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大教育学博士分享经验

北大教育学博士分享经验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开题结束了,但是一点没有轻松感,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和兴奋。另外,还有关于学习和成长、变化之间的辨析。学习如果就是成人的生活、生存方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普通的事情,那它就必然没有正面和负面之分。但是物化不一定只是学习的结果,可能也是学习的过程。有参与,就有接触新的东西、新的意义生成,就有学习发生。

本篇备忘录是开题后所写,现在读起来也很佩服自己的坚持,开完题也没有松懈,而是继续沉浸其中,并用心整理老师们的建议,围绕核心概念、研究框架和研究问题做了进一步思考。不容易阿!

开题结束了,但是一点没有轻松感,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和兴奋。其实开题并不等于可以安心回家了。我的框架还要改,还要继续下校,是不是要扩大我的研究对象?是去三小看看,还是到济南,借天时地利做呢?需回去调查一下。

先把开题时老师们的质疑和大家的讨论整理如下,作为我下一步思考的方向。

一是关于学习这个概念。我以为不用去再三表明我的立场,我已经给了学习这个概念很宽的涵义,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但老师们都对这个词提出了质疑,比如刘云杉老师说“即使是成人的学习也是有知识获得的,也是要获取某些知识的”,所以我用的学习和她所说的学习就不同了:我说成人通过参与进行学习,也一样还是有知识获得的。但固然跟老师们对温格书中说的学习概念不是很了解有关(陈老师后来就帮我解释了这个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我没有讲清楚:如果读者质疑你的话,你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我摆出获得隐喻和参与隐喻,然后我说我用参与隐喻。这样其实就是把“获得知识”的前提性排除了!斯法德在分出它们的时候,基本上是对立的,我也是在对立面使用它们的,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对学习这个概念,如果我要用参与隐喻,用情境学习这个大的概念,我要仔细澄清:学习指什么。

另外,还有关于学习和成长、变化之间的辨析。老师们说是不是用“变化”比较好,因为可能有失败的例子?我还是用学习这个词,不过要把它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进行描述。但是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我要怎么说明或者有没有必要说明什么是成功或者失败。我要如何衡量一个新手是否成功呢?看他是否有那三种结果吗?显然不行。没有哪个老师会是完全失败的。只要他在教,他身处学校,他就在学习,尤其是新手教师,他在头几年肯定是什么都要学、都想学的,也在教的知识、教的意义、对自我的认识方面有变化—(写到这里,惊心:岂不是用变化比学习好?)只不过在参与的过程中,他受挫了,或者只是参与了、没有固化东西或者固化了没有被人承认,那这样,还能叫学习吗?还是回到学习这个概念,要如何界定它?学习如果就是成人的生活、生存方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普通的事情,那它就必然没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可能他参与和固化的过程不是很顺利,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学习了,对于那三个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就是了解新的不一样的东西。

第二个是新手这个概念。主要就是老师质疑“没有看到你对新手教师‘挣扎’、与自我较劲的关注”。也许我的研究初步分析部分资料呈现得不够到位,其实他们的挣扎很明显。只不过从整体来说,更正向而已。但这也给我提醒:学习的过程是曲折和复杂的,我要揭示这种复杂性。通过什么揭示?就是老师们提得最多的一对概念:参与和固化。(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像陈老师问的“是不是只挑成功的,不成功的是不是就不选了?”这个很棘手。因为我接触他们的时候,我无法截然判断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到最后他会学到什么程度,他的固化会到什么程度,我都无法提前判断,只能是一起看。所以,选择的时候我无法给他们定位。我就是先呈现出来,可能最后我能有个分类或者界定:他们的学习是什么样的状态,会呈现什么发展态势,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第三,老师们对参与和固化的建议。这方面对我的启发最大。郭文革老师提出,“参与本身相当于活动,活动中涉及物化、反思。概念图上,参与和物化都是外显的,两者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内化的信息加工、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反思。学习的结果就是物化出来的一种呈现,一种表现和行为;物化本身不是一个学习过程,而是一种反思后的结果。应该是要把参与和物化分到两边,其他因素都是在中间的影响因素”。我确实陷在这个框架中了,就想着温格那里,参与和物化是整体互补的东西,根本没有想过把它们分开!所以,开放性是我后面的工作,像陈老师说的,“把图画得更加开放、有弹性一些。中间发生了什么学习,你要显示;三要素不一定要表示出来,它只是作为背景,或者干脆就不要;不能被它框死了,戴有色眼镜。”我必须尝试跳出来,用一种中间的状态、阴影构造的形式重新画我的框架。把过程性的东西放在阴影部分,把参与过程和固化了什么放在中间,动的方面是她的学习,静的方面是她学习的结果。但是物化不一定只是学习的结果,可能也是学习的过程。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工作。所以,我的不轻松就在这里——很棘手,不知如何下手构思它……(www.xing528.com)

另外,老师质疑了我的框架太先入为主了,说新手“通过参与到共同体中学习,这样会掩盖掉教师成长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复杂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成长是由多方影响的,参与到共同体是他成长的一个方面,但并不妨碍他的成长有别的方面的影响,比如参与到其他群体或环境中,而且可能比实践共同体更重要。要避免结论方面简单化的处理”。这个我记的不是很清楚,阎凤桥老师的意思是他还有其他的圈子(后来几位老师也提到亚文化、学校之外的群体等),而不只是在学校里面?实践共同体前面是不是一定要在前面加上定语“学校”呢?我有过这个困惑,新手在工作之外会加入其他的一些支持圈子,比如车友会(我瞎编的)?但我现在清楚掌握的一个资料是田野所在的“名师工作站”,它就不只是附中这所学校的。所以,我需要把共同体限定在学校吗?

对于这段话还有另一个理解:参与到共同体中,只是他学习/成长的一个方面,他还通过其他方面学习。是这样吗?我认为只要他工作、生活,他就不是一个人,就有社会性因素在里面,那他必然参与到某些活动之中。有参与,就有接触新的东西、新的意义生成,就有学习发生。我坚信这个。我以为这是个确定的东西,但或许只是我的想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解释和澄清——要能移位到读者的立场!

然后陈老师对我的研究问题提出了建议:“第一个是讲如何学习,第二个是学了什么,而第三个问题则是共同体因他有什么变化,可以改一下。第一种改正的方式是:可以继续说,实践共同体有什么变化,但这种变化要再回到新教师身上,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影响,他是怎么觉知这些变化的。第二种改正的方式是:放到第一个之中,怎么学之中,因为你的重点不在实践共同体有什么变化,而是关注这种变化对新手有什么影响,所以作为它的子问题。”

我想采纳第一个建议,并保留第三个问题,因为我非常想突出新教师对学校贡献的视角,以有别于文献中单方面的学校/师傅对新手的支持。我就表述为:新手教师的这种学习过程会给实践共同体带来什么变化?他是如何感知这些变化的?继而又如何影响了他自身的学习?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昨天和缪老师的简单几句聊天,让我决定,不能这样写随笔了。不能把思路这么七零八乱地写和整理,而是应拉出一个大纲来,至少要细到三级标题,什么时候来了灵感或者有想法,就对号入座,而不是这样按日期排列,看上去东西很多,但不系统、零散,看起来不好看,整理起来更费劲。所以,宁愿多花时间拉个结构出来,往里头填东西,而不能这样流水帐一样今天写点明天写点,然后就忘了、放置一边了!五一要把大纲列出来,至少是把几个主题弄出来:比如参与的、固化的、学习的结果(脑子里还没有好的构思,今天做不到了……框架图还没画呢!),给自己加油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