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的博士后张广斌专门打了电话,我一边听一边速记。后来把自己的回应也一并写了出来。
(1)你的特色在于教师的社会性学习、由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过渡成长的内在机制。
其实我并不准备把目标定这么高——到专家教师——我只是想探究新手目前的“成长状态”。
以往的研究都是站在外来者立场,而你的研究是以“我”的身份进入,但同时又要把自己悬置起来。把教师放在共同体场域中,那这些共同体与以往的教研组等形式相比有何超越?
这一点非常重要。既然我还是以教研组、年级组等即有形式进行研究,把这些即有形式作为实践共同体,那么到底有何区别?到底有何超越?我只是新瓶装旧酒吗?只是给即有的模式加了个新名称和时髦名词而已吗?我需要说服自己,说服别人!
它需要在实践中突破原有的经验模式,而不只是一种理论模型。需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即学习的社会性、共同体与以往的团队团体实践表现形式相比的超越之处。
(2)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标志是什么?课堂、学生?课堂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是最终的目标。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
这一点我考虑过了,在之前的报告中有涉及,我不准备把学生和课堂作为专门的一块来研究,原先的想法是就学生共同体而言,教师根本不需要有边缘性参与的过程,但现在我转移了主题,相对于学生实践共同体而言,教师也需要有与之互动的过程,需要我关注。不管教师做什么,不管是共同体还是教研组,最终不都是为了学生吗?所以,我忽略它合适吗?但再想,其实我并没有忽略,在每一部分内容中,都会牵涉到学生,都有学生在场。只是看我的重点分析在哪儿了,这是值得我考虑的一个问题。
(3)新手所在的实践共同体,或许都是一种理论性概念,而在实践层面上,是否都存在呢?如果存在,是否都指向其专业发展?或许在理论上它符合三要素,营造了共同体,但也许只是利益联盟,不一定对教师有发展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这一点非常正确!究竟什么样的实践共同体形式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当初陈老师也建议我找不同的对比,看看好的、能促进教师发展的共同体符合哪些条件,描述出来的话,就有我的实践贡献了。
你需要在实践中分析,是不是都存在三要素,是不是有了三要素就一定是促进成长的共同体了?
这一点在与刘老师的访谈中也提到了。直接说或者提问访谈对象三要素是不可能得到什么的。要把要素具体化,否则抓不出东西。而且,这些要素一定是要像温格所说的那样明显和有效吗?实践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不能动不动就把三要素挂在嘴边,那些是温格提炼出来的东西,在我的学校里到底存在着什么、发生着什么,是需要我再看再总结的。我需要先细化问题,然后在现场去捕捉,或许到最后,我会发展出自己的三要素或几要素来。
(4)没有实践共同体,教师也一样发展啊。所以它的好处一定要讲透彻,如节约成本、更好地解决问题,以往的实践性组织或许实效性不如它,而以往的理论思想或许也不能解释或者解构现有的发展形式,所以需要实践共同体。你要解释好。
这个我举双手赞同!
(5)针对研究框架图,从新手到专家的“参与”过程,其所需的场景是不是必须是实践共同体,如果是,为什么?他的专业成长中,生成新的意义是什么意思?回路是谁的?个体的意义和共同体的意义各是什么?
意义一词也是我从温格那里生搬硬套过来的,而且读书课等场合也经常提到意义。可它究竟是什么?我考虑过吗?只是想当然地感觉这个词很有“意义”,很有深意,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它的“意义”,但是究竟要如何把握它?如何说个体生成了新的意义,是发生了参与?有了固化物?产生进一步的认同?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许不管怎么样,它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体身上。个体感觉到才能叫意义。
路漫漫啊,我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必须细化问题,让自己到实践中有看的东西,知道要看哪些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