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链接:基础教育;新教师;师徒;师傅;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情境学习理论;第一型、第二型使用理论;教师文化;自我意识概念;归属;交往;实践性知识;生活故事。
1.研究目的
帮助新教师的成长:新教师阶段,通常被教师发展理论研究者界定为“求生阶段”,教师职业生涯的头几年,尤其是入职初期,是新教师从事教学专业工作的关键适应期。由“在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成为“学生眼里的教师”不仅是表面上的角色转换,也几乎是一个脱胎换骨的社会化过程,就像是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部落,需要知道那里的风俗、规矩和文化一样,新教师也需要去适应一种新的环境,找准自己的位置站稳脚跟,慢慢积累经验使自己成长起来。而这个成长过程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在一个(学校的)实践共同体中,与同事、学生、各种社会因素相遇并发生关系的过程。其中,新教师与其师傅的交往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促其成长的因素。新教师如何在获得合法地位后逐渐由一个边缘性的参与角色到进入学校的教师圈子?在这个进入的过程中其师傅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学校里的教师文化是如何影响他的?与师傅的交往过程是怎么样的?他是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的?这种学习是怎样一个状态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处于怎样的状态?等等。诸多问题的回答与否、合理与否,对研究新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
促进师傅的发展:只有那些被学校认可、经验丰富、教学成绩良好的教师才有资格带徒弟。学校期待他们能把初入职的年轻人赶快“带上道”,使其适应工作和学校环境,尤其是教学日常工作;同时也希望学校里优秀的教师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对新教师而言,行家(师傅)手里有非常宝贵的可资学习的直接经验,该如何学习?对师傅而言,他的智慧往往非常个人化,甚至是隐秘化的,或者是其日用而不知的。通过带徒弟的过程,他需要把缄默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即他的实践性知识,外显化、系统化、可视可学化,而这些“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助其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即使有的师傅们自认为不需要学习,但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锦囊妙计”带入坟墓、后无传人。况且,当今时代已是“后喻文化”时代,徒弟身上也有一些值得师傅学习的地方。而对那些正值职业生涯上升或高峰期的教师而言,带徒弟的过程更是一个检视自我、精炼自我的过程。
对学校教师群体的促进作用:师傅和徒弟每天浸淫在学校的教师文化中,教师文化、学校的实践共同体构成了非常重要的“成长基地”,对新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学校的教师文化是个人化的、分化的、合作的还是硬造的?一个新人的加入,对这个群体会有什么影响?代际间的相遇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实践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共同合作、拥有共同承诺和共享的知识库,新人作为一粒石子投入其中,会激起什么样的涟漪?个人的发展,如果站在整个教师群体的高度来看,应该也会起到一种催化酶的作用。
对师资培养和教师教育的作用:师范生培养;教师的成长环境创建……
2.粗略的研究问题
新教师如何在获得合法地位后逐渐由一个边缘性的参与角色到进入学校的教师圈子?在这个进入的过程中其师傅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学校的实践共同体内,师徒的交往过程是怎么样的?徒弟是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真正教师的(模仿、刻意同步、内化与外化……)?师傅是怎么进行指导、外显其实践性知识的?在这个过程中师傅与徒弟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各处于怎样的状态?(www.xing528.com)
从实践取向入手分析的话,师傅和徒弟的学习与发展可以勾勒出一种什么样的画面?这种学习如何改变学习者本人?
师徒;师傅;教师学习与发展理论;实践共同体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理论。
4.理论框架
理论家是人类现象的观察者,他们建构出来的不同学术理论是不同的描述系统。如果一群相关的概念像是一张白纸上分明的数个黑点,将这些点连起来便呈现出一位理论家所看到及建构出来的世界——理论框架。
框架关键词: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理论;学习的社会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第一型、第二型使用理论;教师文化;实践性知识。
5.案例分析,批判与整合
6.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