”的含义。他们上道的起点在哪里?这里会有学校文化、单位文化与个体认同间的博弈。文化的再造,个体的认同。
知与行的层次图没有必要,重要的是,它们是如何体现在每一个学习中的,有什么机制可以让新手教师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可以和前面结合:有什么方式可以促进或更适合每一种学习内容,然后讨论其中的知行问题。
(5)充分挖掘文中的本土概念,但也要注意,概念要精致。如“隐喻”部分,不要罗列,而要细化和精致化呈现。构建体现本土性智慧的概念模型。
这样,论文的结论就不是建构模型,没有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而是,一方面提高到学校文化、组织层面,看什么体制更能促进学习。包括什么样的师徒制模式、教研组认同方式,被“那群人”接纳与自我的认同和变化之间的动力。期间,或许从知识转移的角度谈有一定的新意。看组织(学校、教研组、师傅)的知识(更多表现为隐性知识)是如何被个体感知、显性化,再被个体自动化、隐性化。
——我可以借鉴野中郁次郎的观点。其观点早就读过,比如2007年在导读陈美玉的知识管理书中就看到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但是如何用?怎么用好?需要我下功夫。这是大的视角。
另一方面,细化到三个学习内容,从什么出发点学、怎么学、哪种方式更适应这种学。期间,师徒制和LPP是重点。而每一种学习又该注意什么,会不会因为年级的不同,造成了新手学习的重点不同?把教学专长的东西放进来。
如果要突出中国特色,还可以对师徒制的特色,如道德作用、做人方面的楷模等进行深入挖掘。因此也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加快速度的同时增加了中国特色。
我要再仔细考虑一下,怎么整合、怎么措辞与布局。除了结论,前面的东西要不要改呢?还需要仔细斟酌。
附上前面反复提到的新手教师学习的模型,即“新手教师学习流程图”,它被放在博士论文的“研究发现”部分。
图7 新手教师学习的简化流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